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0分钟前

特斯拉 Cybercab 向左,小鹏 Robotaxi 向右

文 | 时间线 Timelines

进入到 11 月的第一周,Robotaxi 赛道再次引来全球瞩目。

其中,中国 Robotaxi 市场的两大玩家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成功在同一天登陆港交所,吸尽眼球。不过,更加引发外界关注的,是两大重量级车企玩家——小鹏和特斯拉,它们都各自发布了与 Robotaxi 相关的重要动态。

对于小鹏 Robotaxi 来说,它的关键词是「亮剑」。

在 11 月 5 日的 2025 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正式发布 Robotaxi 业务计划。

具体来说,小鹏汽车将在 2026 年正式推出三款 Robotaxi 车型,同时将启动 Robotaxi 试运营。伴随这一动态,小鹏也成为中国第一家以车企身份入局 Robotaxi 的重量级选手。

当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特斯拉的 Robotaxi 业务也迎来重大进展。

在 11 月 6 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也正式宣布,特斯拉 Robobtaxi 车型 Cybercab 定于 2026 年 4 月在得州超级工厂量产,无方向盘、无踏板、无后视镜,目标生产节拍缩短至 5 到 10 秒一辆,年产能有望冲击 500 万辆。

看起来,特斯拉和小鹏,这两个在自动驾驶领域发展过程中颇有渊源的选手,在 Robotaxi 赛道上相遇后,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意味,而且双方在技术、量产节奏等维度上确实颇有相似之处。

但从长远来看,小鹏和特斯拉的 Robotaxi 商业化之路,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模糊的「技术质变期」

作为长期坚定地耕耘在自动驾驶的两大车企选手,特斯拉和小鹏在通向 Robotaxi 的技术路径上有着基础范式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从 L2 出发,推动自家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向 L4 级演进,并由此切入到 Robotaxi 赛道。

在整体的技术演进逻辑中,二者是大体相似的。

不过,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评价维度中,L2 和 L4 本质上是完全不同性质的阶段。所以,仅仅从技术维度来看,从 L2 到 L4 的演进过程中,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小鹏,它们都必须经历一个所谓的「技术质变期」。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小鹏,它们的「技术质变期」都还处于一个周期不定的模糊状态。

比如,从特斯拉的视角来看,马斯克早在 2019 年就在社交平台上谈到了特斯拉 Robotaxi 的商业化前景,他当时表示,如果拥有一辆搭载无监督 FSD 的特斯拉汽车,用户将能够挣更多的钱,甚至运营一个小的 Robotaxi 车队能够成为一个生意。

不过,在此后三四年间,特斯拉在 FSD 进化过程中的多次挫折中持续调整技术架构,而马斯克也很少提起 Robotaxi ——到了 2024 年 4 月,马斯克在 X 平台上突然宣布特斯拉 Robotaxi 正式发布的消息,并最终在 10 月份宣布了特斯拉的 Robotaxi 车型 Cybercab。

而特斯拉之所以有底气推出 Cybercab,就是因为 FSD 迎来了一个「技术质变期」。

具体来说,在 2023 年到 2024 年间,受到 ChatGPT 的启发,特斯拉车型在核心的算力硬件层面升级为算力更高的 HW4.0;而在软件层面,FSD 则在以往软件算法的基础上调整为全新一代的端到端架构,并且在持续不断的数据训练中持续更新版本。

最终在 2024 年 3 月下旬,特斯拉面向北美用户推送了 2024.3.10 软件更新,其中包括 FSD V12.3.1 版本——这个新版本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 FSD V12 的名义,首次去除了「Beta」的测试版字样,替换成「Supervised」,意为「有监督」。

可以说,正是这个版本,让特斯拉 FSD 进入到一个它从 L2 走向 L4 的「技术质变期」。

其原因是,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无论是 2024 年 10 月正式亮相的特斯拉 Robotaxi 车型 Cybercab,还是特斯拉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开启 Robotaxi 服务时所采用的特斯拉 Model Y 车型,都采用了完全一致的 FSD 软硬件。

换句话说,无论是量产车,还是 Robotaxi 车型,特斯拉都在采用相同的算力硬件(HW4.0)的基础上,推进 FSD 软件的持续更新。其中在 2024 年 12 月,特斯拉 FSD 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端到端软件重写之后,更新到 V13 版本。

