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意到,海清智元的业绩表现对单一产品存在极强依赖性,多光谱 AI 产品每年贡献的营收占比超 90%,产品结构高度单一的特征显著。值得关注的是,依托该产品的持续发力,公司业绩呈现明显改善,自 2024 财年起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账面盈利的改善并未同步转化为健康的现金流,公司经营性现金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凸显出盈利质量不佳的问题。
在募投项目规划中,海清智元此次 IPO 募资涵盖 6 大方向,但其中扩产与补充营运资金两个方向的合理性存在明显争议。从扩产来看,报告期内公司产能利用率呈现剧烈的 " 过山车 " 式波动:2022 财年为 31%,2023 财年下滑至 24%,2024 财年骤增至 87%,2025 财年 1-3 月又暴跌至 36%。这种大幅起落直接反映出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缺乏稳定性,而 2025 年初仅 36% 的利用率,更是清晰暴露了当前产能尚未被充分消化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公司仍计划通过募资大举扩产,其背后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显然需要更充分的解释。
再看补充营运资金的合理性,同样值得推敲。海清智元的 IPO 申请于 2025 年 8 月被港交所受理,而在受理前夕,公司刚完成多轮密集融资:2024 年 10 月、12 月及 2025 年 7 月,累计获得 1.2 亿元资金注入。在短期内已获得大额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公司仍计划通过 IPO 募资补充营运资金,这一安排难免引发市场对其资金需求真实性的疑问,其融资规划的合理性亟待进一步说明。
盈利质量差
海清智元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多光谱 AI 技术企业,公司主要提供能够探测人眼可见及不可见的物理信息的产品及服务。
从产品上看,海清智元主要拥有多光谱 AI 以及其他,其中多光谱 AI 是公司最核心的创收来源,在营业收入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报告期内,该产品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20322.8 万元、11170.7 万元、47424.8 万元、8000.5 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 90.4%、95.4%、90.8%、97.1%,始终维持在 90% 以上,清晰反映出公司对该产品的高度依赖。
扩产、补流合理性生疑
从募投项目规划来看,海清智元此次港股 IPO 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五大方向,如增强研发能力及加大产品开发投入、扩大产能、战略性投资及╱或收购、加大业务扩张力度及加速全球市场渗透、补充营运资金,具体情况如下:
先看扩产方面,现有产能利用状况与扩产计划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海清智元目前拥有深圳、浙江、东莞三大生产基地,其中东莞基地已终止运营,浙江基地于 2025 年 4 月才启动,这意味着报告期内公司生产主要依赖深圳基地。而深圳基地的产能利用率呈现剧烈波动:2022 财年为 31%,2023 财年下滑至 24%,2024 财年骤增至 87%,2025 财年 1-3 月又暴跌至 36%。这种 " 过山车 " 式的波动,反映出其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稳定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