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8分钟前

打工人吃不起麻辣烫,小老板们也不赚钱

文 | 镜相工作室,作者丨阮怡玲,编辑丨卢枕

最近," 杨国福麻辣烫 1 斤豆芽 28 元贵过山姆 " 冲上热搜,消费者们纷纷晒出订单,31.8 元、33.8 元一斤,买单时吓了一跳,不敢再走进店里吃。

如今的麻辣烫," 荤素同价 " 的称重计价是主流,28.8/ 斤的价格,实际上包含了展柜里上百种产品,由顾客自行选择,可以通过夹取高价菜品和低价菜品均衡价格,顾客不至于一斤都买豆芽。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消费者们的愤怒更着重于等到拿到小票时才知道具体定价。如果没有明码标价,麻辣烫门店们的确有故意隐瞒的嫌疑。这件事也引发了积压已久的不满," 五块钱两个丸子,四块钱三片青菜 " 的吐槽再一次爆发。

老板们却在喊冤。有麻辣烫老板认为," 麻辣烫就是火锅的平替 ",已经不是便宜的代名词。另外,昂贵的运营成本,加盟品牌和外卖平台的双重抽成,麻辣烫不得不卖高价。

一个疑问是,餐饮连锁化带来的降本似乎在麻辣烫这里失效了。打工人吃不起的 " 天价麻辣烫 ",到底为什么贵?

简单但繁琐的生意

走进一家麻辣烫店," 如果有人闲着,就说明店里没生意 ",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商刘秋彤说。因为工作量大,流程繁琐,多数麻辣烫店长都认为,麻辣烫的员工不好招,同样是做餐饮店的服务员,麻辣烫店是垫底的选择。

在消费者的印象里,麻辣烫是最简单的一种餐饮类型,把菜处理好放展柜,顾客自行挑选,后厨煮一下放点调料就行,不理解为什么卖那么贵。但实际上,由于菜品多,用量大,麻辣烫店的成本不比其他餐饮店低。

最大头的是人工。麻辣烫门店的工作量至少需要 2.5 个人,算上轮班,老板加上四个员工是标配,在一二线城市,一个月至少 2 万元。8 点上班,大概准备两个小时才能开门营业。清扫、洗菜、摘菜、切菜、熬汤、备料,每个员工都像陀螺,一刻不停。

两台展柜,上百种菜品,除了丸子类冻品,都得经过预处理。比如土豆,需要先削皮再切片、泡水,属于处理程序较为繁琐的菜品。菜品上了展柜后,员工们得盯着有没有缺菜,缺了立马补;盯着框里的水的颜色,变浑浊了立马换水。还有些门店,为了减少菜品损耗,每次上展柜前才洗菜,工作没有空档。

刘秋彤最讨厌的工序就是倒汤,她得单手端起来四五斤的锅,另一只手用筷子把菜扒拉进碗里。后厨里的女生基本就是洗碗、切菜、配菜、收银,煮锅、倒汤大部分是男生的活儿,需要力气。这两年下来,她都 " 锻炼出来了 ",臂力提升了。

一家麻辣烫店每天平均得处理五六十斤菜,不需要技术,核心就是效率,得争分夺秒。有人来店里试工了半天,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量,走了;有手脚不麻利的员工,刚干没几天就被辞退了。

暴师傅麻辣烫在深圳华强北有一家 45 平米的加盟店,但因为出餐量大,从早晨 9 点开到晚上 12 点,雇了 6 个员工,加上老板老板娘 8 个人轮班,特别忙的时候还得招时薪 25 元的小时工。

除了人力成本,还有房租、水电。据本次风波杨国福客服的回应,正是因为房租人工等成本问题,公司没有对全国的店面进行统一的价格要求。

由于麻辣烫热腾腾的属性,翻台率比正常快餐低,相比于同客单价的快餐店铺,面积一般需要更大,在一线城市,普遍在 90 平米以上,租金每个月都在 25000~30000 元之间,加上人力、水电,总运营成本大概 5 万元,每天 1700 元左右。