到了 2025 年 10 月,FSD 又更新到 V14 版本,其模型参数量比 V13 版本提升了约 4.5 至 10 倍,并且在用户界面上进行了大幅度更新。对于这个版本,马斯克还专门强调称,这个版本整合了特斯拉在 Robotaxi 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中的技术成果和经验。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特斯拉 FSD 已经进行了多个版本更新,但目前来看,特斯拉 FSD 依旧是有监督版本,它本质上依旧属于 L2 的范畴。

换句话说,特斯拉 FSD 依旧处于从 L2 走向 L4 的「技术质变期」内。

实际上,无论是任何一个瞄准了 Robotaxi 的玩家,要想从 L2 走向 L4,这本质上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也包括体验上的进化、法规侧面的许可、用户层面的接受度等,这个过程是一定模糊的。

特斯拉如此,而小鹏自然也不例外。

小鹏 Robotaxi 的不同选择

相比于特斯拉的激进,小鹏在 Robotaxi 上的布局步步为营,也可以说是谨慎得多。

实际上,从公开发言来看,何小鹏在 2024 年 7 月就表达了对于 Robotaxi 的看法,他认为端到端是 L4 必由之路,而且端到端 + 大模型会最终到 L4。他还表示,小鹏在 2026 会推出非常有竞争力的 Robotaxi,并且不会介入到运营中来。

到 2024 年 10 月特斯拉 Robotaxi 发布前夕,何小鹏又强调,小鹏在 2025 年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 Robotaxi 的软件使用体验——言外之意,也把潜在的竞争对手瞄准了 Waymo 和特斯拉。

可见,小鹏选择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亮剑自家 Robotaxi,也是符合预期的。

不过,从小鹏汽车 2025 科技日发布的信息来看,小鹏对于 Robotaxi 的技术落地路径,与特斯拉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又有着底层逻辑上的不同。

首先,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小鹏与特斯拉一样,都是从自家的 L2 量产车方案出发迈向 L4。

其中,小鹏智驾方案的最新突破在于,它放弃了传统的 VLA 路线,而是采用小鹏第二代 VLA ——具体来说,它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具备的更强泛化学习与智能涌现能力。

而小鹏 Robotaxi,正是基于小鹏第二代 VLA 的能力。

小鹏在发布会上强调,小鹏在明年推出的 Robotaxi 车型,无需改装,同时是基于纯视觉,不依赖于高精度地图,还是面向全球的。

客观地说,这几项技术特征,确实与特斯拉的 Robotaxi 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不过,如果从底层逻辑来看,二者的区别其实更加明显。

比如,特斯拉在 Robotaxi 的风格是激进的,其专门为 Robotaxi 打造的车型 Cybercab 完全拿掉了方向盘和踏板等,而且在算力配置标准上与现有的 Model 3 和 Model Y 等量产车型完全持平。

而对比来看,小鹏 Robotaxi 则显得谨慎得多,在方案上大力强调冗余,其中在算力、转向、感知、能源、刹车、通讯等方面都采用了可以互为备份的两套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行驶安全——这其中最惹眼的,是小鹏为其 Robotaxi 方案专门配置的 4 颗图灵芯片,算力高达 3000 TOPS。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 Robotaxi 还专门打造了一个更好玩的车外交互体系,不过其本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安全性,这又是一重谨慎。

另外,基于小鹏 Robotaxi 的智驾方案,小鹏还专门在其面向量产车的智驾方案组合中打造了一个适用于 L4 的版本,也就是小鹏 Robo。

所以,如果说特斯拉做 Robotaxi 的逻辑是把现有量产车的智驾能力直接向 Robotaxi 平移,那么小鹏 Robotaxi 的逻辑是在现有量产车型的智驾方案上更进一步,瞄准 L4 水平的同时,又使之走向 To C 量产,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能力和安全的上限。

本质上,小鹏的 Robotaxi 无疑是更加谨慎,也更加强调安全性的。

当然,对于小鹏来说,伴随它的「第二代 VLA x VLM」模型的亮相和相对应的 Robotaxi 方案的亮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以此为节点,小鹏实际上也正在进入到它从 L2 走向 L4 的「技术质变期」。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小鹏,还是特斯拉,它们在最终实现 Robotaxi 的过程中,都需要继续在这个「技术质变期」持续探索并且不断尝试,而且它们各自的方案究竟何时真正落地,也很难有明确的定论——这终归是一个模糊不定的过程。

