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4分钟前

两大关键点获突破,小核酸再度火爆

文 | vb 动脉网

各大药企近期在小核酸领域动作频频。

11 月 8 日,礼来与圣因生物达成一项价值最高达 12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用于代谢性疾病的 RNAi 疗法。

就在此前不久(10 月 30 日),信达生物也公开了 siRNA 专利 WO2025223537A1,专利涉及到 INHBE 靶点的小核酸药物研发进展。INHBE 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已被证明与人类的胰岛素抵抗和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信达生物也加入了自研小核酸药物的队伍。

10 月 26 日,诺华与 Avidity Biosciences 达成收购协议,收购总价为 120 亿美元,成为小核酸领域最大金额的并购事件。Avidity 为 AOC(抗体偶联寡核苷酸)领域先驱,通过 AOC 药物形式,把小核酸药物靶向递送到肌肉、心脏及其他领域。诺华通过此次收购将获得 Avidity 的神经学管线和差异化技术平台,包括 3 个后期临床管线:Del-zota、Del-desiran 和 Del-brax。

再加上稍早之前赛诺菲、CRISPR 在这个领域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到,小核酸药物再度活跃起来了。在技术层面,随着递送技术的突破,小核酸药物的应用领域扩展到肝脏之外,商业空间被极大地拓展;在商业合作层面,MNC 围绕小核酸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乃至大额并购。

图 1. 小核酸领域最近半年主要的项目合作(资料来源:动脉网整理)

尤其是诺华,更是全线出击,围绕小核酸药物领域,在拓展适应症和改进递送系统两个方向展开了一系列的布局。这两个方向也是制约小核酸药物发展的关键点。而随着国内外创新药企在这两个方向获得了突破,小核酸领域迎来了新一波的发展机遇。当前小核酸领域的发展阶段如同 " 汽车驶上了高速入口,开始进入提速阶段 ",佑嘉生物总经理王猛给动脉网作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适应症的拓展

2016 年以来有多款小核酸药物先后获批上市,2018 年之后首个 siRNA 药物获批,但应用领域集中在肝适应症领域。以 siRNA 为例,全球已获批的 7 款 siRNA 药物,有 6 款的递送方式采用 GalNac,1 款采用 LNP 递送,靶向器官都是肝脏。

然而开发仅支持靶肝适应症的药物,递送效率差异不大而且竞争比较激烈。随着创新药企在心血管、肿瘤等大适应症产品上获得突破,小核酸药物的应用领域被拓展,商业价值也被放大。

诺华的靶向 PCSK9 的 siRNA 药物 Leqvio 是首个获批慢性病的小核酸药物。这款药物 2021 年获 FDA 批准上市,被批准在联合饮食疗法和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用于需要额外降低 LDL-C 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的成人治疗。也就是说 Leqvio 最初被批准的适应症为他汀类药物的辅助治疗。Leqvio 一年只需注射两针即可持续有效降低 LDL-C。

2025 年 07 月 31 日,诺华宣布美国 FDA 已批准 Leqvio 的扩展适应症申请,允许其作为单药,与饮食控制和运动联合使用,以降低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 LDL-C 水平。自此 Leqvio 成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物,极大地拓展了商业空间。

2021-2024 年 Leqvio 的销售额由 0.12 亿美元提升至 7.54 亿美元,2025H1 同比大增 66% 至 5.55 亿美元,未来有望成为销售额超 30 亿美元的重磅药物。Leqvio 的成功商业化引领 siRNA 药物进入常见病领域。

目前全球的创新药企在小核酸领域的研发管线持续增加,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两类适应症的在研管线数量居前。以国内的 siRNA 药物为例,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在研管线数量居前,研发进展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表明国内创新药企开始快速进入这一领域。

图 2. 国内 siRNA 药物在研管线适应症情况(资料来源:国泰海通证券)

目前在国内推进临床的小核酸药物进展居前的均为 siRNA 路线,其中维亚臻生物的 VSA003 已经推进到临床Ⅲ期阶段。

图 3. 临床进展居前的小核酸药物(资料来源:医药魔方)

2024 年 12 月 18 日 VSA003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顺利完成Ⅲ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VSA003 是一款靶向 ANGPTL3 的创新 siRNA 药物,该药物可通过 LDLR 非依赖性及依赖性双重降脂机制,有效降低 HoFH(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LDL-C 水平。VSA003 的作用靶点 ANGPTL3 与临床推荐的他汀类、PCSK9 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抗氧化类药物、胆汁酸螯合剂、烟酸及贝特类等药物的作用靶点均不相同。

鉴于 VSA003 的新颖机制和治疗潜力,VSA003 已在今年 1 月被 CDE 授予针对 HoFH 的突破性疗法资格,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 ANGPTL3 靶点的获批小核酸药物。

从管线数量来看,小核酸领域的 " 黑马 " 舶望制药的在研管线数量居前,目前有 4 款产品推进到了临床Ⅰ / Ⅱ期及临床Ⅱ期阶段。石药、恒瑞、正大天晴等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也有在研产品推进,产品适应症由肝病拓展到了心血管、肿瘤等大病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适应症的产品吸引了创新药企的关注。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 INHBE 靶点的小核酸药物。INHBE 通过编码 Activin E 蛋白,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INHBE 靶点的小核酸药物开始吸引 Biotech 的关注。

图 4. 国内各家 INHBE 小核酸开始浮出水面(资料来源:医药魔方)

递送技术的突破

在拓展适应症之外,递送技术的突破成为了小核酸药物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递送方式与效率是小核酸药物能否进入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小核酸药物进入细胞有两大挑战,一是 RNA 暴露在血液中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 RNase 酶降解;二是带负电的 RNA 难以跨膜进入细胞内。对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提高底物特异性、增强对核酸酶的稳定性,而 GaINAc 技术的发现则解决了小核酸药物的递送难题。

