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楼市持续低迷、全球股市震荡、黄金价格回调的当下," 确定性收益 " 成为全球稀缺资源,市场投资者在各个领域中寻找能够穿越周期的优质标的。其中,拥有 14 亿人口出行刚需背书的中国酒店业,因其清晰的长期价值逻辑而备受关注;然而,这个看似确定的赛道,眼下正经历一个结构性的 " 迷茫周期 "。
一方面,酒店数量激增与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部分五星酒店甚至出现 " 摘牌 " 或 " 摆摊 " 自救的行业现象,让许多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但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所驱动的行业重塑,恰恰为专业化、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创造了历史性机遇。问题的关键已从 " 是否值得投 " 转向 " 应该怎么投 " ——当旧的经验逐渐失效,唯有具备系统方法论、坚实基本面与清晰转型路径的酒店模型,才能成为穿越周期的理性选择。
在此背景下,如何穿透迷雾,识别真正优质的酒店标的?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深入一线、走遍 278 个地级市,用亲身经历与详实数据为基础,总结了一套清晰的酒店投资指南:深耕三个 " 三个市场 ",把握两个 " 三好 " 要素,为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时代提供一个确定的战略锚点。
深耕 14 亿人需求与 " 三个市场 "
酒店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市场基本面稳健,14 亿中国人口带来了 " 人口红利 ",大家追求美好生活,对于出行的需求增加,为消费创造了空间。季琦提到:" 出行成为人们最大的增量和加法。出行的价格不是很高,不像买房、结婚那样成本高,就是出去跑一趟。"
中国的经济具备显著的 " 多层次性 ",季琦将其总结为三个 " 三个市场 ",为酒店投资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
" 第一个是地理维度:发达市场(一线和强二线市场)、省城市场(二线市场)与县域市场(三四线市场)特点截然不同,尤其是酒店业,做县域市场和做上海完全是不同。比如在县域开施柏阁或城际酒店,成功率很低——我不建议加盟商尝试,基本无法盈利,市场观念完全不同;反之,在上海南京路开汉庭能盈利(华住确实有这样的门店),但这是特殊案例,不具普遍性,那里更适合全季、全季大观、城际等品牌。" 季琦坦言。
从收入维度看,奢侈消费、中产消费、平价消费三大市场并行存在。从华住品牌矩阵可以看到:高端线的施柏阁、禧玥服务高净值人群,中档线的全季覆盖 4 亿中产,国民型汉庭、经济型海友则服务于更广阔的平价群体。而从年龄维度看,18-35 岁青年群体的有更多的主张与审美、36-59 岁中壮年群体更注重商务与效率、60 岁以上银发族的旅游热潮,进一步细分了住宿场景,形成 " 多点开花 " 的需求格局。
" 把中国当作世界来做 ",是华住定下的战略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多元结构的市场中,每个细分市场都可以容纳足够多的大企业,酒店投资仍具备众多机遇。
供给侧改革带来 " 重新做一遍 " 的机会
如果说市场需求提供了投资空间,那么供给侧改革则带来了投资的 " 风口 "。
在季琦看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深水区。首先是规模化水平仍可提升。数据显示,中国拥有的酒店数、客房数都远超美国,排名第一,但仅有 25% 的酒店属于 "40 间客房以上的规模酒店 ",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95%。其次是连锁化率提升空间大:中国酒店连锁化率远低于美国,四线及以下城市酒店连锁化率仅 14%,三线城市也仅 25%。
北京统计局 2025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当地 1600 家限额以上酒店平均每家盈利仅 3.7 万元,而华住旗下北京的酒店,上半年基本都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北京仍有大量酒店不盈利(包括高端豪华酒店与低端小旅馆)。酒店不盈利的本质是 " 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 ",大量低效、非标酒店有待升级为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的资产。
" 中国酒店业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供给侧改革。" 季琦说," 夸张一点说,中国酒店业需要各位投资者带领中国酒店‘重新做一遍’。把高端的豪华的浪费的酒店,做成合适的、盈利的;把低档的、廉价的、微小的,升级为规范的、品牌的、连锁的程度。"