踏入一片未知尽头的荒野

2025 年 9 月 4 日,特斯拉 Robotaxi 官方账号宣布,与该业务同名的 Tesla Robotaxi」App 在苹果 App Store 的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正式上线,所有用户都可以下载——而该 App 的 Android 版本还在开发过程中。

这一 App 的发布,无疑是特斯拉 Robotaxi 在商业化路径中的一个重要步伐。

事实上,特斯拉在 2025 年 6 月开启 Robotaxi 运营之前,马斯克就曾经在多个场合谈到过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问题,自营 Robotaxi 车队正是其中的一环。Tesla Robotaxi App 的发布,则进一步证实了特斯拉成为一家 Robotaxi 运营商的自营野心。

不过,与特斯拉明显不同,小鹏 Robotaxi 在商业化方向上坚定不参与运营。

实际上,在 2025 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宣布,小鹏 Robotaxi 将开放 SDK,并且将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共建 Robotaxi 生态——其中,高德成为小鹏 Robotaxi 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

在采访环节,何小鹏还透露,小鹏 Robotaxi 选择提供工具箱,提供车、软件和 SDK 接口,让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合作伙伴去运营。而之所以选择高德,关键的原因是高德的出行生态平台角色和「老东家」关系,这确实合情合理。

不过,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小鹏 Robotaxi 的首批合作伙伴为什么没有选择滴滴?

毕竟,小鹏与滴滴在 2023 年 8 月达成合作的对外消息中就专门提到,双方未来会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其中包括 Robotaxi;而且就 Robotaxi 的商业化而言,滴滴旗下的共享出行无疑是最好的落地场景。

对此,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告诉时间线 Timelines,小鹏与滴滴合作密切,但就 Robotaxi 的落地而言,滴滴自动驾驶已经长期布局于 L4 和 Robotaxi 赛道,在技术上已经颇有积累,而且与小鹏的「 L2 到 L4 」路径存在冲突,而且滴滴自动驾驶在量产项目也与广汽埃安达成了合作。

所以,目前滴滴并不是小鹏 Robotaxi 的优先合作方,当然不排除两家未来合作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中,何小鹏还表示,小鹏之所以选择在 2026 年推出三款 Robotaxi 车型,主要的差异还是价位,包括 7 座版本、6 座版本和 5 座版本,当然也是为了不同用户的需求——这与特斯拉仅打算推出二人座的 Cybercab 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

看起来,与特斯拉相比,小鹏更加强调 Robotaxi 落地生态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选择自营,而小鹏选择开放?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对于小鹏来说,在中国共享出行市场已经巨头林立、高度内卷的情况下,它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不如扮演好 Robotaxi 技术和车辆供应商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也更有利于小鹏 Robotaxi 的全球化落地。

而对于特斯拉来说,自营 Robotaxi 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可以通过自营 Robotaxi 的数据持续提升 FSD,并且还可以向更多北美用户宣传 FSD 并借此机会机会提升 FSD 订阅率。

毕竟,到目前为止,FSD 软件的订阅是收费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 11 月 6 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的 1 万亿美元巨额薪酬也包含了多个目标,其中包括 100 万辆 Robotaxi 车辆和 1000 万的 FSD 订阅用户。这也是特斯拉选择自营 Robotaxi 的隐藏逻辑。

当然,无论是小鹏还是特斯拉,尽管它们都宣布了 2026 年的 Robotaxi 推进计划,但相比于真正意义上的 Robotaxi 大规模商业化而言,这些计划都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确认的是,随着自动驾驶在技术层面的持续演进,不仅仅是小鹏和特斯拉这样的车企,也包括地平线、元戎启行这样的方案商,越来越多的 L2 玩家也都一股脑涌进了 Robotaxi 这条商业化空间仿佛无比庞大的赛道。

然而,尽管如此,Robotaxi 这条赛道终归是前途不定、结果未知,且已经变得无比拥挤——即使是身为车企、拥有品牌和体量优势的小鹏和特斯拉,也不得不跋涉前行,在一片模糊而漆黑的荒野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