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眸,作者 | 李小东
你可能已经在视频里见过它们:有的在工厂里精准抓取零件,有的能流畅完成深蹲、转身,甚至有人已经预订了一台,等着它明年上门帮忙做家务。
2025 年的秋天,人形机器人突然从 " 科幻电影里的道具 " 变成了热议的现实。
10 月中旬,美国的 FigureAI 亮出了新款机器人 Figure03,软乎乎的织物外壳、轻量化的身体,第一次让人觉得 " 机器人和人同住 " 不是空想。
紧接着,马斯克在特斯拉财报会上的发言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他几乎没提卖得正火的汽车,反而一个劲说机器人 OptimusV3,宣布 2026 年一季度就发布,还计划年底搞年产 100 万台的生产线,放话 " 未来特斯拉 80% 的价值都靠它 "。
国内的节奏也没慢下来。智元机器人仅凭一款精灵 G2,拿下了数亿元订单,和汽车、电子行业的巨头签了合作,机器已经在工厂里干活了。宇树科技推出了 3.99 万元的 R1 机器人,这个价格比一般的机器狗还便宜,号称年底就能批量交付。
据 IT 桔子数据,2025 年 Q3 共有 243 笔投资事件,估算总融资额为 198.13 亿元。不过热闹背后,现在的真实情况怎么样了?
美国银行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有 1.8 万台,和各家喊出的 " 百万台产能 " 差了上百倍;大部分企业还没赚到规模化的钱,很多产品看着酷炫,实际只能在实验室里演示。
特斯拉、FigureAI、智元、宇树这四家核心玩家,各自抱着不同的算盘在往前冲。而那些 " 不能说的秘密 ",就藏在产能和销量之间的差距里,藏在各家的打法差异中,以及悄悄向中国聚拢的供应链里。
出货量迷局:
百万台目标下的千台级现实
行业热度与量产进度的严重脱节,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公开的秘密。
2025 年被视为行业 " 量产元年 ",但真实出货数据却揭示了商业化落地的早期本质——多数企业还在从 0 到 1 的阶段挣扎,能稳定出货的极其有限。
智元机器人是当前市场的突出亮点,也是国内量产进度最快的企业之一。2025 年已经量产了 2000 多台通用机器人,全年预计能卖数千台,这个数字在行业里已经是顶尖水平。
支撑其量产的是清晰的产品矩阵:16.8 万元起的远征 A2,专门往汽车厂、电子厂跑,负责搬零件、做装配,已经在多条产线上稳定干活;9.8 万元的灵犀 X2 更亲民,在景区当导览、在商场做接待,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智元的订单结构也印证了其场景落地能力,比如它和均胜电子的亿元合作,机器人能帮汽车零部件产线快速换线,对企业来说,买机器人不是为了 " 装门面 ",而是能实实在在省钱、提效。
反观特斯拉,就显得 " 谨慎得多 "。尽管马斯克抛出了 2026 年底年产 100 万台的宏伟目标,但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其试产规模仍不足 1000 台。
不是特斯拉不想快,而是通用型机器人的量产太难了。Optimus 全身有几十个关节,每个关节的执行器都要又精准又稳定,光这一个部件,有讯息称特斯拉给三花智控下了 6.85 亿美元的订单(后来被三花智控辟谣),凸显了核心部件供应对量产的制约。
更关键的是,通用型路径需要跨越 " 全场景适配 " 的鸿沟,目前 Optimus 在工业场景的测试仍集中于物料搬运等基础任务,距离复杂装配作业还有距离,这也解释了其为何选择 " 先工业后消费 " 的分步策略。
FigureAI 的情况有点 " 神秘 ",这家公司尚未公布具体出货数据,但已知其将人形机器人 "Figure02" 引入美国宝马斯帕坦堡组装工厂,试点开展车身零部件插入等作业,实现了 15% 至 30% 的生产成本削减。
不过其供应链布局已显露量产野心,新建的 BotQ 专用工厂年产能可达 1.2 万台,与长盈精密、领益智造等国内供应商签订的长期协议,已开始兑现业绩——长盈精密 2025 年 7-8 月的机器人业务营收超上半年总和,其中 FigureAI 订单贡献占比超 60%。
Figure 的策略是通过 " 工厂 + 家庭 " 双场景数据积累形成闭环,与 Brookfield 合作收集超 10 万户家庭真实数据,为未来消费级市场落地铺路,但这一模式的见效周期显然长于工业场景的快速突破。
另一个国内代表性企业宇树科技似乎正在走另一条路—— " 价格破局 "。
其最新发布的 R1 机型起售价仅 3.99 万元,刷新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底线。尽管 R1 尚未正式量产,但凭借高性价比已斩获不少意向订单。宇树的目标是 " 技术普惠 ",比如 R1 身高 132 厘米、体重 35 公斤,搭载 26 个关节和多模态大模型,主要面向个人开发者、研究机构及入门级消费市场。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机器人看着酷炫,但 " 好用、耐用 " 还没完全实现。
现在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 8 万小时,而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可靠程度。消费场景就更不用说,续航、安全性、交互体验都得慢慢优化。