GalNAc 能特异性识别肝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 ASGPR ) ,实现了高效肝脏靶向,将足够数量的核酸带入细胞内。递送系统是小核酸产业化的核心壁垒,GalNAc 已成为肝内递送的主流策略。因而肝外递送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像 GalNAc 识别肝脏一样,找到其他组织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并设计出能克服血脑屏障等复杂生物屏障的递送工具,从而实现对肾脏、中枢神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靶向。

目前肝外递送已经获得逐步突破,AOC、TRiM、C16 等肝外递送方式崭露头角。

AOC 为寡核苷酸(siRNA 或者 ASO 等)通过定点偶联或非定点偶联在特定靶向性的抗体上所构成。AOC 利用抗体对特定细胞表面抗原的高亲和力进行精准识别和结合,进而通过内吞作用被内化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连接子在特定的胞内环境下发生裂解,从而高效释放寡核苷酸有效载荷。AOC 可以将核酸药物的高精度选择性与抗体的靶向递送性有效结合。

Avidity Biosciences 是 AOC 领域的龙头公司,其专有的 AOC 平台能够靶向以前无法触及的细胞类型,并减少脱靶效应。目前 Avidity 管线中针对 1 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1)、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这三种不同罕见疾病的三个 AOC 项目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此外其他 DMD、罕见神经肌肉疾病和罕见精准心脏病项目的 AOC 药物也在推进中。

图 5. Avidity Biosciences 在研管线(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Del-zota 是 Avidity 管线中目前颇具看点的产品,由靶向 1 型转铁蛋白受体(TfR1)的单克隆抗体和寡核苷酸偶联而成,TfR1 在肌肉组织中高度表达。靶向 TfR1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与肌肉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增强寡核苷酸的肌肉特异性递送。

今年 9 月,Avidity Biosciences 宣布,Del-zota 在 EXPLORE44 和 EXPLORE44-OLE 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新数据。分析显示,持续接受 Del-zota 治疗一年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在多项功能性指标上,显示疾病进展得到逆转,并且相比基线和自然病程呈现出 " 史无前例 " 的改善。Del-zota 已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适用于外显子 44 跳跃治疗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就在前不久,诺华以 120 亿美元收购 Avidity Biosciences,创下年内小核酸领域的最大并购案,这无疑是表明了诺华对 AOC 技术平台潜力的极大肯定。

目前,国内创新药企在 AOC 领域也开始布局,迦进生物、佑嘉生物等诸多企业纷纷涉足其中。

图 6. 国内创新药企在 AOC 领域的管线(资料来源:医药魔方)

迦进生物的 CGB1001 目前在国内处于Ⅰ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 1 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1)患者。日前,CGB1001 获得了 FDA 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并有望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佑嘉生物在已验证的 GalNAc 肝靶向平台基础上,深度布局 AOC 技术平台。在该技术体系中,抗体负责 " 精准定位 ",寡核苷酸承担 " 靶向干预 ",这两大独立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决定产品能否成药、安全性与成本控制的关键,则在于 " 连接 ",即偶联工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开发成败与临床应用价值。佑嘉生物通过自建的位点特异性偶联平台,与上市药企联合开发,已推动多条管线进入临床前阶段,率先实现了从设计到验证的全流程闭环。

除 AOC 技术外,佑嘉生物也重点布局 " 双靶点 - 三靶点 " 药物研发。创始人兼总经理王猛向动脉网表示,多靶点药物需一次性递送更长的寡核苷酸片段,对递送系统的载药能力、组织选择性及代谢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为此,佑嘉生物的研发团队正持续迭代动态偶联与组织特异性释放技术,以应对多靶点协同治疗带来的技术挑战。

小核酸药物领域正迎来 " 黄金发展期 "。依托平台化技术优势,佑嘉生物已相继与多家上市药企和 biotech 达成合作,共同推进在代谢、心血管、自免等疾病领域管线的产业化进程。小核酸药物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在 AOC 技术之外,其他的递送平台也在开发中。为了解决 CNS 递送的难题,Alnylam 开发了 C16 偶联递送平台。这一平台的核心技术 C16 递送是一种利用脂质链 - 细胞膜相互作用的药物递送系统。十六烷基(C16)是一种连接到 siRNA 的短脂质链,其亲脂性得以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帮助药物穿透血脑屏障或肺部血管,实现精准递送。C16 可以被多种细胞吸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的细胞。

基于 C16 平台研发的 ALN-APP 是一种针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 RNAi 疗法,正在开发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该产品由 Alnylam 与再生元共同合作开发。

Arrowhead 则通过其 TRiM 平台,成功开发了针对多种疾病的 RNAi 疗法,适应症覆盖肌肉、代谢、肺部等领域。这些在研产品与一系列 MNC 达成了授权协议。

2025 年 9 月 2 日,诺华与 Arrowhead 达成潜在交易总额 20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ARO-SNCA。稍早之前,Arrowhead 的子公司维亚臻也与赛诺菲达成协议,旨在开发和商业化心血管代谢候选药物。此外,Arrowhead 与安进、GSK 和武田等企业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小核酸药物的应用领域被持续拓展。

最近一年来,不论是小核酸研发企业还是 MNC 乃至国内的传统药企都在加码小核酸领域。目前国内的小核酸研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项目的数量和发表的文献、专利数量来看,国内外几乎平分秋色。而且国内的产品质量更好、数据验证快、患者入组的速度也好于国外,国内小核酸企业已经在全球具备了竞争优势。

随着更多新适应症的药物临床推进到关键节点乃至上市,小核酸药物的前景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届时行业将会进入真正的高速成长期,王猛认为这一时间点的出现或许将在两到三年之内。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