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2028 年的美国街头,你抬手轻点优步 app,不到 3 分钟,一辆银灰色 Stellantis 出租车便缓缓停下。
它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脚踏板,唯有一块简洁的智能交互屏闪烁微光,静静等候你上车。
这并不是科幻画面,而是即将落地的自动驾驶出行场景。
10 月 28 日,Stellantis 表示,已与英伟达(Nvidia)、优步(Uber)和富士康合作,探索联合开发具有 4 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机器人出租车,核心目标是满足全球范围内对自动驾驶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正如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说: "4 级自动驾驶不仅是汽车行业的里程碑,更是 AI 能力的一次飞跃。车辆将变成一个机器人,能够以超人的精准度观察、感知、规划和驾驶。"
根据合作规划,Stellantis 将向优步在美国和国际业务交付至少 5000 辆搭载英伟达芯片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优步将在美国开启初步运营,并逐步展开试点项目和测试。同时,这款自动驾驶汽车将在 2028 年开始量产。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企业间的合作并不少见,但此次 Stellantis、英伟达、优步、富士康这四家分属不同领域的巨头联手,堪称又一次重磅 " 联姻 "。
强大且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次合作最精妙之处,在于它像拼图一样,完整地拼出了 4 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从 " 造出来 " 到 " 用起来 " 的全链条。
四家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成一支超级舰队,分工明确:
Stellantis 将基于其 LCV 和 STLA Small AV-Ready 平台设计、制造自动驾驶汽车。
AV-Ready 经过专门优化,可支持 4 级自动驾驶能力并满足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要求。
它能够将系统冗余、先进的传感器组件和高性能计算等关键组件,高效集成到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架构中。不仅在安全性与可靠性上表现卓越,也为运营商实现了总体拥有成本的最优化。
英伟达将提供其 Nvidia Drive AV 软件,包括基于 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 架构的 4 级停车和 4 级驾驶功能。

该平台为完全自动驾驶提供了可投入生产的模块化计算和传感器架构,可使任何车辆都具备 4 级自动驾驶能力。而 Nvidia Drive AV 则提供了全栈 4 级软件。
在发布会上,英伟达汽车业务副总裁阿里 · 卡尼(Ali Kani)特别强调了其安全设计理念:" 我们整个架构的核心设计原则是,即便系统中的任何计算机或传感器发生单一故障,车辆也必须能够实现安全停车。"
黄仁勋进一步阐述了其安全性,他谈道:" 传感器套件、环绕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使我们能够实现最高级别的环绕式防护、传感器、感知和冗余,从而实现最高级别的安全。"
可以说,英伟达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了一个标准化底座,使任何制造商都能基于此统一、安全的基础,快速部署 4 级自动驾驶系统,大幅降低了研发门槛与时间成本。
富士康则发挥自身作为消费电子制造巨头在硬件和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
作为消费电子制造巨头,它这次与 Stellantis 深度合作硬件集成,小到传感器的安装校准,大到车载计算单元的适配调试,都由它用消费电子级的精准度搞定。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 自动驾驶出行是富士康电动汽车项目的战略重点。英伟达、Stellantis 和优步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优势加速了 4 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的部署,而富士康则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传感器集成,助力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优步则是利用自己的全球网络,负责端到端车队运营,让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真正跑通落地的 " 最后一公里 "。
从用户在 APP 下单开始,到车辆调度、远程协助,再到日常充电、清洁维护,甚至乘客投诉处理,全由它一手包办。
扩展覆盖全球的 AV 网络
事实上,这场四方合作只是优步与英伟达自动驾驶生态布局的重要延伸。
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落地,正是英伟达押注 " 物理人工智能 " 的核心场景,英伟达将其视为继代理人工智能之后的下一个增长阶段。
优步与英伟达已明确计划:2027 年正式部署 AV,共同打造规模高达 10 万辆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队,而 Stellantis 只是首批交付车辆的制造商之一。

