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8分钟前

爆款 IP 选角难

文 | 眸娱

" 世界名著 "《将门毒后》的选角终于有尘埃落定的苗头了。

把娱乐圈红的、不红的明星溜了个遍之后,《将门毒后》或将花落王鹤棣和孟子义,男方对接已经确认了项目消息,不出意外的话,爆款 IP 大概率就选定这两位当红小生和小花了。

不愧是网文界的 " 世界名著 ",仅仅在选角阶段就能吵到刷屏热搜,一边是演员粉丝的博弈,一边是原著粉的心碎,总而言之无论哪一方都对目前的选角不太满意," 不贴脸 " 成为了最频繁出现的话术。

当爆款 IP 迈入影视化制作流程,往往会在男女主选角阶段就掀起 " 腥风血雨 ",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选都不满意成为了 IP 影视化的一座大山。

纸片人和真人的鸿沟

对于原著粉众多的爆款 IP 而言,选角是影视化的第一道难关。

《将门毒后》作为 IP 新贵千山茶客最具影响力的一本小说,男主角 " 谢景行 " 常年霸占古言白月光 TOP1,自传出影视化的消息开始,男女主选角的关注度就一直居高不下。

" 谢景行 " 和 " 沈妙 " 的选角熬过了几代顶流,从肖战搭配迪丽热巴、王一博搭配赵丽颖,到王鹤棣搭配虞书欣,像极了 " 可汗大点兵 ",没被点名的大概都算不上顶流。目前暂定的王鹤棣和孟子义同样也是当红流量,咖位确实能匹配上 IP,但选角适配度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根据原作,女主角沈妙是重生复仇型大女主,虽然经历过惨烈的前世,但重生后仍然是少女模样," 少女脸儿圆圆,额头饱满,一双大大的杏眼微微发红,鼻头圆润,嘴巴小小,还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说不上多美貌,却胜在清新可爱。"

其实小说中已经描绘出了非常清晰的画像,甚至角色本身存在原型,原作者曾透露过在创作沈妙的过程中是按照年轻时候的王艳来写的,显然与孟子义相去甚远。

孟子义是年轻一代少见的有大美女氛围的女演员,标准的瓜子脸、大五官,长相气质偏向成熟魅惑,从外形来看其实并不符合 " 少女模样 " 的沈妙。

而男主角这边也不遑多让,原著描述谢景行容貌俊美到近乎妖孽,眉目如画、气质清贵,既有将门之后的英气,又有世家公子的优雅。王鹤棣外形更偏向男性化的俊朗,少了点优雅温润的气质,整体来看也不算贴合角色。

更大的争议在于,两位演员曾合作过《五十公里桃花坞》,同框互动姐弟感较强,搭档拍戏能否产生足够的化学反应,演出角色之间强强联手、双向救赎的情感纠葛,对于一部古偶剧而言至关重要。

原著粉不满、演员粉互撕,《将门毒后》还在选角阶段就争议重重,面临的制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 IP 影视化的常态,尤其是爆款 IP 选角可谓是老大难。

比如正在拍摄的都市言情剧《早春晴朗》,两位主演井柏然与孙千因外形气质不贴合角色惨遭吐槽,更早一点的晋江头部现言《难哄》选角也是几经更迭,官宣白敬亭和章若楠后被质疑适配度低,好在最终播出效果还算可以。

原著粉的期待与实际选角结果存在出入的根源在于,小说是语言叙述,而影视剧是影像叙述,通过语言文字构建起来的角色形象很难进行标准的、具象化的影像呈现,选角本身就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不同的读者、影视创作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想象,哪怕《将门毒后》真的请来了年轻时的王艳出演也不一定能让所有原著粉满意。

而对于影视制作方来说,选角要考虑的绝不只是浅显的外形适配度,面临的现实难题只会更多。

为什么难选?

