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秦敏慧
近期,云迹科技(02670.HK)与沙特企业在出海方面合作,共同推进当地酒店文旅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作为上市才半个月的 " 酒店机器人第一股 ",云迹科技此次急于出海寻找增长曲线,是资本热捧背后对其潜力的暗自认可,还是品牌遭遇瓶颈后的焦虑之举?酒店机器人这个新兴行业又会如何撬动其商业化的未来?
" 酒店机器人第一股 " 出海沙特
十月底,作为香港商贸代表团成员,云迹科技在香港财政司陈茂波的带领下访问沙特阿拉伯,并在香港财政司和沙特旅游局的共同见证之下,和沙特的本地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沙特的文旅与酒店智能化升级。
上面提到的香港商贸代表团是什么来头?它是一个由香港特区政府自主牵头,通过高层访问、商务洽谈、合作签约等方式,推动香港国际商贸中心地位,并助力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组织。云迹科技乘上了香港商贸代表团的 " 东风 ",借力发展海外市场,寻得更多国际合作,而这样的支持并非首次。
今年 4 月 11 日,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 " 生产力局 ")联合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成立的 "The Cradle 出海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 " 出海服务中心 ")成立典礼现场,云迹科技携多态机器人 "UP" 现身,获得了生产力局的充分肯定。会上规划,未来出海服务中心将依托香港在金融、法律及专业服务领域的枢纽作用,加速中国技术标准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支持云迹科技出海走向更大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海服务中心成立的前三天,云迹科技刚刚成为香港特区政府重点企业伙伴,这意味着香港特区政府对云迹科技的科技研发与商业化能力高度认可。
而同一批签约的企业中,不乏来自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及生命健康科技等高新产业领域,如蚂蚁数学科技、百度智能驾驶、理想汽车、中国移动(香港)创新研究院等。
事实上,不止香港市场看中云迹科技的商业实力,云迹科技也早在去年就将香港确立为海外业务总部,设立子公司并入驻数码港。如云迹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支涛表示,香港作为云迹科技海外业务总部,是云迹 AI Agent 全球化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拥有丰富的酒店、医院、康养等场景,以及支持创新的政策资源和国际化人才。
除此之外,在与沙特签署合作期间,云迹科技还积极参与了第九届未来投资倡议大会(FII),并与多家投资机构及生态伙伴深入交流,寻找合作机遇。可以看出,云迹科技通过香港这座 " 桥头堡 ",将视野放眼全球,不断探索海外业务市场。
因此,与沙特的合作也是不谋而合。具体来看,沙特的旅游业表现出蓬勃的潜力与活力,数据显示,2024 年沙特外国游客数量增长 125%,达到约 9400 万人次,已成为 G20 国家中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
这一态势直接带动酒店业的规模扩张,Semark 公司首席执行官 Jad Taktak 指出,沙特酒店业正处于强劲的增长关键期,预计将从 2025 年的近 14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近 180 亿美元。NEOM(沙特在 "2030 愿景 " 框架下推动的一项宏大的未来城市建设项目)、红海等大型项目,将推动酒店业上下游对设备、技术、服务产生前所未有的需求。
在沙特阿拉伯第九届 " 未来投资倡议 " 大会的采访中同样可以预见,在数字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中沙两国合作将会不断提速,而且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云迹科技看中了这一市场机遇,以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 " 锚点 ",秉持 " 借港出海 " 的全球化战略,曲线寻找新的投资热土。
IPO 仅半个月 为何急于出海
众所周知,除了以香港为 " 窗口 " 寻找出海渠道,云迹科技还通过 IPO 来满足融资需求。
半个多月前,云迹科技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 酒店机器人第一股 ",上市首日开盘市值逼近 100 亿港元,收盘市值约 83 亿港元。数据显示,云迹科技去年在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中的收入占比为 6.3%,稳居业内第一,在细分的酒店场景中以 13.9% 的收入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亮眼的成绩离不开云迹科技背后聚集的一支豪华投资阵容。据云迹科技招股书,公司获得 5 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即腾讯(0.09%)、联想基金(4.22%)、启明创投(4.04%)、阿里巴巴(2.94%)以及携程(2.69%),还有中国顶尖的 VC/PE 机构和产业投资者。
同时,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先后完成 8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 12 亿元,并在 2021 年完成 D 轮融资后,其估值飙升至 40.8 亿元,刷新了当时服务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纪录。在招股期间,其香港公开发售获得超 5600 倍认购,国际发售录得 18.62 倍认购,成为港股市场少见的热门标的。
可以看出,云迹科技 " 一路高歌 " 踏上上市之路,受到众多资本热捧。然而,融资的现金流并非大量注入出海市场。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计划将约 30% 的募资净额用于提升中国境内外的商业化能力,海外市场拓展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募集净额重点流入研发投入,包括机器人算法优化、AI 技术升级、硬件技术创新等,来巩固技术壁垒。剩余的约 10% 资金则保障公司日常运营,如人员薪酬、办公费用等。
大量的现金流涌入技术端,回归产品,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卖得怎么样?