所以,各家喊出的 " 百万台产能 ",更像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能稳定出货数千台、解决具体场景需求的企业,已经算是行业里的 " 佼佼者 "。
路径分野
人形机器人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成功范式,特斯拉、FigureAI、智元、宇树的商业化路径选择,是对自身资源禀赋的匹配,也揭示了行业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特斯拉的路径,很类似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先搞规模化,再靠规模降成本。
马斯克太懂规模制胜的道理了,当年 Model3 靠大规模量产,降价打开消费市场。这一点在 Optimus 的研发中也有体现,比如 Optimus 使用 FSD 芯片作为 " 大脑 ",宁德时代的电池适配机身,都是将汽车产业的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
技术复用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加速了供应链成熟。目前 Optimus 的单机成本已从原型机的 7 万美元降至 2 万美元以下,一旦实现百万级量产,单价有望进一步下探,彻底击穿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的准入门槛。
特斯拉的供应链布局同样服务于规模化目标,其机器人业务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三花智控的执行器、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拓普集团的线性执行器均为独家供应,这种深度绑定的供应链体系,为其量产爬坡提供了保障。
但这条路径的风险也显而易见,通用型产品对技术成熟度要求极高,任何一个核心部件的可靠性问题,都可能延缓整个量产进程。
FigureAI 的思路更 " 聚焦 " ——不贪多求全,先把几个场景做深做透。它的 Figure03 专门针对工业和家庭两个场景设计,工业版优化了续航和负载能力,家庭版用了软质材料,怕碰到人。这种 " 针对性设计 " 能让机器人在特定场景里表现更好,比如针对工厂场景优化的续航能力,针对家庭场景开发的语音交互系统。
Figure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场景 - 数据 " 闭环,它和宝马合作,不仅是为了卖机器人,更是为了收集工业场景的数据;和 Brookfield 共建全球最大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是为了收集 10 万户家庭的交互数据,这些数据将反哺 AI 算法迭代,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在供应链方面,Figure 采取 " 自研 + 外部配套 " 模式,关键模块如驱动器、电池实行垂直整合,非核心部件则精选全球供应商,长盈精密的手部关节模组、领益智造的结构件、兆威机电的灵巧手电机模组,共同构成了其量产支撑体系。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Figure 的生态构建模式虽短期内出货量有限,但长期来看,数据积累将使其在智能交互层面形成显著优势。
智元机器人的打法,完美契合了国内制造业的需求——不搞通用型,专门解决细分场景的问题。作为本土企业,智元太清楚国内工厂的痛点了:汽车制造、电子装配这些行业,经常需要换生产线,传统自动化设备改起来又贵又慢,而人形机器人灵活度高,能快速适应不同任务。
智元的精灵 G2 专门优化了精密装配能力,能完成电子插接、零件拧紧这些细活。它不跟特斯拉、FigureAI 在通用型上硬碰硬,而是先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通过和均胜电子、龙旗科技这些龙头企业合作,验证机器人的价值,再慢慢扩大应用范围。这种 " 先落地、再扩张 " 的思路,让智元在量产初期就有了稳定的现金流,不用靠烧钱维持。
宇树科技想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创始人王兴兴一直想做 " 人人用得起的机器人 ",所以宇树的产品定价相对亲民,甚至低于松延动力推出的 9998 元 " 小布米 " 机器人的高端版本。
宇树的产品矩阵也很清晰:四足机器人占据消费级市场主导,人形机器人分高低端,R1 瞄准个人用户,H2 仿生机器人则瞄准中高端市场。这种梯度化布局使其能覆盖不同需求,2024 年宇树已实现营收突破 10 亿元,成为业内少数盈利的企业。
总体上,特斯拉有汽车产业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适合走规模化路线;FigureAI 有数据和生态优势,适合深耕场景;智元熟悉国内市场需求,适合做细分场景落地;宇树有成本控制和消费级市场经验,适合走普惠路线。
最终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机器人能不能解决真实需求?能不能稳定、可靠地工作?只有做到这两点,规模化量产才有意义。