在称重计费的模式下,一斤的价格大概就等于客单价。在一线城市,门店客单价 30 元左右,生意好的情况下,一天能卖一两百单,营收算 5000 元。

如果看最直观的食材成本,一碗麻辣烫展柜里的食材成本在 8-10 元左右,底料 2 元多,调味料 2 元多,毛利率在 50%~60% 之间,比起白面成本两元一斤的面馆低多了。按毛利率 50%,剩 2500 元,扣掉运营成本,只剩 900 元,大约 18% 的净利润,理想状态下一个月能赚 27000 元,投入 60 万的情况下,需要一年半回本。

一家食材自购的麻辣烫门店计算的部分食材成本。图源:受访者

但这是理想情况,如果销量达不到预期,运营成本降不下来,损失就大了,一旦每天营收不到 3500 元,定价还不高,门店就活不下去。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商徐志伟的门店在景区附近,转让费花了 60 万,刚开始定价 25.8 元,一直没赚到钱,第二年涨了 4 元,但一个月也就卖 10 万,净利润一两万,他预计要照这样下去,还得三四年才能回本。

各地麻辣烫价格不一,也主要是由于运营成本不同。房租、人力费用降了,价格才能降,比如刘秋彤与老公周林阳在西北县城开的杨国福麻辣烫,定价 21.8 元一斤,虽然比大城市低,但对比小县城的其他快餐也不便宜。

他们与朋友合伙,2023 年 9 月底开业,做了快两年,生意越来越不好,最开始每个月能买一到两万的物料,后来差不多只需要买 8000 元左右,一个月流水只有两万出头。

" 我觉得真没意思,在那里累死累活,两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七千,加上分红的一两千元,但我现在自己外面上班一个月就八九千。这二十多万我放银行不行吗?" 周林阳说。

能抠利润的地方太少了

今年年初,刘秋彤和周林阳一算账,回本遥遥无期,终于闭店了,算下来亏了十多万,经历过这一场开店失败," 我麻辣烫都吃得少了 ",刘秋彤说。

他俩觉得,自己更多是在给品牌打工,特别是开店初期的投入。" 加盟费是真的不贵(一万左右),加盟费都是虚的,贵在装修与物料。" 按杨国福的规定,门店里能看见的一切需要用电的设备都要从品牌购买。一百多平方里所有装修、设备,比如墙面的装饰板、地砖等,就算没有杨国福的元素,也得交钱给杨国福全权负责。

装修的时候,她问装修师傅,某些地方能不能自己找人装修,但回复就是 " 公司不能保证之后验收合格 "。一口六头灶,4300 元,从成都发往西北小县城,运费就要 3200 元;厨房墙砖就将近 800 元一平,全部物料的运费加起来都有小 2 万。最后光装修就花了 21 万,但后来听本地人说,在本地不到 10 万就能搞定。

本来预计开店总投入不超过 40 万,相当于每家 20 万,但钱花着花着,他们发现不够了,只能去借钱,现在还负着债。

而开店以后,除了时蔬与冻品以外的所有食材,也就是公司采购 APP 里存在的,鹌鹑蛋、藕片、魔芋丝、方便面、干货等,都得向公司采购。APP 上有售卖三种方便面,就不能自己买第四种方便面。而这些食材基本上会比市面上的均价贵 20%,公司的说法是 " 品质好 "。

杨国福四川成都研发生产中心。图源:官方账号视频截图。

一些不是那么必需的东西也被要求强制购买。比如泡发柜,泡海带、豆制品等。原来他们用筐来泡,现在一个泡发柜三千多,占地面积很大,到货的时候得五六个人才能抬进店里,楼上抬不上去,后厨放不下,只能挤占一楼前厅用餐区的位置。

再比如外卖盒,因为外卖做的不好,6 个月店里都没用完,刘秋彤就没进货。但将新一轮订货单提交给分公司审核之后,员工发现外卖盒 6 个月都没进了,会强制加上,审核完返回来,就只有付款的页面,不能自行删除了。如果不买,其他东西也买不了,去问,只能得到一句回复," 这东西每六个月就得买 "。

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加盟商们能省利润的地方太少了。" 我还是头一回做生意,想的都是用最好的,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店里吃。找蔬菜供应商,也是找比市价高 10% 左右的,肉最开始都是买的一包(五斤)120 元的,但最后真的买不起了,只能买十几块一斤的。" 周林阳说。

