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1小时前

特斯拉裁掉的充电天团,自立门户了

撰文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一场裁员,成了新故事的开端。

2024 年春天,埃隆 · 马斯克突然解散了特斯拉几乎整个超级充电团队(Supercharger),引发行业巨震。然而一年后,这支 " 被驱散的能力圈 " 开始在别处长成。

三位曾在英国与爱尔兰统筹建设 100 处站点、合计 1200 个超充桩的特斯拉老同事—— Harry Fox、Connor Selwood、Hugh Leckie ——在伦敦创办了 Hubber,拿下 6000 万英镑(约合人民币 5.86 亿元)股权资金,主攻 " 城市高功率快充 "。

据了解,其首站将在今年 8 月 20 日在伦敦南部 Forest Hill 开业,并与 RAW Charging 合作试运营一周免费快充。这家新创的野心并不在高速路,而是瞄准更 " 渴电 " 的出租车与同城配送车,补上城市快充短板。

这场开业,不只是新公司的亮相。

马上,Forest Hill 首站将迎来检验:这些 " 被裁的建设者 " 换了赛道,能把城市快充做得更快、更稳、更便宜吗?

从 " 全员被裁 " 到 " 自立门户 "

故事要从那场震动行业的裁员说起。

2024 年 4 月 30 日,特斯拉在一轮扩大的裁员中解雇了几乎整支超级充电团队,包括业务负责在内,涉约 500 人。

马斯克当时表示,特斯拉仍会扩张充电网络,但节奏放缓,随后又在舆论和合作伙伴压力下回补部分岗位。这一连串反复,成为全球电动化基础设施的一次 " 系统性冲击 "。

裁撤直接波及北美向特斯拉自研充电规格 NACS 迁移的节奏与市场信心。多家媒体与分析机构在事件后期跟踪发现,2024 年 5 至 8 月的扩容速度明显降档,而对公共资金与主机厂合作的交付承诺也需要重新梳理。

所以说,这不仅是产能与队伍的再组织,更关乎行业对 " 统一接口、统一体验 " 的期待值管理。

与此同时,人才外溢成为二级效应,部分成员被其他充电网络与新创快速吸纳,也有人转身创业。

美国亚特兰大的 EnviroSpark 公开表示密集招募 " 前特斯拉充电人 ",以承接自有规模化扩张;加拿大原特斯拉超级充电建设工程师 Joel Musial 则创办 Charge On Consulting,主打 " 端到端充电可靠性 " 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Hubber 的路径选择十分鲜明:不去 " 高速路服务区 " 争位,而是把工程和选址经验转向城市内部的高吞吐快充枢纽。这既是对自身经验的 " 再利用 ",也是对行业需求结构变化的回应。

" 做给最忙的车用 ",

Hubber 押注城市高功率

选择城市高功率快充,背后藏着清晰的算盘。

Hubber 将自己定位为 " 英国城市高功率快充专家 ",强调深度电网接入能力与 " 快、准、稳 " 的复杂基建交付。

公司模式是收购与开发城市核心地块,比如旧仓库、加油站等,提前打通兆瓦级电网容量和建设许可,再交由运营方或大客户接手,形成 " 即插即用 " 的成套基础设施。

融资公告显示,6000 万英镑将用于在英国主要城市落地约 30 个枢纽、总计约 100MW 容量。

据报道,首个站点位于伦敦南部 Forest Hill,与 RAW Charging 合作,于 8 月 20 日启用,开业首周提供免费快充。

按照披露的站型,场地将同时服务网约与配送车辆,配置 150kW 与 300kW 双枪直流,并配套必要的卫生间、售货机等高周转设施,核心目标是 " 快进快出 "。

与 " 目的地充电 " 或 " 休闲式广场 " 不同,Hubber 的客户画像更 " 专业 ":出租车、同城物流、网约平台车队。这些车辆利用率高、补能频次是私车的数倍,更在乎功率、可达性与价格,而非 " 配套餐饮、购物 "。

因此,Hubber 愿意选择偏离主干道但电容充足、出入动线短的地块,以吞吐和总成本最优为考量。

团队履历是 Hubber 的底牌。

三位联合创始人在特斯拉期间落地 100 站、1200 桩,在英国与爱尔兰,他们熟稔选址、并网、土建、设备、施工与调试的全链条。这使其有能力把过去做甲方所 " 期待见到 " 的理想站点先搭好地基再交运营,加速城市枢纽从可研到开站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Hubber 亦在 " 无人化运营 " 趋势上预留接口:面向未来的 Robotaxi 或自动驾驶网约车群,需要可编排的高功率补能节点与安全管理机制。

尽管自动化插枪尚未成熟,短期可能仍需人工参与,但把站址与配电先布局到位,等同于为后续演进预埋 " 锚点 "。

离开特斯拉之后,他们在做什么?

Hubber 不是孤例。

被裁员后创业的个案里,加拿大的 Charge On Consulting 聚焦公共充电的可靠性工程。

而在 " 更广义的前特斯拉创业 " 光谱上,前电力与动力系统高管 Drew Baglino 于 2025 年创办 Heron Power,主攻固态变压器等电力电子底层设备,已完成 3800 万美元 A 轮。这类 " 网与电 " 的基础设施创业,正在成为电动化时代的新热源。

另一方面,随着 Dojo 团队的解散与出走,这与充电业务不同的另一条线,多位前核心工程师创立 DensityAI,聚焦面向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应用的数据中心 AI 算力与芯片软硬件栈。

外媒报道显示,DensityAI 由前 Dojo 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牵头,团队成员多来自特斯拉 AI 部门。这显示出 " 大公司拆分—人才再聚合—新公司成形 " 的链式效应在扩大。

这些创业潮的背后,是大公司变动的余波。

部分业内人士将马斯克的 " 先砍后补 " 视为短期节流与资源再配置。但对生态的隐性成本同样被放大,比如 NACS 推广的不确定性、新站点节奏的阶段性下滑、以及合作方对交付可预期性的担忧。

也正因如此,人才的 " 再落地 " 成为外界最大的安慰剂,有的被同业并网,有的开启咨询或创业,像 Hubber 这样重新把项目组织力转译为资产侧能力,再嫁接运营方,形成 " 轻运营、重资产准备 " 的合作模型。拨开表象,更清晰的是产业进化的逻辑。

从特斯拉的 " 骤停 " 到 Hubber 的 " 起跑 ",这段曲线其实反映了一个朴素的产业逻辑:真正稀缺的不是桩,而是 " 好站点 + 可并网 + 高功率 " 的成套解。

对城市电动车队而言,吞吐、可用率与总成本才是决策变量;而对整条产业链而言,将工程组织能力沉淀为标准化资产,或许比跑马圈地更重要。

无论是 Hubber 押注的城市高功率,还是 Heron Power 在电力电子底座上的再造,还是 DensityAI 谋划的算力基础设施,都在指向同一条主线:当巨头策略摇摆,能力会以创业公司为载体重新组合。

而对用户与城市来说,电动化体验要从 " 看运气能不能充上 " 进化到 " 按时、按价、按功率补能 ",需要更多这样的基础设施创业,把 " 靠谱 " 变成可复制的工程。

最后通知!关于第十届中国汽车零部件贡献奖—铃轩奖申报

造车新势力 " 复活者联盟 "

全球首款 L4 级私家车要登场了

印尼,日系车最后的堡垒开始崩塌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