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象
外卖、闪购之后,淘宝近期又落子便利店,直指美团闪电仓。
品牌发布会上,淘宝宣布这一新业务将以闪购仓形态,为消费者提供一应俱全、24 小时营业、30 分钟达的便利购物体验。
闪购仓和闪电仓,淘宝和美团在这个本地仓网零售业务上仅一字之差。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上,却有些不同打法。发布会现场,淘宝闪购即时零售总经理根仙强调:" 我们坚定与生态共赢共进,不建仓、不开店、不与商家争利。"
有即时零售商家调侃,这不就差直接点名美团了吗?
作为一项补充平台供给的业务,美团 2020 年实验以前置仓的形式满足本地商品供给,之后 2021 年正式将其命名为闪电仓,并进行全国推广。达成市场规模后,美团也亲自下场做起闪电仓业务,接连推出日用百货仓松鼠便利,酒水饮料的歪马送酒,以及生鲜食品的小象超市。
因此,不少闪电仓商家遇到生意不好的时候,就会吐槽是不是美团拿着平台的数据养自己的业务了。
尽管这种吐槽很难谈真实性,更多只是同行之间的情绪输出。比如长江证券研究所 8 月份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团自营闪电仓大约 1500 个,美团平台整体的闪电仓数量在 3 万个左右,仅占比约 5%。
但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尤其在走过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后,面对生意的同质化,对于在场参与竞争的美团而言,即是平台的运营者,又是闪电仓的经营者。两种身份之下,怀璧其罪的猜疑不言而喻。
有行业人士指出,平台掌握流量和数据,却又亲自下场开仓、做品牌,容易形成不对称的隐性竞争。因此,一些商家开始出现一种焦虑 " 平台到底是帮我们做生意,还是在抢我们生意?"
美团身份的模糊性带来的争议,成为淘宝新业务拉拢商家的起点,一上来就打出挂牌的轻运营模式。但是对于一门比餐饮外卖还难挣钱的生意而言,美团亲自下场开仓设店的目的,或许也不是为了挣钱。
01 不挣钱的闪电仓
先看赚钱能力。
根据国信证券 8 月份的一份报告测算数据显示,到 2027 年即时零售业务有望为阿里带来万亿 GMV,但几乎难以贡献利润,扣掉电商协同效应下赚的 36.8 亿,整体可能还要亏掉 175 亿。

目前即时零售渗透率较高的商品主要是快消、生鲜等商超便利类产品为主。这类商品的净利润表现以超市业态 2%-5% 的净利润水平粗略估算,远低于餐饮业态 5%-10% 的净利润水平。因此有机构认为,从 EBIT/GMV 的角度,预计当前即时零售的盈利能力或低于外卖。
所以从盈利能力而言,美团下场搞自营仓,或许还真不是看上这块业务的利润水平。虽然不挣钱,但是这块业务不敢不做。据国信证券预测,若 2030 年即时零售渗透率达到 20% 以上,没能布局即时零售的企业可能陷入 GMV 负增长。
因此,即时零售成为电商平台不掉队的必选项。那不为挣钱,为什么美团背着商户猜疑也要自己亲自下场做呢?或许是想要实现对于上游货的掌握。
有参与松鼠便利早期业务合作的知情人士对「市象」分析,松鼠便利店的发起或许是为了解决 " 地方诸侯割据 " 的隐患。
2023 年前后,美团闪电仓业务进入快速扩张期,各地出现了 " 做得最好的连锁品牌闪电仓 "。比如北京的佳美小仓、山东的百惠等。这些区域头部品牌相当于 " 地方诸侯 ",掌握了美团闪电仓的供给资源,形成强绑定。
但这对美团来说是隐患,平台无法统一标准、控价格;区域商家议价能力太强;很难在全国层面做品牌与供应链整合。
为了从平台层面对供应链和货盘进行整合,美团推出松鼠便利店品牌,早期的核心做法是把区域内表现最好的门店收编进体系:给更低抽佣 + 更多活动补贴 + 专项运营扶持;要求地方型闪电仓,统一品牌形象更名为 " 松鼠便利店 "。
同时绑定美团供给链体系:美团搭建自有的 " 闪电仓采购平台 ",并要求松鼠便利店必须在这里进货——意味着品控、货盘、价格都由美团统一。在这之前,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美团闪电仓的货大多数来自 1688。
有了早期的自建仓规模和对于货盘的经营了解,美团可以绕过 1688 直接和上游供应链谈合作,逐步完善搭建自己的闪电仓供应链体系。比如 2022 年,美团闪购建立 " 闪电仓采购平台 ",当时主要帮新仓配齐一盘货,能力单一。
今年 4 月,美团闪购升级闪电帮帮 2.0,提供全链路的商品运营支持。在供货能力之外,增加了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平台高精准识别终端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及时组织上游供应链供货,提供定向精准补贴,帮助闪电仓 + 定向补贴商家加快货盘升级迭代。
接着 4 个月后的 " 闪电帮帮 " 品牌升级,启动服务商计划,让其支撑的闪电仓商家群体的能力迭代。从简单供货到精准供货再到引入服务商,美团亲自下场想要掌握的是货盘能力。
当然美团的这个货盘究竟是否能打,还要看阿里对于体系内资源的打通有多彻底。