进一步看,酒店投资的机会主要有三点,一是存量物业改造空间巨大。一方面,投资者可在低效运营的单体酒店旁开设品质化的连锁门店,凭借品牌影响力与标准化服务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通过品牌输出将单体酒店 " 收编 "。华住的实践表明,经过改造后的酒店,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如上海外滩由东方商旅酒店改造而来的 " 东方 · 美仑美奂 " 酒店,ADR 提升超 70%。二是县域市场成为 " 新蓝海 "。哈密地区的华住集团加盟商已在当地布局 11 家华住酒店,他仍判断至少有 20 家的增长潜力。县域市场的空白,正是投资者的增量机遇。三是资产回归投资本质。过去开发商 " 为抬高地价配建豪华酒店 " 的模式逐渐退场,越来越多业主开始以 " 投资回报 " 为核心目标选择品牌,酒店行业开始回归生意逻辑,要的是效益和效率,这为专业品牌运营商带来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环境也为酒店投资提供了 " 成本红利 "。经济新常态与通缩趋势下,物业租金、建材采购成本均有所下降,酒店筹建与重置成本大幅降低。对比早年 " 高租金拿店 " 的时期,如今投资者的成本压力显著减轻,这为 " 低成本切入市场 " 创造了条件。
总体而言,从微房量到中房量,从单体到连锁、从星级到品牌、从大城市到县城、从房地产配套到投资回报,这些供给侧出现的机会,都值得关注。
投资回报确定性:两个 " 三好 " 是关键
" 做好酒店投资,‘好位置、好租金、好产品’缺一不可,而‘好产品’包括好品牌、好物业、好品质 ",季琦总结出成功投资酒店的两个三大要素。
好位置意味着未来可观的客流量和收入;好租金可以降低开店风险。2018-2019 年,一些酒店商家拿了高租金物业,随后的新冠 " 黑天鹅 " 带来巨大损失的故事言犹在耳。季琦建议:租金一定要低,最好采用 " 保底 + 分成 " 的灵活模式;尽量选择独栋物业,避免在写字楼里租几层,上下班高峰期电梯繁忙,影响客人体验。
在 " 好产品 " 中," 好品牌 " 尤为关键,是实现盈利的 " 关键变量 "。若想准确判断一个品牌是否具备提升资产价值的能力,可以聚焦以下三大核心维度:品牌效应、会员体系、以及科技水平。
季琦认为华住是 " 品牌公司 ",科技、流量、其它管理,都是为品牌服务的。品牌引领是华住发展的重要策略,以品牌为主轴,以会员和科技为两翼,做到 " 三位一体 "。华住 30+ 品牌的品牌矩阵覆盖了各个消费群体," 华住会 "3 亿会员提供强有力的客源蓄水池,用会员池锁住了利润;而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则助力运营、提升效率。
这也符合《" 十四五 " 旅游业发展规划》对酒店行业及智慧酒店的发展提出的指导方向: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系统化赋能效果也在显现:华住通过会员、科技平台、供应链支持等,帮助加盟商提升运营效率,人房比低至 0.17 ……多项指标领先于行业。

目前,市面上酒店品牌数量激增," 同质化 " 竞争加剧:一是产品同质化,各品牌在定位与产品设计上高度雷同;二是打法同质化,运营管理模式单一。在这一背景下,酒店品牌必须精准定位自身差异化优势,打造具有独特价值的酒店产品,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华住旗下的 30 多个酒店品牌各有特长:全季已经牢牢占据中档酒店中的领先地位,加盟商复购率超 30%;汉庭以 359475 间客房成为世界规模第一品牌,成为国民出行优选;桔子水晶酒店 RevPAR 持续领先同业;中高端的城际虽进入市场时间不长,但增长非常快,2025 年度增长率预估达超 150%。
在周期性波动中,拥有强大品牌、会员体系和科技运营的头部酒店集团,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快的复苏速度。而加盟模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经过验证的产品和运营支持,降低单店投资的不确定性。
从行业地位看,头部品牌的优势已得到验证。华住在二十年里,累计接待宾客超 20 亿人次,带动产业链投资近 3000 亿元,并跻身全球酒店集团第四位,旗下汉庭品牌成为 " 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酒店品牌 ",全季位列世界第四。头部品牌形成的护城河效应仍在显现,目前,全季加盟商复购率已经超过 30%,部分加盟商甚至表示 " 要 all in 全季 "。
对投资者而言,锚定中国市场的纵深潜力,抓住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机遇,绑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牌,才能在酒店投资中穿越周期,实现确定性回报。未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消费分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以及人们为 " 悦己 " 买单,中国酒店投资将迎来更广阔的价值空间。(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孙骋,编辑|蔡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