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6分钟前

高价位,大营销:儿童运动鞋服「打开局面」

文 | 深响,作者|林之柏

FILA KIDS 最新款中大童 " 超跑鞋 " 起售价 1580 元,泰兰尼斯一双 " 稳跑鞋 " 卖到 1499 元,New Balance、李宁、耐克、阿迪达斯的部分高端鞋款也纷纷迈过千元门槛……养娃 " 烧钱 " 清单里,运动鞋服戏份越来越重。

和价格一起飞涨的,还有品牌业绩。安踏儿童去年流水首次突破百亿,是国内第一个达到该水平的儿童品牌;361 ° 今年上半年儿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1.4% 至 12.6 亿元,营收占比已达到 22.1%,是集团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 " 黑马 " 陆续跑出:被调侃为 " 电梯里的钉子户 "、" 中产妈妈销金窟 " 的泰兰尼斯去年全年营收超 30 亿元,今年一度力压 FILA、昂跑登上天猫 400 元以上儿童运动鞋热销榜榜首;江南布衣旗下成立仅 3 年的儿童运动品牌 onmygame GMV 翻倍增长;成立才 7 年的 MoodyTiger,早在 2023 年总销售额就超过 2.8 亿,同比增长 197.1%。

根据头豹研究院报告,近 5 年中国儿童运动鞋服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 14.9%,预计 2027 年将达到 1513.9 亿元。都说 " 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 ",随着儿童产品线成为业绩突破口,各大品牌又将如何继续 " 争夺 " 家长的钱包?

科技感卖点:安全第一,舒适第二

儿童运动鞋服市场持续升温,有多重因素共同发力。

体育锻炼在教育中权重提升,打开需求缺口;亲子运动潮流兴起,也催生了更多新消费场景。整体来看,新一波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品质、性能和附加情绪价值。品牌也相应调整策略——走技术路线,主打安全防护、舒适度。

安全性能上,品牌围绕回弹缓震、细分场景防护做文章。

回弹缓震主要依靠底部支撑、能量回弹:安踏骇浪 4 Pro 系列采用 " 双层犟弹 PRO" 技术,能量回归率达 83%,比行业平均水平高近 20%;李宁的赤兔 8 PRO 系列,采用特有 " " 科技材料,号称减震性能媲美专业竞赛跑鞋;特步的氢风护足跑鞋系列,由上海体育大学提供研发支持,用 TPU 材料来防止足弓塌陷、变形……

安踏骇浪 4 Pro/ 李宁赤兔 8 PRO/ 特步氢风系列 图源:天猫

针对不同运动场景、项目对症下药,是另一股主流趋势。比如耐克旗下主打竞速的摘星号系列用高回弹缓震泡棉缓解冲力,主打冬季、公路跑的 STAR RUNNER 4 系列则加强鞋头保护以适应户外复杂场景;特步飞凌跑鞋则是专门为体测场景设计,中底的 "X-DYNAMIC FOAM 珠粒发泡 "+ 双叉尼龙推进板设计,体测崴伤率比传统产品低 41%。

耐克摘星号 /STAR RUNNER 4 系列 图源:天猫

对儿童而言,缓震、针对性防护有其必要性:儿童生长阶段骨骼脆弱、骨组织柔软,脚弓容易遭受外力伤害,家长对此十分敏感,品牌自然要优先解决。靠高端、新型面料提升防护,也算一举多得,人工提纯、加工的高端材料有更好的物理防护效果,能加强品牌技术壁垒,还可以提供更高的溢价空间。

不同场景的针对性防护,还是拓展生意的机会——品牌用产品教育市场、对场景进行更细致的切割,用户需求也将变得更精确,挖掘细分赛道潜力。

其次看舒适度,季节性和长期体感舒适是两大发力点。

夏季运动易出汗,品牌主要在吸湿排汗效果、体感凉度上做优化;冬季讲究保暖和运动便利,大部分产品以小克重、穿着方便为卖点。以夏季速干衣为例,onmygame 速干系列有 40000+ 透气孔,主打 3 秒快速排汗、保持干爽;安踏的薄荷凉感系列使用锦纶、氮纶组合面料,凉感值高于国标标准。