从招股书上来看,自云迹科技 2014 年成立以来,已积累超 3.4 万名企业客户,截至去年年底,其机器人已覆盖全国 331 个城市,包括 3 万家酒店和 100 家医院,单日同时在线机器人峰值超 3.6 万台。
在机器人的规模化道路上,云迹科技成绩优异。2022 年— 2024 年,云迹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 1.61 亿元、1.45 亿元和 2.44 亿元,其中 2024 年增速高达 68.6%;2025 年前五个月公司的营收再次增长 18.9%,来到了 0.88 亿元。
同时,云迹科技毛利率增速明显,从 2022 年的 24.3% 提升至 2025 年的 39.5%,增长了 62.55%。营收与毛利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云迹科技的亏损,招股书期间内分别亏损 3.65 亿元、2.65 亿元、1.84 亿元和 1.18 亿元,累计亏损超 10 亿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5 年前 5 个月,公司净亏损 1.18 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 0.84 亿元,扩大 40.48%,意味着尽管资本助力与规模扩张缓解了现金流压力,但亏损幅度一直在加速扩大,还未达到盈利点。
更紧急的是,截至 2024 年底,云迹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1.05 亿元,而 2025 年前 5 个月的经营现金流就已流出 1.05 亿元,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公司的现金储备和资金链将会面临严峻考验。
储备金的压力间接影响着云迹科技的流动总负债额。特殊的是,云迹科技能亏损上市得益于港交所于 2023 年推出的 18C 章节,即允许 " 特专科技 " 公司在未盈利的状态下上市。而上市港股的背后是巨大的对赌压力。截至 2024 年 5 月末,云迹科技流动负债总额 20.37 亿元,其中公司面临的赎回负债已达到 19.25 亿元,远远超过其现金储备。
不难发现,尽管云迹科技规模扩张、营收大幅回升、毛利率增速明显,但无法忽略公司三年持续亏损,面临对赌负债压力的现实。此外,虽然云迹科技在 IPO 前经历了 8 轮融资,但目前已三年未获得新融资,资本市场态度悄然发生着转变。
因此,合理猜测,云迹科技之所以在上市仅半个月就急于出海,有对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强烈渴求,同时亟须在海外寻找新的利润点来缓解亏损压力。
酒店机器人市场的 " 尴尬 " 处境
一边在资本市场上活跃,一边处于亏损状态,云迹科技 " 冷热交替 " 的发展现状,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酒店机器人市场 " 尴尬 " 的处境。
一是时代与政策的 " 东风 " 孕育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却容易受困单一酒店场景。据 Market Research Futures 报告,全球酒店机器人市场未来 10 年预计以 18% 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到 203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64 亿美元。德勤研究显示,到 2035 年酒店业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124.6 亿美元。
而中国市场 2024 年的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已达 14 亿元,2024 年— 2029 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达 29.1%,2029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50 亿元。中国酒店数量预计 2024 年— 2029 年以 9.5%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拥有广阔的机器人市场。
在市场的蓝海下,政策也积极支持。今年 8 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到 2027 年,将实现 AI 与制造业、医疗、消费等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达到 70% 以上。
同时,市场快速扩张背后,劳动力结构与消费群体偏好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在消费端,Z 世代群体作为当今主力,对科技感的服务表现出偏好。数据显示,在酒店智能服务型酒店的客群中,有 83% 的群体年龄在 25-34 岁之间,00 后复购率达 38%。
尽管从市场、政策、消费者角度来看,酒店机器人领域前景无限,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却比较单一。以云迹科技为例,2022 年其酒店收入占比达 70.1%,2023 年直接飙升至 95.1%,到 2024 年降至 83%,今年五月又重回 93.2%。这样高度依赖酒店场景的情况,将其业绩与酒店行业深度绑定,2023 年疫情期间,酒店采购收缩,云迹科技营收同比下降 10%,暴露出其单一业务场景的脆弱。
二是在不断完善的硬件基础上,软件算法还需提升。自酒店机器人发展十年以来,其形态早已摈弃单一的功能性往复合多态演变,而本质上复合多态机器人是依托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生态 " 智能体 ",不仅具备多种形态和功能,还能通过 AIoT 技术实现与周围环境、其他设备及系统的深度交互与协同,形成一个智能化生态系统。
复合多态机器人极大考验企业的科技力量,包括路径算法、自适应控制、AI 处理、模块架构等多种技术,不再是机械臂、避障雷达、声控系统这些硬件结构的性能提升。
而酒店机器人虽拥有大量专利,但大多与硬件结构有关,在核心算法上还依赖与外部企业合作,自主技术生态相对薄弱。如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王晟曾表示,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没有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商用机器人离 " 智能 " 还差得有点远。
同时,酒店机器人虽然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普遍存在亏损,且竞争赛道选手增多。有类似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专业厂商;还有海尔等家电巨头跨界入侵,价格战越打越烈。