但闭店之前,品牌通知之后冻品也得从杨国福进货了,那大家几乎只剩一个地方能抠利润——底汤。杨国福的配比是,一斤的菜要配一斤半的汤,有的门店为了省钱,出餐的时候会少给汤。

有的品牌没有像杨国福一样的供应链能力,不提供货品供应,比如刘文祥,相应地,客单价也更低,普遍在 25.8 元以下。

但刘文祥的品牌号召力也比不上杨国福和张亮,堂食生意不好,加盟商林安杰想靠着外卖补充收入,消费者也觉得外卖比便宜,原来外卖和堂食 4:6 的比例,变成了 1:1。但外卖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平均 1~2 元一个菜品,1 元里平台抽走 4 毛,相当于 6 毛一个菜。

前几天有个顾客问他,为什么点了两份青菜,只有 8 片菜叶。他看了订单后解释:这位顾客点了 9 种菜品,加上打包盒、炸淀粉肠,他后台到手 7.5,这个价格不可能买到更多的青菜了。" 很多人在点外卖的时候不会计算房租、水电、配送和平台抽点,但我们必须算进去,只能做到尽量便宜。"

一份外卖订单的到手价,只有支付价的 50%。图源:受访者

外卖订单多,需要两个全职的备外卖订单的年轻人,还不能是阿姨,不然手脚不够快。刘文祥的特色是调料,也需要一个人调料,还需要打包、烫煮、备菜各一人,总共 6 个员工,算上合伙人,一共 7 个,分两个班次,一个班次 10 个小时,工资都是 5200,包吃包住,吃的标准是一天半斤肉,林安杰还找了父亲来做饭、洗衣服,给员工当 " 管家 ",一个月开 3000 元工资。

这样的情况下,人工费太贵了,林安杰想出一个办法,另开一家店,定价 18.8 元 / 斤,走薄利多销路线,那里的房租只要 6000 元一个月,其他都一样,根据两家店的人流量灵活调整员工。

而做个体麻辣烫店的人,很多就是对加盟成本望而却步。施新宇的预算只有 30 万,想在北京开麻辣烫店,问过加盟品牌,费用大大超出。对比了几家的口味之后,找了一家麻辣烫店学习,花了两万多,学了一周,学配方和流程。这家门店 110 平,每月租金 21000,付了 9 个月,设备四万多,装修七八万,加上第一批物料,开店成本就在 30 万左右。

施新宇想躲开品牌溢价,但同时也没有品牌效应,他为了打造吸引力,挑选了一些在麻辣烫店里不常见的高价食材,比如卤肥肠、牛百叶," 用好东西证明品质 "。

但由于附近公司裁员,人流量大量下滑,门店遇到危机。如果外卖再没起色,他计划再重新改成按份计价的方式,每碗 20 元,适应消费降级的大环境。

施新宇经营的麻辣烫店里的展柜。图源:受访者

麻辣烫升级,消费者没跟上

从四五块钱的街边摊平民小吃,到现在动辄五六十的 " 轻奢 " 餐饮,麻辣烫的价格越来越贵。追根溯源,来自于杨国福麻辣烫开创的称重计价的运营模式,扩充价格空间,来改变麻辣烫的定位,做到品类的 " 消费升级 "。

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曾公开表示," 希望杨国福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让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 "。

暴师傅在 2010 年左右,也学杨国福 " 老大哥 " 开始试行称重计价,客单价明显提高了,虽然就餐人数相应也下滑了一些,但原来卖给 300 人,收入 3000 元,现在卖给 200 人,收入 4000 元。他表示,这是 " 给顾客群体做了分化,想吃便宜的人,不适合来,但不差钱的、想吃品质麻辣烫的,可以来我们家 "。

与称重计价随之而来的,是麻辣烫品类覆盖食材的增多,供应链渠道的预期利润总额大大增加。因此,杨国福 2018 年建立了四川成都研发生产中心,总投资 5 亿多,占地 4.4 万平米。据 Tech 星球报道,杨国福麻辣烫的一位招商经理说,2018 年前,杨国福门店的利润能到 45% 以上,2018 年后利润降到 35%,这 10% 的利润就是品牌从供应链赚的钱。