长期舒适主要和透气性挂钩,如耐克 Cosmic Runner 儿童跑鞋采用轻盈网眼设计和全橡胶外底,阿迪达斯的 F50 LEAGUE 系列运动鞋采用复合针织面料,都是为了确保全天候穿着舒适透气。

onmygame/ 安踏儿童夏季速干系列 图源:天猫

客观来讲,比起安全性,运动鞋服舒适与否,感知并不强烈。正因如此,家长更担心孩子不懂表达、不懂选择,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个安心——如果说安全防护是刚需,舒适就是加分项。

而对品牌来说,强调穿着舒适性还有另一重用意:撕掉功能性标签,走进日常穿搭场景。儿童户外运动时间毕竟有限,远不及居家、学习时间多。只有打进日常场景,才能提高需求、复购潜力。

大营销打法:动漫联名、电梯洗脑、身份认同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产品力在儿童市场恐怕需要让位于营销力。

早年间,市场呈分散状态,消费者缺乏忠诚度,品牌营销也没有形成统一章法。如今随着消费分层、场景细化等趋势日渐成熟,品牌也慢慢找准思路,对家长、儿童逐个突破。

其一,和动漫IP联名,让儿童 " 上头 "。

高人气动漫是在儿童群体中人气最高的 IP 类别之一,能在短期内刺激购买。光是近几个月,市场上就扎堆涌现了匡威 X 猫和老鼠、阿迪达斯 X 辛普森一家、安踏 X 火影忍者、耐克 X 乐高、李宁 X 迪士尼等典型案例。

耐克 X 乐高 / 李宁 X 迪士尼 / 阿迪达斯 X 辛普森一家 图源:天猫

其二,病毒式投放、" 魔性 " 广告词," 洗脑 " 家长和儿童。

正如实验心理学家卡尔 · 霍夫兰的 " 睡眠者效应 " 所言,品牌将晦涩的功能参数简化成洗脑的广告词重复曝光,能让用户遗忘广告的 " 说服意图 ",保留和品牌关联的核心信息。泰兰尼斯快速走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密集投放策略——瞄准小区 / 商场电梯、电影院、公共交通工具等高频场景,用 " 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有泰兰尼斯陪伴 "、" 少摔跤,走得稳 " 等通俗、易入脑的广告词反复刷脸。2022 年,其总曝光人次达到惊人的 90 亿。

儿童正处于对世界最为好奇、乐于接收信息且缺乏鉴别能力的阶段,对具体产品卖点可能没有明确认知,但只要一个品牌反复出现,他们就能记住这个名字。家长的育儿焦虑更是品牌传播的 " 催化剂 ",洗脑的广告词将一个个隐性焦虑翻译成具体的产品卖点,反复冲击内心防线,让家长们日后一看到相关信息就联想起这个品牌。

泰兰尼斯 " 病毒式 " 传播 图源:小红书

其三,贩卖身份认同和社交价值。

持续涨价、强调科技含量的儿童运动鞋服品牌,把目光瞄准 " 精致育儿 " 的城市新中产们。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去年我国中高端育儿产品市场份额达到 23.6%,过去五年的中高端消费增速远超大众市场。以 90、95 后为主的新一代中产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消费寄予更多情感期望:把消费品的选择当作亲子关怀的衡量标准之一;把选择的品牌和理想生活方式联系起来,透过消费增强孩子和自身 " 幸福感 "。

品牌自然深谙其中道理:产品涨价、形象焕新、门店升级、绑定高端运动项目环环相扣,持续抬升品牌调性,向中产父母们贩卖身份认同。

有的品牌在门店选址上做文章,泰兰尼斯贴着奢侈品牌开店,进驻 SKP、德基广场、万象城;也有品牌在门店布置上花费心思,比如安踏在门店内搭建露营、越野、骑行体验区,耐克儿童首家 " 好动体验店 " 在运动鞋展示区设置了仿草地、田径场和室内篮球场的地面供孩子试穿。