以云迹科技举例,主营产品 " 润 " 系列机器人,价格从 2022 年的 2.32 万元 / 台降至 2024 年的 1.31 万元 / 台,降幅约为 43.8%;2023 年推出的 "UP" 系列多模态机器人一年内售价从 5.42 万元 / 台降至 2.23 万元 / 台,降幅超过 60%。连海尔这样的大公司也直接打七折卖,严重压缩行业利润。更离谱的是,有些小工厂尝试把产品简化,再找代工厂低配版卖出,扰乱市场平衡。
三是分担部分劳动压力,但并不 " 划算 "。尽管酒店机器人生产的目的之一是节省劳动力,但是否比花钱雇人便宜还真不好说。普通一台基础型酒店机器人(人送物机器人)采购成本约 2 万 -8 万元,部分高端型号或人形机器人价格则更高。同时酒店还需花出不少额外开销,如酒店 WIFI 全覆盖、改造不平的地面和台阶、升级电梯控制系统、配备智能终端设备等等。
此外,酒店机器人还需定期维护、软件升级及电池更换等等,每年维护成本约数千元,若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可能较高。
更重要的是,对于酒店机器人企业来说,采购方大多是国内连锁酒店,其他单体酒店市场很难铺开,而我国连锁酒店渗透率并不高,只有 42.8%,对比美国 73% 的连锁化率来说,相差较远,也就意味着我国连锁酒店的规模化、品牌化空间制约着酒店机器人的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奢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对酒店机器人的需求量并不高。有数据显示,奢华型酒店的酒店机器人渗透率低至 10%,需求量仅 0.1 万台,低于其他酒店,如瑞吉、丽思卡尔顿、四季、文华东方、半岛、安缦等就鲜少使用机器人。对于奢华酒店来说,品牌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的温度,而酒店机器人可能缺乏了仪式感与情感交流。
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本身就依靠压缩人工和设备成本来维持低价,一台机器人设备的加入动辄两三万元,还不考虑后期维护成本等等。因此不高的利润空间,导致经济型酒店内的机器人渗透率和平均采购量,均远低于中高端酒店。
酒店机器人的下一步如何走
其实酒店机器人与众多基于算法引擎开发的 AI 应用一样,需要大规模的 " 碎片化 " 场景试验和商业化落地,才能有更多积累数据、模型迭代的机会,跑出更聪明、有泛化能力的大脑。因此,国内酒店机器人最关键的下一步是如何将机器人商业落地,那么还有哪些新的切入口?
搭上本土酒店出海 " 顺风车 "
近年来,本土酒店集团出海趋势明显,尤其聚焦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如 8 月锦江酒店(中国区)与马来西亚本土酒店 Riyaz 合作,计划未来 5 年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 6 国拓展超 500 家酒店,覆盖锦江都城、麗枫、锦江之星等 5 大品牌。华住集团今年也加速东南亚布局,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柬埔寨金边等地连签多家全季酒店。还有东呈国际、尚美数智、格林豪泰、中旅集团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本土酒店出海的国家不乏一些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地域,因此酒店机器人企业或许能与本土酒店集团合作,在海外市场吃下一部分的劳动力份额。同时,不少本土酒店集团正在尝试将供应链体系延伸至海外市场,如锦江酒店(中国区)通过其全球采购平台(GPP),在东南亚市场推行 " 标准化模块 + 本土化适配 " 策略;华住集团通过 " 华住易购 " 优化海外门店的物资采购与配送等等,这或许给酒店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的可能。
推广按需付费的租赁模式
目前,酒店机器人的租赁模式在市场中已逐渐兴起,但整体占比相对有限,尚未成为主流模式。一些酒店机器人供应商(如云迹科技、擎朗智能等)开始提供租赁选项,酒店可通过每月支付租金(约 3000-6000 元 / 台)的方式使用机器人,并由供应商负责技术维护和更新。
这种租赁模式适合短期试用或预算有限的酒店,尤其在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有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中高端酒店中,能降低初始投入风险,快速提升服务体验。
不过,在租赁细节、运营需求、预算成本等等因素上,机器人企业或许能结合市场需求,制定更清晰的采购框架,来保障中小酒店的采购成本,让租赁模式更有灵活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深耕核心零部件研发
尽管我国酒店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近年来显著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领域对进口有依赖。如六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关键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不足 20%,而瑞士 ATI 等国外企业占据高端市场。国产传感器在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还有无框力矩电机、大功率伺服电机等高端电机在转矩密度、过载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且价格较高,仍需进口。这类电机是机器人关节驱动和动力输出的关键,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
若这些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技术攻关与自主可控,能显著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依托规模化生产与迭代压缩 BOM 成本,将下降的成本曲线叠加至智能化的升级体验,有望提升销量,加速推动市场渗透率。
综上,云迹科技选择出海沙特,或许是其短期处理 " 现金流危机 " 的缓兵之计,也是其重要的商业战略布局。但必须警惕的是,自港股 18C 章给予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以来,从云迹科技背后折射的一些商业问题也必须重视:当资本红利退潮,酒店机器人市场风口究竟会持续多久?如何实现技术突破,酒店机器人真正做到既高效又高质加持酒店服务?整个行业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