暴师傅也像杨国福一样开了工厂,做二次加工。他的朋友也做麻辣烫,2003 年就开放加盟,有六百多家店,他们合伙出资一千两百多万,在哈尔滨建了一座工厂生产底料。暴师傅介绍,他的麻辣烫品牌的利润也来自料品销售,有 25%。

和海底捞类似,麻辣烫的食材、租金、人工等成本结构相当固定,门店经营的优化空间很低。餐饮连锁化带来了规模优势,但受益的对象是把控预制食材生产的工业化品牌方,无法惠及广大店长,不开连锁店被挤压,开了又被抽成。

品牌对门店能够提供的经营帮助很有限,比起思考加盟商的利润,麻辣烫品牌们的升级方向更重视如何在千店万店的规模下,保证品质、保证获利。

要实现口味的标准化品质,配方和底料是最重要的因素。杨国福的底料不仅自己生产,还要求加盟商搭配购买,买了一箱火锅底料,就会自动配其他辅料,保证加盟商按照比例熬制底汤。暴师傅则给加盟商都配备了标准的量勺,一勺底料对应就是一斤麻辣烫,同时与加盟商设置食材限价,比如冻品的综合进价不能低于 8 元 / 斤。

品牌对于加盟商的培训,大部分也只有 7 天,除了给配方,就是出餐流程上的培训;正式开店之后,品牌的参与大概只体现在检查卫生、控制供应、帮忙运营外卖,但更细化的经营问题都得加盟商自己摸索。

刚开始没经验,刘秋彤店里最大的损耗就在仓库,最多一天倒掉 70 斤的汤。后来慢慢才学会预判人流量。熬汤也需要有量,量少了哪怕比例对了,味道也淡,至少煮 25 斤才能比较有味道,因此不敢熬多,也不敢熬少。

食材的购买也由加盟商自己随心决定。刘秋彤刚开始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食材,比如水果玉米和银耳。但银耳成本挺高,在当地却根本卖不出去,一周就只能卖出去四五朵,她从开店买了一箱,直到闭店都没卖完。

经历了失败之后,刘秋彤也觉得 " 杨国福就不适合在县城开,只适合在城市里开 "。开久了,他们发现店里的消费群体都很固定,来得频繁的大多数是医生、老师、公务员,还有银行和铁路的员工。县城里年轻人流失严重,老人们对于杨国福的概念就是 " 偶尔想开荤了,才会来消费一顿 "。

她的周围也有麻辣烫店,虽然没有杨国福好吃,定价却只有 16 元 / 斤," 当地都是十多块一碗的米线,两块钱五个汉堡,我们卖二十多一斤,相比起来就是贵,问题是我敢降价吗?周围店铺有我们的衬托,生意都好起来了 "。

大众对麻辣烫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10 块钱以内就能吃饱。而麻辣烫从街边走进门店,从只有菜、面到可以加入牛肉、鱼籽烧等贵价食材,早已不是最初只能果腹的麻辣烫了。甚至张亮麻辣烫还曾在哈尔滨开过超过 1500㎡超大型旗舰店,店内出现波士顿龙虾、阿根廷红虾、鲍鱼、螃蟹等麻辣烫品类里极其少见的海鲜。

麻辣烫爬得太高,消费者们却不见得愿意跟上来。

" 这个店让人又爱又恨 ",刘秋彤说,爱是因为可以免费吃麻辣烫,恨就是亏了一大笔钱,而且因为太累,要么久坐、要么久站,身体也垮了,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后期只能歇在家里,现在还在养身体。而老公周林阳在店里从早上 8 点待到晚上 12 点,几乎不休息," 哪怕再热爱这个行业也没有办法(只能闭店)"。

闭店的时候,品牌要求刘秋彤得把杨国福所有大设备撕掉 Logo、除了桌椅的其他所有东西都砸掉,拍照上传,才退押金。品牌自己不回收,也不允许他们卖二手。

门头上的字、碗、勺、筷子,刘秋彤一个一个砸得很开心。刘秋彤发朋友圈告别,一个学生妹妹评论:怎么都没活到她高三去店里打暑假工。

(除暴师傅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