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4分钟前

借泡泡玛特东风,叶国富又收获一个 IPO

文丨牛刀商业评论,作者丨梅岚

外界一提到 " 慢公司 " 多半不是表扬的话," 慢 " 意味着公司有一定用户基础,但商业模式匮乏,收益未能达到外界预期。事实上," 慢 " 是一种经营策略,慢工出细活儿。

(图源:TOP TOY 招股书)

当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 TOP TOY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 3 亿美元冲击港股主板时,潮玩行业再度见证 " 后来者 " 的强劲野心。

成立仅 5 年,它便以 24 亿元 GMV 跻身行业前三,用 67.7% 的复合营收增速刷新赛道纪录,更凭 293 家门店的规模远超 52TOYS,直追行业龙头泡泡玛特。

然而,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却暗藏一组充满矛盾的关键数据:2025 年上半年,其 45.5% 的营收依赖母公司名创优品渠道,52.8% 的收入来自外采 IP,而毛利率仅为 32%,不足泡泡玛特的一半

TOP TOY 的崛起,堪称潮玩行业 " 零售效率优先 " 的典型样本,但也暴露了 " 渠道红利易获取,IP 壁垒难构筑 " 的行业共性难题。

它的 IPO 之路,不仅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终极检验,更折射出潮玩行业 " 规模扩张与价值沉淀 " 的深层博弈。

名创优品体系下的增长密码

TOP TOY 的快速崛起,本质上是借势名创优品 " 渠道 + 供应链 " 的双重东风,将潮玩从 " 小众收藏品类 " 转化为 " 大众快消商品 ",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 " 规模优先 " 发展路径。

在渠道端,它完美复刻了名创优品的 " 万店基因 "。

依托母公司覆盖全国的县域经销商网络,TOP TOY 仅用 5 年便开出 293 家门店,其中 250 家为加盟店。

这种 " 轻资产扩张 " 模式,使其得以快速渗透三四线城市,而同期 52TOYS 门店数量仅为 5 家,泡泡玛特更是用了 15 年才达到 571 家门店规模。

更关键的是,名创优品自身成为 TOP TOY 的最大客户,2022 - 2024 年期间,为其贡献了 36.8% - 53.5% 的营收,相当于为 TOP TOY 提供了 " 保底销售渠道 ",大幅降低了品牌初期的市场拓展风险

供应链端的协同效应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借助名创优品与迪士尼、三丽鸥的长期合作关系,TOP TOY 得以快速获取顶级 IP 授权,其推出的三丽鸥搪胶毛绒单品销售额更是突破 1.68 亿元。

这种 " 借船出海 " 的模式,不仅省去了 IP 谈判的时间成本,更通过规模化采购将生产成本压低 —— 招股书数据显示,其外采 IP 产品的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2% - 15%,这也是它能在低价策略下实现盈利的核心原因。

但这种 " 依附式增长 " 也暗藏隐忧。过度依赖名创优品渠道,导致 TOP TOY 的客群与母公司高度重叠,难以触达真正的核心潮玩玩家;而加盟店占比超 85% 的模式,虽加速了规模扩张,却也面临严峻的品控风险。

有消费者反馈,不同城市的 TOP TOY 加盟店中,同款手办的包装质量、售后政策存在明显差异。

在潮玩这种需要 " 情感共鸣 " 支撑的行业,这种 " 重规模、轻管控 " 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关键隐患。

" 授权红利 " 到 " 价值陷阱 " 的两难抉择

如果说渠道是 TOP TOY 的 " 增长引擎 ",那么 IP 就是它最显眼的 " 短板 "。

招股书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其 52.8% 的收入来自外采 IP,三丽鸥、迪士尼等前五大 IP 更是贡献了 40% 的收入,而自有 IP 收入占比不足 10%

这种 " 重度依赖外采 IP" 的现状,直接拉大了它与泡泡玛特的差距。

授权 IP 的 " 双刃剑 " 效应正逐渐显现

一方面,成熟 IP 能快速吸引粉丝,降低市场教育成本。TOP TOY 的三丽鸥国风系列、迪士尼限定款上市即售罄,短期内有效带动了销量增长。

另一方面,IP 授权成本持续攀升,2022 - 2024 年,名创优品集团(含 TOP TOY)的授权费用从 1.78 亿元增至 4.21 亿元,三年间翻了 2.3 倍。

更关键的是,版权方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将同一 IP 同时授权给多个厂商,导致 IP 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电商平台搜索 " 三丽鸥手办 ",TOP TOY、名创优品、名创优选等品牌的产品外观相似度超过 70%,消费者难以形成对 TOP TOY 的品牌记忆。