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一部剧会故意违背原著去选角,只不过是在实际选角过程中衡量现实制约因素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事实上,原著粉选角往往会抛弃所有现实因素,只遵循角色适配度这一个标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更加纯粹和理想化,但显然也更难实现。

以《将门毒后》为例,在影视化选角之前,2019 年 B 站剪刀手二创版本就率先一步爆红,播放量超过 500 万,肖战版谢景行和迪丽热巴版沈妙得到了不少原著粉的认可,甚至还进一步炒热了原著。

但这种选角配置换到影视制作中明显不太现实,从创作层面来看,或许肖战和迪丽热巴相对更加适配角色、更能让书粉满意,但实际选角并非只需要考虑角色创作,还有更多复杂现实因素的制约。

比如演员本人的职业规划、档期协调等多方面原因,片方也需要考虑演员的工作素养、专业能力,包括预算成本以及投资方、平台方的建议,多重现实因素的掣肘导致制作方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的方案来选角,最终选角一定是片方、平台、演员多方博弈的结果。

而根据《将门毒后》选角衍生出来的另一个话题 "爆款 IP 给流量还是给新人",也是片方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现实因素。

站在观众的角度,肯定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新面孔,一方面是大家苦内娱流量明星的 " 换乘恋爱 " 久矣,新人有新鲜感且表演没有被模板化,能够缓解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爆款 IP 本身就自带流量,不需要流量明星加持,更容易捧出新人。

比如乌尔善导演为电影《封神三部曲》选角成立的 " 封神训练营 ",不谈后续演员口碑如何,在当时确实挑选出了一些业务能力不错的新人演员,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新鲜感。

而早年这种公开选角的模式也颇为常见,李少红版《红楼梦》曾历时八个月进行海选,宝玉、黛玉等主要角色都通过选秀产生,其中大部分演员都是第一次拍戏。更早一点的湖南卫视翻拍《又见一帘幽梦》时也举办了 " 寻找紫菱 " 选秀,甚至还做成了一档直播节目。

公开选角模式实际上也抛弃了一些现实因素,以角色契合度为第一准则,所以往往能挑出观众比较满意的演员,但市场环境的变化注定了这种选角模式不再适用。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影视寒冬的到来导致整个行业都更趋向保守,尤其是爆款 IP 的影视化开发意味着更大的投资成本,启用新人需要面临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片方更倾向于选择已经有知名度的流量演员,来保障项目的市场关注度以及招商回报。新人或许能够带来惊喜,但一旦项目失败付出的代价也更加惨重。

仅从选角这一环节来看,原著粉和片方的思维并不同频,产生分歧也是难以避免的。

选角不是全部

选角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原著粉在角色身上投射了较深的情感,对于影视化还原书中角色的期待值自然会更高,但事实上,选角只是整个影视制作流程中的一环,最终成片还要关乎到服化道、剧情、拍摄等多方面因素,角色适配度固然重要,但选角也并非是一部剧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古装剧《东宫》,原著可以称得上是古早虐恋文学鼻祖,在选角阶段就备受关注。但片方却挑选了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女主角彭小苒刚从主持人转型成演员,而男主角陈星旭从未演过主角,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角色 " 杨康 " 还留下了黑历史,当时原著粉可谓是怨声载道。

但《东宫》最终成片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市场反馈,演员表演、服装造型、画面呈现、剧情内容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了当年小成本逆袭的黑马剧,原著粉也一改过去的态度,大赞陈星旭和彭小苒是 " 天选男 / 女主 "。

同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比如超人气漫改剧《异人之下》中 " 冯宝宝 " 的扮演者王影璐起初也被认为不适合角色,晋江大 IP《永夜星河》选定虞书欣、丁禹兮后更是被盖章毁原著,但最终成片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而反之原著粉认可的选角也未必能够为 IP 影视化锦上添花,尾鱼的《西出玉门》选了被读者公认为 " 天选叶流西 " 的倪妮主演、《七根心简》的女主角刘浩存也被称作 " 天选木代 ",但成片的市场反馈并未达到预期。

所谓的" 天选男 / 女主 " 其实更像是一个伪命题,原著粉眼中贴合角色的演员不一定适合影视化改编,而陈星旭这种 " 天选李承鄞 "、彭小苒这种 " 天选小枫 ",明显是影视剧大获成功后反向加持给演员的赞美。

说选角重要,因为故事的核心是人,说选角没那么重要,因为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是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原著粉与其纠结选角,不如多鞭策片方在内容制作上下功夫。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