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响,作者|林之柏
万万没想到,三次退出中国市场的美国快时尚品牌 Forever 21 又杀回来了。
6 月初,拥有 Forever 21 商标及知识产权的品牌管理公司 ABG 宣布和上海橙迪贸易有限公司(简称橙迪贸易)达成合作,后者将负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营销等全面工作。公开信息显示,唯品会是橙迪贸易股东之一,持股量达 35%。此次 Forever 21 重返中国,唯品会或许正是幕后重要操盘手。
但今天我们想探讨的并非这一个特例。而是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 " 代理 " 生意已经完全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头部代理商积极扩张,新一轮代理潮不期而至:滔搏接连拿下英国运动品牌 Soar、加拿大户外品牌 norda 、挪威户外品牌 Norr na(老人头)和美国运动品牌 Mitchell & Ness 代理权,宝尊电商接手英国高端瑜伽服品牌 Sweaty Betty 中国区业务,三夫户外则拿下了美国高端户外品牌 Marmot(土拨鼠)中国市场代理权。
另一方面,热门品牌代理权更迭频繁,行业内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宝胜国际从如是观山手上夺过奥地利户外品牌 Dynafit(雪豹)中国市场总代理权,三夫户外手上的始祖鸟代理权被亚玛芬收回。
变化的表象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行业玩法升级值得关注:代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提供货架、搭建渠道,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品牌形象打造、产品焕新、内容体系搭建;代理商也不再满足于赚差价,而是想和品牌深度绑定、合力经营,以赚取更丰厚利润。
告别粗放式生长的 1.0 时代,崭新的代理 2.0 时代悄然来临。
全面理解代理 2.0 时代:从「提供货架」到「定制服务」
虽然业内没有太明确划分,但代理 1.0 和 2.0 时代的差别肉眼可见。
上世纪 90 年代至新世纪之初是外国服饰、运动品牌集体登陆中国的 " 拓荒期 "。在那个现代零售体系尚未搭建起来的年代,代理商一度被视为品牌在华扩张的最可靠伙伴。
然而在草莽阶段,1.0 时代的代理行业龙蛇混杂,乱象不断:代理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善开店、卖货却不擅长品牌建设、版权管理、长期规划。其结果是大量假货钻空子流出市场、挫伤消费者信心;品牌形象遭到破坏,影响长期发展。
早早以代理模式进入大中华市场的拉夫劳伦,因为代理商版权管理不力,以至山寨产品泛滥。虽然在 2011 年收回中国地区代理权,和侵权企业开启长达八年的商标维权官司并最终胜诉,但也丧失了大量宝贵时间。
已经淡出大众视线的 Kappa 也将溃败归咎于此前粗放的经销商政策。根据《凤凰网时尚》报道,2008 年后 Kappa 店效下滑、大量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2008-2011 年门店数量减少超过 500 家。代理商为了生存,甚至开始顶着 Kappa 的名号大量卖假货,导致品牌信誉严重贬值。
而韩国户外品牌 Black Yak(黑牦牛)早在 1998 年就在北京开设了首店,但据《懒熊体育》报道,其本土化发展问题不断,沿用韩国传统代理模式导致层层加价,被消费者调侃为消费不起的 " 牛魔王 "。
弊端不断显现,代理 1.0 模式逐步走向终结,行业加速向 2.0 时代进化。在 2.0 时期,代理商的定位不再是产品 " 搬运工 ",而是深度参与品牌运营的 " 伙伴 ",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品牌进行改造——从产品、定价、渠道再到整个品牌定位。
比如宝尊电商在 2022 年收购 GAP 大中华区业务,并提出了三年战略转型计划、成立品牌管理业务线,独家负责品牌的生产、推广、销售等工作;滔搏则推行 " 中国市场独家运营权 " 模式,向合作品牌提供 " 全渠道 + 全旅程 + 全周期 " 服务,转型为一站式零售运营商。
具体来看大家的业务都有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顺应潮流重塑产品线,改造品牌形象。
宝尊电商接手 GAP 后就一边签下年轻艺人欧阳娜娜担任 " 品牌焕新主理人 ",一边组建本地设计团队、和 ATTEMPT 等设计师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设计中不再一味强调 logo 元素、增加了更多时尚配色和细节裁剪,把 GAP 从美式潮牌改造成符合中国特质的时尚品牌。
根据竞争形势的变化,代理商也会对产品矩阵进行扩充、筛选,寻找新增量。扬州金泉在接手瑞典户外品牌 Fj llr ven(北极狐)后,就主导品牌从背包向服饰、户外装备等类别扩充,打开更广阔的户外市场,把背包产品收入占比降至 30% 以下。
其次,适配国情调整定价策略。
本土代理商往往比外来的品牌更懂消费心理,深知在消费者心里品牌定位很多时候就和价格挂钩。重塑价格体系,强化品牌溢价能力,更具长远价值。宝尊电商接手 GAP 后大量减少主力款产品的折扣频次、力度,三夫户外也在接手 Marmot 后摒弃了 " 高挂低卖 "(实际售价远低于标价)的销售模式,坚守中等偏上价格带。