与泡泡玛特对比,这种 IP 短板带来的盈利差距更为刺眼。

2025 年上半年,泡泡玛特 99.1% 的收入来自自主产品,仅 THE MONSTERS 单个 IP 收入就达 48.14 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 70.3%;而 TOP TOY 毛利率仅为 32%,净利率 13%,均不足泡泡玛特的一半。

核心原因在于,自有 IP 能够通过 " 内容运营 + 社群建设 " 形成品牌溢价,例如泡泡玛特通过 LABUBU 的动画短片、线下主题展,让 IP 形象从单纯的 " 玩具 " 升级为 " 情感符号 ";而授权 IP 的价值牢牢掌握在版权方手中,被授权方只能赚取微薄的 " 加工费 "

TOP TOY 并非没有尝试突破 IP 困局。

早期推出的 Twinkle、Tammy 等自有 IP,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以失败告终;2025 年,它通过收购 HiTOY、签约艺术家获得 "Nommi 糯米儿 "IP,并借助明星营销实现五个月销量破亿。但明星热度的时效性、IP 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仍是未知数。

此前其自有 IP 卷卷羊、大力招财累计 GMV 仅千万级,未能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这种 " 急功近利 " 的 IP 布局,能否帮助其摆脱 " 短期爆款依赖症 ",尚需时间检验。

快消思维与情感价值的博弈

TOP TOY 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潮玩行业 " 快消逻辑 " 与 " 情感逻辑 " 的激烈碰撞。

它沿用名创优品的快消方法论,将潮玩转化为 " 标准化、高周转 " 的商品,实现了规模快速增长;但潮玩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 " 非标化、情感化 "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玩具,更是 IP 背后的故事、社群的归属感。

泡泡玛特的成功,正是精准抓住了这种 " 情感逻辑 "。它通过签约艺术家、打造 IP 世界观、建立玩家社群,让 Molly、LABUBU 成为 " 有生命力 " 的形象。

玩家会为 IP 生日会买单,为限量款彻夜排队,甚至自发创作同人内容。

这种 " 情感连接 " 带来的高用户粘性,让泡泡玛特能实现 70% 以上的复购率,而 TOP TOY 的复购率不足 30%,更多依赖新客增长来维持业绩

对 TOP TOY 而言,IPO 并非终点,而是 " 转型的起点 "。它需要在 " 快消优势 " 与 " 情感价值 " 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不能放弃名创优品的渠道与供应链优势,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潮玩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必须补齐 IP 内容运营的短板,不能仅依靠明星营销、收购 IP,而要建立 "IP 孵化 - 内容产出 - 社群运营 " 的完整体系。

例如为 " 糯米儿 " 打造专属动画短片、举办线下主题展,让 IP 从 " 网红 " 转变为 " 长红 " 形象。

更关键的是,TOP TOY 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它未必需要成为 " 第二个泡泡玛特 ",反而可以打造 " 潮玩行业的优衣库 "。

用高性价比、丰富品类吸引大众消费者,同时通过部分自有 IP 打造 " 明星产品 ",形成 " 大众 + 小众 " 的产品矩阵。

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它要摆脱对名创优品的渠道依赖,建立独立的品牌认知,让消费者提到 TOP TOY 时,想到的是 " 有特色的潮玩品牌 ",而非 " 名创优品的潮玩部门 "。

牛刀小结

TOP TOY 的赴港 IPO,是潮玩行业 " 规模派 " 的一次重要尝试。

它证明了依托成熟体系,潮玩品牌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与盈利的双重突破,但也暴露了 " 重渠道、轻 IP" 的致命短板。

潮玩行业从来不是 " 谁卖得快谁就赢 ",而是 " 谁能被消费者记住谁能长久 "。

玲娜贝儿没有复杂的功能,却凭借 " 可爱人设 " 成为顶流 IP;泡泡玛特的 Molly,依靠十几年的内容运营成为 " 潮玩符号 "。

这些案例都足以说明,潮玩的核心是 " 情感共鸣 ",而这种共鸣需要时间沉淀,无法靠渠道红利快速复制

对 TOP TOY 而言,IPO 募资的 3 亿美元,不应只用于门店扩张、营销投放,更要重点投入 IP 孵化与内容运营,建立专业的 IP 团队,为自有 IP 打造完整世界观,搭建专属玩家社群,让产品从 " 货架上的商品 " 转变为 " 承载情感的载体 "。

只有这样,它才能从 " 名创优品的潮玩分支 ",真正成长为独立的潮玩品牌,在 " 快与慢 " 的平衡中,找到长期发展的正确答案。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