02 1688 才是美团的软肋
有熟悉阿里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是他(根仙)负责新业务,那可能还真有戏。胡根秋,花名根仙,是优昙从甲骨文带过来的得力干将。产品经理出生,商业敏感度非常高,淘宝现在整个体系的风控、客户、营销等底层商业基建,他都完整参与过建设。
因此对业内人士而言,整个发布会中最看好的不是未来一年投入 20 亿,也不是不与商家争利的生态共建,而是宣布将在选品、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系统等方面为商家提供支持,并统一输出商品、价格、服务、体验等方面的管理标准。
标准的执行来自商业基建的完善。淘宝闪购将与 1688 联合提供的数字化供应链支持;接入翱象数字化系统,商家可以获得从入驻选品、供应链管理到商品运营和经营诊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还将提供智能选址、科学选品、仓内补货等系列能力。
这也是淘宝能够轻运营模式上场的关键。相较于淘宝,提前布局 4 年的美团闪购,今年上半年才将闪购的 ERP 工具牵牛花和 1688 打通。在这之前,虽然大量的闪电仓都是从 1688 进货,但是整个进存货基本以手工录入为主。
一上场就在商业基建层面对齐美团闪购之外,美团更大的隐患在于对手变了。有即时零售早期玩家曾经对「市象」吐槽:饿了么用不好 1688,不然就没有美团闪购什么事了。不说很细颗粒度的数据,因为可能涉及到敏感商业数据的侵犯,哪怕只从城市维度的数据,也能用 1688 将美团闪购拆解的七七八八。
眼下,当整个本地生活业务来到淘宝手中,同属于阿里系,淘宝便利店开场就宣布将与 1688 共建官方采购中心,提供官方验货、税票合规、30 天包退、三无必赔等服务,帮助商家扩大货盘、降低成本、保障正品,可谓一拳打在三寸上。
尽管美团已经推出了官方的采购平台,但是不少中小闪电仓商家依然会选择在 1688 进货。毕竟相比年轻的美团货盘,阿里十多年的供应链积累,在长尾货盘上更具有优势。而这些白牌商品往往贡献了大多数的闪电仓利润。
当美团闪购进攻阿里的实物电商,商品货盘却掌握在阿里手中,这种软肋被拿捏的感觉必然不好受。甚至随着竞争加剧,也不排除淘宝便利店借助 1688 的供应链优势,直接产地合作打造差异化的货盘和美团差异化竞争。
比如有媒体发现,在阿里大本营杭州上线的淘宝便利店海蓝店就引入了 1688 严选部分货盘,以及沪上阿姨等品牌专区。如果淘宝便利店能够充分调动整个阿里集团的供应链资源和流量,或许真有机会来一场弯道超车。
03 即时零售的较量不在模式之争
轻重的模式之外,即时零售更大的较量在高价值品牌商品的渗透率。
在淘宝宣布推出淘宝便利店的同时,9 月 24 日,美团闪购发布新的 " 品牌官旗闪电仓 " 项目,邀请品牌商家入驻,提供 "30 分钟送达、24 小时营业 " 的服务。该项目以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在北上广深及成都、长沙等城市开仓。
重点面向 3C 数码家电、美妆个护、运动户外、服饰鞋包、母婴用品、宠物用品及日用百货等七大品类招商。在该模式下,品牌入驻以后,前端店铺在美团平台带有 " 品牌官方旗舰店 " 标签,商品入美团中心仓,再由中心仓配送至品牌官旗闪电仓。
美团官方称,12 月 31 日前入驻的品牌,将提供限时免仓租政策。闪购到底是一门什么生意?
有美团闪购运营人士对「市象」称:" 闪购有个好处,就是既能感受到本地生活的艰难,又能体会到电商各个节日的繁忙。"
这段吐槽,恰好点出了闪购这门生意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对于单体而言,市场只有基于地理位置的 3-5 公里,最多是个延展至 10 公里的区域生意。但是对于平台而言,闪购又一个无数地理位置叠加而成的全国市场,竞争对手既有线下生意,也有线上电商。
它既要在街头巷尾找到毛利空间,又要卷进平台大促的算法节奏里。单仓的世界只看得见三公里,但平台的世界,拼的是如何在每个三公里里都塞进品牌的货。
早期闪电仓经营的核心是 SKU,经营逻辑就是盯着 3 公里范围内的线下店不能满足的消费需求。有早期的美妆垂类仓商家透露,从 2022 年入局的 1000 个 SKU,到现在的近 6000SKU,在有限的仓库里扩品是最简单的运营手段。
相比线下的夫妻店,闪电仓不是所有商品都有价格竞争力,只有少数引流产品提升曝光度,整个货盘还是需要更多的 SKU 支撑,通过白牌的不透明价格赚取利润。
比如某品牌的口红一支 330,但是配合平台的活动结算价格可以做到 300 左右。但是没有品牌消费概念的一条丝袜进货价 8 毛,可以卖出 10 元以上的价格。品牌商品没有加价空间,且和线上线下商品同质化程度太高,因此多被用来作为参与平台活动的引流产品。
但从 " 松鼠便利店 " 到 " 淘宝便利店 ",从 " 品牌官旗闪电仓 " 到 "1688 货源支持 ",平台都在试图改变这种结构——让即时零售从 " 杂货逻辑 " 升级为 " 品牌逻辑 "。
轻与重的模式之分不是关键,真正的分水岭,是谁能先让品牌进入三公里的生活半径,并让用户习惯在三十分钟之内等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