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4分钟前

前三季利润大跌 52.03%,红日药业这味“中药”越熬越苦?

文 | 医药研究社

红日药业还在煎熬?

近年来,该公司的业绩颓势很明显。财报显示,2024 年,红日药业营业收入达到 57.83 亿元,同比下降 5.34%;归母净利润为 2146.73 万元,同比大跌 95.76%;扣非净利润由正转负,亏损 760.71 万元。

今年的情况依旧不乐观。根据最新三季报,2025 年 1-9 月,红日药业营业收入为 41.49 亿元,同比下降 6.59%;归母净利润为 8076.29 万元,同比下降 52.0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8870.48 万元,同比下降 43.81%。

这样的经营现状也加重了投资市场的不安情绪。红日药业已经在低价股行列停留了很长时间,何时才能驱散阴霾?

降本作用不大,中药板块吸睛

或为了改善业绩,近年红日药业已将 " 降本增效 " 作为了经营主线之一。

财报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红日药业销售费用同比减少 7.35%,管理费用同比减少 0.73%,研发费用同比减少 13.87%,财务费用同比减少 64.26%。

而从当前营收利润的表现来看,上述动作显然收效甚微。最核心的产品放量问题还未解决。

据了解,红日药业的业务覆盖了中药配方颗粒、成品药、医疗器械、原辅料、医疗健康服务和药械智慧供应链等诸多领域,布局全面,但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中药板块,该板块代表品种就包括中药配方颗粒、血必净注射液等产品。

红日药业介绍,全资子公司北京康仁堂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研究和生产 20 余年,已形成 " 全成分 " 理念,并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形成 " 全成分 " 中药配方颗粒工艺体系和标准体系。目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河南、重庆、甘肃、山东 8 大生产基地,并建立了从药材、饮片、提取、制剂、包装、销售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了配方颗粒全品种溯源。

另一款产品血必净注射液是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异常反应达到有效治疗脓毒症效果的中药二类新药。自 2004 年上市以来,该产品也已经走过了 20 年的历程,不仅在重症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以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据悉,血必净注射液作为非抗生素药物治疗脓毒症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成果分别于 2019 年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3 年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JAMA 内科学)》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脓毒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然而,上述优势品种已难以拉动业绩。

外忧明显,市场质疑声起

挑战依旧来自竞争、集采等方面。

首先,竞争主体多元化。据华经产业研究院资料,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集中度是比较高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就包括中国中药(广东一方与江阴天江)、红日药业(北京康仁堂)、华润三九、四川新绿色、广西培力、神威药业、江西百神等。

与此同时,赛道的吸引力还在增强。红日药业财报就提到," 因政策松绑和市场扩容,即试点政策结束和市场准入从二级以上中医院扩展至所有具备中医资质的医疗机构,叠加国标颁布与医保政策支持,迅速吸引大批中药企业蜂拥进入,市场竞争加剧,预计随着国采常态化与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行业竞争将从单纯的拼质量、拼价格逐渐向质量、成本、服务、供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较量转变。"

其次,集采中价格波动不小。比如,2023 年山东省牵头 15 省对 200 个国家标准中药配方颗粒产品进行集采,还有随后开展的 2024 年 3 月京津冀 "3+N" 联盟集采、2024 年 4 月甘肃省第五批药品集采中药配方颗粒专项等,均对相关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利润水平以及整体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而就血必净注射液这一品种而言,目前相关市场规模缩水正备受关注。根据药智网数据,受市场需求及政策变动的影响,自 2017 年以来,中药注射剂在终端医院的销售额整体呈现回落的趋势。2017 年的院内销售额达 691.51 亿元,2024 年仅有 403.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4%。

外部挑战显著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具备强大的内生增长力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对于红日药业这家公司,投资市场还是不乏质疑声。此前,就有投资者向红日药业公开提问:" 今年创指涨幅超 5 成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价一如既往低迷,业绩也连跌四年。请问公司的经营管理、新药研发是否有足够清晰明确的规划?管理层是否有清晰明确的市值管理计划?"

红日药业的回答是:" 公司正紧紧围绕‘创新、融合、拓展、挖潜’的经营方针,按照‘做强主责主业,优化总部建设,加强科研统筹,提升营销能力’四点原则,结合医药行业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蓄力前行。同时立足市场变化,对标行业趋势,围绕组织与管理、经营模式、产品技术等探索创新变革,统一思想,促进跨业务板块之间协同、融合、共赢,将规模、产品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产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公共关系和客户资源利用最大化,追求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

不过,没有实实在在成果落地,这些计划宛如空中楼阁,还是比较缺乏说服力。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