泰兰尼斯门店 图源:品牌官网

也有品牌选择和高端运动项目深度绑定,加深 " 贵族 " 烙印,如 FILA KIDS 一边和中网联动,举办 FILA KIDS 钻石杯青少年网球挑战赛;又和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合作,组织 FILA 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精英赛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家长相信,给孩子选择这个品牌,是选择了一种有质感的生活方式——哪怕要付出更多金钱。

FILA KIDS 钻石杯青少年网球挑战赛 图源:微博

透过对儿童、家长的双向 " 攻陷 ",品牌正找准把短期流量沉淀为长期品牌资产的方式。当运动鞋服被赋予圈层身份认同、社交符号、教育载体等多重含义,带来的就不仅是品牌涨价的底气,还有消费需求的深度重构——这也是儿童运动鞋服行业近些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底层逻辑。

高端化策略:涨价的诱惑与品牌的隐忧

通过产品端发力核心科技,营销上短期热度与长期心智培养的结合,儿童运动鞋服行业成功打开了全新增长空间。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日渐 " 离谱 " 的涨价潮,儿童与家长的需求错位,都是品牌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方面,价格持续上涨,正在考验消费者接受度。

儿童品线价格 " 反杀 " 成年系列愈发普遍:李宁赤兔系列儿童跑鞋、安踏毒刺系列儿童足弓跑鞋高端产品价格都超过成年款,定位精英级儿童竞速跑鞋的李宁 YOUNG「」系列客单价高达 600-900 元,更不用说大部分鞋款价格都超过千元的泰兰尼斯。

各大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家长抱怨儿童运动鞋服溢价严重,并反思的是否有必要购买高价产品。

而家长们的忧虑,是双重的。从现实角度讲, " 高频替换 " 与 " 高价支出 " 放大矛盾。儿童身体发育快、鞋服更替频率高,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销。

运动鞋服等消费品的涨价,总是有承受阈值的:一旦涨幅过分夸张、偏离实际,就会形成边际递减效应,非但无法刺激消费欲望、维系身份认同感,反而会激化矛盾,加速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和耐心。而过去大半年,育儿消费的冷静趋势已愈发明显。

但家长更大的担忧,还在于心理层面:既担心越来越昂贵、刻意放大社交价值的大牌产品会助长孩子攀比心理,放任消费等同于抬高孩子社交欲望,不利于长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买又害怕打击孩子社交自信、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泰兰尼斯创始人丁飞就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校园儿童有明显的 " 攀比效应 ",这是儿童群体高度社交依赖性、易受客观环境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家长被置于尴尬位置、左右为难,品牌就很可能成为 " 出气筒 ",承受更多质疑与舆论压力。

部分品牌的超千元高价产品 图源:天猫

另一方面,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想让二者都满意并不容易。

儿童是产品直接使用者,但背后买单的却是父母,二者有截然不同的需求:家长除了看设计、安全性,还关注耐用度和价格,而孩子很多时候只认熟悉的品牌、主流款式、周围同龄人的穿搭,甚至全凭感觉。

总体而言,品牌现阶段更多考虑家长感受——毕竟家长才是真正掏钱的 " 消费者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观念转变,情况大不一样了。

9 岁以上的大童自主性持续提高,根据 TMIC 消费者调研报告,60% 的 α 世代(2010 年后出生一代)儿童在消费决策中参与比重超 60%。小童自我意识虽未成熟,但家长的育儿观念在改变,新周刊发布的《中国 90 后妈妈 " 育儿观 " 洞察报告》指出,新生代父母拒绝成为 " 专断型家长 ",在做决定时更愿意和孩子商量,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些变化,正倒逼品牌从家长导向转向双向需求的策略重构,拿出更多家长认可、儿童也喜欢的产品和营销组合方案。

诚然,和孩子、家长打交道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品牌只能在不断磨合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尺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儿童运动鞋服正朝着体验感持续升级、场景 / 功能划分更专业细致的路线前进,推动整个行业往精细化、规范化发展,这对品牌、消费者而言都是有益无害的。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