" 自动驾驶出租车标志着全球出行方式变革的开始——让交通更安全、更清洁、更高效。"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说。
他进一步补充道:" 我们与优步携手,正在为整个行业打造一个框架,使其能够大规模部署由英伟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持的自动驾驶车队。曾经的科幻场景正在迅速成为现实。"
优步首席执行官达拉 · 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对此表达了认同:" 英伟达是 AI 时代的中坚力量,如今正充分利用这项创新,大规模释放 4 级自动驾驶的潜力,同时让搭载英伟达技术的自动驾驶汽车更轻松地在优步上部署。"
尽管两家公司尚未公布达成 10 万辆规模的具体时间表,但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雄心的目标。
尤其是与主要竞争对手谷歌旗下的 Waymo 做对比之后,更是凸显出优步与英伟达所设定目标的规模之大。
Waymo 拥有美国目前最大的商业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但截至 2025 年 8 月,Waymo 仅仅运营着约 2000 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目前合作方已包括:Aurora、Avride、May Mobility、Momenta、Motional、Nuro、小马智行(Pony.ai)、Waabi、Wayve 和文远知行(WeRide)等多家企业。
这一生态系统不仅聚焦乘客出行领域,更将触角延伸至卡车运输、货物配送等关键场景,致力于推动整个地面交通领域的自动化升级,构建更全面的智能出行与物流网络。
此外,为给自动驾驶技术迭代提供持续 " 燃料 ",优步与英伟达还在数据处理领域展开关键布局。
两者携手开发一个数据工厂,该工厂将借助英伟达的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开发平台加速运行,用于收集和处理自动驾驶车辆开发所需的海量数据。
中国自动驾驶形势一片大好

一方面,大家在观望着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究竟谁能拿下 " 港股 Robotaxi 第一股 "。
这两家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公司,在登陆美股市场不到一年后,又加速返港上市,开启 " 美股 + 港股 " 双重上市。
两者不仅都在 10 月 14 日完成港股 IPO 备案,还打算在 11 月 4 日确定最终发行价,在 11 月 6 日同日挂牌上市,将竞争进行到底。
另一方面,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也于 10 月 28 日刚刚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 IPO,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国际。
在招股书中,这家在中国网约车行业排名第五的企业,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国内首个车企背景的 4 级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平台。
而港交所门前的这番齐聚冲刺,恰恰是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从技术探索迈向商业化关键阶段的一个缩影。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报告指出,以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为代表的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美国同行,更重要的是,更多项目正从测试验证阶段全面迈入商业化运营的各个阶段。
并且,中国公司已积极启动全球化布局,陆续在迪拜、阿布扎比和新加坡等地建立运营网络,并计划进一步拓展至德国、英国等欧洲市场。
比如,萝卜快跑计划于 2025 年底前在迪拜部署 100 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并与阿联酋 Autogo 公司合作在阿布扎比部署车队,目标在三年内将车队规模扩展至至少 1000 辆。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历经数十年培育的成熟电动汽车产业,正为其自动驾驶公司带来显著的结构性优势。
完善的电动供应链、扎实的三电技术以及广泛的市场接受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与 Waymo、特斯拉及亚马逊旗下 Zoox 等美国竞争对手抗衡的深厚根基。
美国银行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部主管李明勋表示:" 美国公司似乎不如中国公司那么积极进取。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他们的单车物料成本非常高。"
市场前景方面,高盛研究预测,到 2030 年,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届时全国将有约 50 万辆 Robotaxi 在超过 10 个城市投入运营,行业潜在总收入预计将飙升至 470 亿美元,较 2025 年预估的 5400 万美元实现近千倍的增长。
作为对比,高通预计,到 2030 年,全美自动驾驶汽车数量将增至约 3.5 万辆,年收入约 70 亿美元,占据美国网约车市场约 8% 的份额;自动驾驶卡车规模预计达到约 2.5 万辆。
不过,UBS 提出了不同的预测,到 2040 年,全美仅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就能达到 230 万辆,其中 60% 来自社会 " 贡献 ",40% 是自己持有。
除此之外,虽然中国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目前仍主要限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等城市的指定非中心城区运营,但是国内运营商正积极与政府合作,将服务扩展至更多区域。
尽管前路仍有挑战待解,但未来十年,随着自动驾驶出租车大规模驶入现实,全球出行格局必将迎来深刻重构。
而在这场变革中,厚积薄发的中国企业已占据有利身位,有望成为定义新时代的关键力量之一。

请关注《汽车商业评论》兄弟媒体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