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夏能源网
"136 号文 " 发布至今,已有 6 省完成了增量项目首轮机制电价竞价。由于各地增量项目机制电价执行期限约为 10 — 12 年,可以说这些竞价结果预示了各省新能源项目的未来境况。
华夏能源网统计,目前完成增量项目首轮机制电价竞价的省份分别为山东、云南、新疆、甘肃、江西以及广东,竞价结果如下:
广东 0.36 元 / 千瓦时;江西风电 0.337 元 / 千瓦时、光伏 0.33 元 / 千瓦时;云南光伏 0.33 元 / 千瓦时、风电 0.332 元 / 千瓦时;新疆风电 0.252 元 / 千瓦时、光伏 0.235 元 / 千瓦时;山东风电 0.319 元 / 千瓦时、光伏 0.225 元 / 千瓦时;甘肃 0.1954 元 / 千瓦时。
让人大惑不解的是,甘肃的机制电价竟然垫底了。无论是新能源装机更多的新疆,还是 " 光伏第一大省 " 山东,机制电价都高于甘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甘肃的机制电价很可能会在全国垫底。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 "136 号文 " 落地文件规定,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上下限区间为 0.1954-0.2447 元 / 千瓦时,也就是说最后竞配的机制电价是压着下限成交的。这也是其他省份所没有的情况。

甘肃新能源的残酷现实
在现货电价和中长协电价之间,监管部门之所以再开辟出一个机制电价来,主要是在全面市场化下保障新能源项目获得一定的合理收益。机制电价的设计思路,应该是比中长协电价低一点,比现货电价高一点。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中长协电价方面,2025 年以来,甘肃新能源的签约价格为 0.24 元 / 千瓦时,这一价格已经比甘肃 0.3 元的燃煤基准电价低了很多。2024 年,甘肃的新能源中长协签约价格还是 0.28 元 / 千瓦时。
在现货价格方面,早在 2024 年,甘肃省光伏的现货市场平均结算价已经跌穿 0.17 元 / 千瓦时;2025 年,甘肃部分月份光伏现货市场平均结算价格跌破 0.12 元 / 千瓦时,1-2 月连续两月现货均价甚至跌破 0.1 元 / 千瓦时,全年现货价格持续承压。
首次机制电价竞价,甘肃就踩到了竞价区间的下限,可见竞争有多激烈。而随着中长协电价和现货电价的双双下行," 夹在中间 " 的机制电价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往下走。
实际上,机制电价走低只是一方面,更残酷的现实是,能享受到机制电价的电量是少之又少。
甘肃第一批竞价项目,纳入机制电量规模 8.3 亿千瓦时(2025 年 6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已投产和计划投产);第二批次竞价项目,纳入机制电量规模 15.2 亿千瓦时(2026 年 1 月 1 日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已投产和计划投产)。两批合计 23.5 亿千瓦时。
那么,甘肃的风电光伏装机量和发电量都是多少呢?截至 2024 年底,甘肃的风电装机容量 3214.76 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约 4308.47 万千瓦,合计 7523.23 万千瓦。2024 年,甘肃风电发电量 457.9 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约 800 亿千瓦时,合计 1257.9 亿千瓦。
甘肃困境怎么产生的?
甘肃机制电价为何全国垫底?行文至此,其实已经很明了。无他,僧多粥少也!在高比例的弃风弃光压力下,去争抢极为有限的机制电量份额,企业谁敢报高价?即便是下限报价,都未必能抢得上。
那么,甘肃新能源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尴尬局面的呢?如果非要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那就是上马新能源项目的时候气魄很大,但对如何消纳和有效利用新能源考虑得太少。这是甘肃的问题,更是全国的问题。
" 双碳 " 目标甫一提出的 2020 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为 2369 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 42%,新能源利用率达 95.28%。应该说,甘肃彼时的新能源装机量和利用率都不低。
但是此后,甘肃的新能源发展有点过快了。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截至 2025 年 9 月底,甘肃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历史性的 7523.73 万千瓦,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底,甘肃省的新能源装机容量目标是突破 8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底,要比 " 十四五 " 翻一番,风光装机要进一步增长至 1.6 亿千瓦。
新能源项目上的很大,但甘肃的消纳严重不足。众所周知,甘肃工业企业和产业相对较少,大量新能源本地根本就用不了,出路只有西电东送。但这又面临两大难题:
一个是能送出多少的问题。2024 年,甘肃只有一条 " 陇电入鲁 " 特高压;2025 年新投产一条 " 陇电入湘 " 特高压;目前还在建两条特高压(陇电入浙、陇电入川)。这四条在 2030 年之前都要投产,但加在一起也只有 3200 万千瓦的输送能力。
在此之外,甘肃还在筹划再新建两条特高压。如果规划如期完成,那么到 2030 年前,6 条特高压火力全开,总输电能力可达到 4800 万千瓦。可这相比于 1.6 亿千瓦的新能源装机量,恐怕仍是杯水车薪。
另一个是能接收多少的问题。即使批给甘肃更多的特高压,也还得考虑考虑东部受端省份有多大的胃口,能否一口气接收那么多的陇电。毕竟,当全国各地的新能源装机都已经超标了,东部省份自己的绿电还消纳不完,从甘肃买电的紧迫性严重不足。
不只是甘肃的难题
甘肃新能源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其他省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只是在当下尚没有甘肃这样严重而已。
比如 " 光伏第一大省 " 山东(新能源装机 1.2 亿千瓦,光伏装机逾 9000 万千瓦),光伏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虽然稍高于甘肃,但也是超低价。
山东首次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的上下限,风电是 0.094-0.35 元 / 千瓦时,光伏是 0.123-0.35 元 / 千瓦时。结果也是让各方颇感错愕:风电机制电价中标出清价格是 0.319 元 / 千瓦时;光伏中标清价格是 0.225 元 / 千瓦时。
与之对照的是,山东的燃煤基准电价为 0.39 元 / 千瓦时。现如今,带有保障性质的光伏机制电价却大幅走低至 0.225 元 / 千瓦时,令人唏嘘。
与此同时,来自山东电力市场的数据显示,山东光伏现货电价也在持续走低。2022 年光伏现货市场均价是 0.197 元 / 千瓦时,到了今年 1-6 月份跌到了 0.06 元 / 千瓦时。
与此同时,山东的新能源利用率也很低。数据显示,2024 年装机占比近五成的山东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仅 13%。发电量占比如此之低,对应着的是弃风弃光。
新疆、广东的情形也类似,消纳难是通病。截至 2025 年 9 月底,新疆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 1.35 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超 58%,但发电量占比仅为 25%。这虽然比山东好很多,但是同样也存在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
尽管不是所有地区都像甘肃这样形势紧迫,但是各地新能源的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从甘肃身上吸取到足够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接下来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机制电价竞价左右着新能源项目的未来收益乃至新能源的未来发展,行业期待这项政策能更好地稳定行业预期、增强收益保障,如果形式大于实际,最终是起反作用,会让新能源电价杀得更凶更低,最终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在整个 " 十四五 " 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绩值得肯定。放眼长远,当下各地新能源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用好用足政策,让政策惠及更多发电起来,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