第三,打造扎根本土的供应链和零售渠道。
一方面,完善线上 + 线下渠道布局,以线上反哺线下、沉淀核心用户、提高复购。滔搏是典型例子,不依赖阿迪达斯、耐克等单个品牌,打造自有会员体系,截至上一财年末会员数量突破 8600 万。高黏性的会员成为消费主力,店内零售总额占比高达 93.2%。
另一方面,对供应链进行数智化升级和柔性化改造。例如宝尊电商为 GAP 打造了能快速响应的本土供应链、不再全球统一订货,和本地供应商加强合作,加快了上新 - 周转效率;三夫户外正在江苏宿迁投建保税仓,进一步打通海内外供应链,提高调货、配货效率。
供应链和渠道运营能力一直是代理商的看家本领。2.0 时代,代理商直接介入产品规划、用户运营等各个流程,最大好处就是能无缝串联人 - 货 - 场,加速转化。
概括起来,透过对产品、定价、渠道的全方位改造,品牌代理 2.0 时代两大优势日益凸显:针对性和灵活度。
从一招鲜吃遍天到定制化服务,结合品牌特点、中国国情、消费趋势制定发展策略,经营更有针对性、更能发挥品牌优势。代理商获得更多主导权,则意味着决策流程简化、响应速度提高,无论重大决策还是细节调整都更灵活且及时,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竞争环境。
挑战依然存在:不对等的风险与持续的博弈
代理 2.0 模式的进步之处,从业绩中便能窥探一二。
今年一季度,宝尊电商净收入同比增长 4% 至 21 亿元,品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3%,non-GAAP 经营亏损收窄 28%,GAP、Hunter 两个代理品牌表现均超出预期。其中,GAP 一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 5%,单店坪效也录得双位数增长。三夫户外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 65.14%-144.65%,独家代理品牌 CRISPI 一季度营收增长 20.5%。
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代理商不再局限于赚产品销售差价,而是赚取品牌管理及服务费用:对整个品牌的销售额、利润负责,和品牌合力做大生意,赚大钱。转型过程虽有阵痛,总体趋势终归向好。
但 2.0 模式也绝非完美无缺。
对代理商而言,风险依旧是不对等的。大部分品牌仍未放弃 DTC 模式,品牌和代理商既是盟友也是对手。而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品牌手上:消费者认品牌大于渠道,品牌换一个代理商对卖货影响有限,代理商短期内的业绩波动更大。
三夫户外此前接连失去北面、始祖鸟代理权后业绩滑坡,2024 财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 5.5% 和 158.8%,同比由盈转亏,直到花了将近一年调整渠道、重组架构,成立户外渠道运营事业部,重新聚焦 X - BIONIC、HOUDINI、CRISPI 等核心品牌、找到新增长点,才慢慢缓过元气。
问题的症结在于,渠道和供应链都是重资产运营,代理商的成本压力比品牌更大。代理权更迭难免会涉及门店调整、会员短期流失,加剧短期业绩震荡。同样以三夫户外为例,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高频消费会员销售额累计暴跌 91.8%,流失的会员大部分是冲着北面、始祖鸟来的高净值客户。
鉴于此,代理商也在想办法降低对品牌的依赖、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扩充代理品牌 / 品类,分担风险,正如滔搏如今不断引进 Soar、norda 、Norr na 等运动户外品牌;二是探索自营模式,比如三夫户外收购瑞士运动奢侈品牌 X-BIONIC。
品牌方也有自己的顾虑。
如果大量放权给代理商,减少参与用户运营、品牌营销,品牌势必离市场、用户越来越远,轻则可能逐渐丧失市场敏感度,重则会因为所托非人而伤及品牌资产。Marmot 前代理商就在 2019 年合同到期前抢注中文商标,低价清库存,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此外,代理商根据本国国情改造品牌定位、调整价格策略,固然可以使品牌更贴近本土需求,但也可能造成品牌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形象撕裂、价格体系混乱。美国户外品牌 Patagonia 近期在华遭受不少非议,主要因为国内外售价有超过 20% 的差距,部分消费者质疑代理商 " 割韭菜 "。
说到底,无论是强调短期收益的 1.0 时代还是追求长期成长性的 2.0 时代,品牌和代理商始终站在两条坐标轴上:双方利益需求、经营风险点、长期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品牌方要长线资产增值,代理商要考量短期利润及成本。立场、诉求与风险阈值的天然错位,注定了摩擦不是偶发事故,而是无法避免的必然事件。
好在,2.0 时代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品牌和代理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共创 IP,双方正朝着 " 共生共创 " 的新合作形态演进。摩擦虽是不可避免的,但行业一直在进步,规范化、本土化、精细化运作,让代理模式不断迭代生长。在博弈中求同存异,找准共同方向,是品牌和代理商的长期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