中国制造的突围与重构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表面上是整机厂的比拼,实际上是供应链的较量。
而这场较量的结果,正在向中国倾斜——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中国制造正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形成 " 技术 + 成本 + 产能 " 的三重优势。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这三大件,它们的成本占了整机的绝大部分。以前这些核心部件基本被海外企业垄断,价格高、供货周期长,制约了行业发展。但现在,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已经实现了突破。
比如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作为国产龙头,通过扩大产能,把产品价格降到了进口品牌的 60%,有报道称 Optimus 单台搭载 14-20 个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为其定制 14mm 微型谐波减速器,单机用量达 48 个,2025 年订单同比增长 210%。
再比如行星滚柱丝杠关节模组,以前只有海外企业能做,现在富临精工和智元的合资公司已经实现量产,不仅打破了垄断,还把供货周期从 6 个月缩短到 1 个月。
2018 年,2018 年协作机器人关节模块价格在 10 万 -30 万元,2025 年国华智能的智能谐波旋转关节模组 999 元起,星际机器人的微型关节模组 999 元 / 个。技术升级,成本下降,让中国供应链成了全球整机厂的香饽饽。
特斯拉最懂这个道理,它的 Optimus 供应链,近六成的核心零部件都来自中国企业。三花智控独家供应关节驱动系统,还在墨西哥建了工厂,贴近特斯拉的生产基地;拓普集团供应线性和旋转执行器,已经规划了扩大产能的配套体系;五洲新春的行星滚柱丝杠,是 Optimus 的关键部件,2025 年三季度产能已经爬到 3000 根 / 月。
这些合作不是简单的 " 代工 ",而是深度绑定。绿的谐波和三花智控合资建厂,一起优化减速器和执行器的适配性;均胜电子把汽车上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改成机器人能用的版本,专门给 Optimus 定制。特斯拉知道,要实现百万台量产,必须靠中国供应链的成本和产能优势,这也是它把核心零部件订单交给中国企业的原因。
FigureAI 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它的 Figure03,手部关节模组来自长盈精密,结构件和散热件来自领益智造,灵巧手电机模组来自兆威机电。长盈精密今年 7-8 月机器人业务营收已超上半年总和,其中 FigureAI 订单贡献占比超 60%,领益智造 2025 年获千台级订单,且从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整机代工厂商,参与场景开发与组装。
国内的整机厂中,智元机器人的供应链全是自己人:绿的谐波供应灵巧手减速器,富临精工的合资公司供应关节模组,奥比中光提供 3D 视觉模组。这种全链条国产化,让智元能快速响应需求。
中国科协的数据显示,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经突破 70%,部分机构预测显示,到 2030 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超 80%。国产化率越高,整机成本就越低,这也是国内企业能推出 3.99 万元低价产品的关键。
到这里你会发现,虽然机器人赛道的玩家不一样,但背后的供应链高度重合。从这个角度看,行业似乎正在形成 " 机器人果链 " ——就像苹果手机带动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升级一样,机器人的量产也会催生出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减速器领域的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执行器领域的三花智控、拓普集团,传感器领域的均胜电子、奥比中光,这些企业靠着机器人业务,技术和产能都在快速提升,甚至能反过来拓展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其他领域。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会达到 5 万亿美元。而这场庞大的市场盛宴,中国供应链已经抢占了先机。
未来,随着百万级量产的推进,更多核心零部件会在中国生产,更多技术创新会在中国发生,中国很可能会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中心,就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一样,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