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维特
微软这次是真下重注了。
11 月 3 号凌晨,微软和澳洲的算力运营商 IREN(Iris Energy)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大单,总金额高达 97 亿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价盘前直接跳涨 20% 以上——要知道这家公司今年已经涨了 480% 了,妥妥的 "AI 能源赛道宠儿 "。

AI 基建的 " 慢变量 ":微软为什么急着买算力
如果说 OpenAI 让微软站上了 AI 时代的浪尖,那么真正决定它能跑多远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 " 慢变量 " ——电力、机房、冷却系统,以及审批速度。
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为 AI 扩容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模型。在 AI 爆发的这两年,微软最大短板已经不在模型,而在基础设施。Azure 云服务和 OpenAI 模型都在抢算力,电力批文批不下、机房周期拉太长,成了微软的掣肘。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9.5%。德州因为电价低、审批快,成了少数还能快速扩产的州。微软的算盘很简单:不等审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别人现成的电和场地。

这笔交易背后的本质,是微软在加速弥补自己的能源与算力缺口。
AI 基建,Big Tech 怎么烧钱?
AI 热潮席卷整个美股,但市场对几家巨头的 " 烧钱速度 " 早已分了层。

而微软的这笔 97 亿美元,则被视为 " 被需求倒逼的投资 "。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实的,OpenAI 的模型训练是真实的,企业客户订阅 Copilot 也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微软花的钱,是为兑现现有订单,而不是讲故事。

华尔街的共识也逐渐清晰——市场开始奖励 " 算得清楚的钱 ",而惩罚 " 说不清楚的梦 "。同样是大规模的 AI 基建投入,亚马逊财报后暴涨。这次与 IREN 合作下来,微软的估值估计会更加稳健,Meta 的股价却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问号。
IREN:从矿场到 " 新云 " 的产业跃迁
站在 IREN 的角度,这笔交易几乎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
IREN 曾是全球领先的比特币矿企之一,依靠自建绿电与液冷系统大规模运行 ASIC 矿机。如今,这套基础设施被 " 移植 " 到了 AI 时代:机房、冷却、电力供应链全部复用,只需更换 GPU 设备,就能切入 AI 云服务市场。
这家公司有三大底层优势。第一,能源优势。 2.9 GW 的清洁电力合约,让它在成本端有压倒性竞争力。第二,工程经验。 做过矿机场的人都知道高密度发热、冷却系统多难搞,而 IREN 已经在液冷机柜上干了五年。第三,客户背书。 拿下微软,意味着信用敞口从币圈转向了华尔街。
以往矿场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面向矿工,跟着减半期来走,赚一年吃四年的逻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 AI 算力公司,这个带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
不过与微软达成合作之后,IREN 也存在一定现金流风险,本身合同周期长,IREN 需要先投入约 58 亿美元买硬件,而微软只是预付 20%,剩下的要靠债务融资撑过去,这个对股价是不小挑战。
另外合同中设有里程碑考核,一旦进度滞后,微软有权暂停付款。这意味着 IREN 不仅在建机房,也在和时间赛跑。
IREN 股价年内已上涨近 480%,这次消息一出又跳涨两成。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多头认为这是下一个 CoreWeave,空头认为估值已超现实。H.C. Wainwright 最新报告将目标价定在 45 美元,仅为现价一半。
AI 能源的下一步:从可再生到核能
微软与 IREN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关于 " 算力 " 的竞赛,也是一场关于 " 能源 " 的抢位。随着 AI 模型越来越庞大、推理成本越来越高,电力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核心瓶颈。
目前几家 Big Tech 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先锁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电力。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 "24x7 Carbon-Free Energy" 计划,亚马逊在弗吉尼亚州新建的园区完全依托风能供电,而微软这次干脆绕过电网,直接找上了拥有独立电力资源的 IREN。
但接下来,这场能源游戏可能会迎来新变量:核能。
根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报,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 2030 年将比 2023 年增长约 160%,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难以满足新增需求。为了填这个洞,几家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试水核能。
微软与 Constellation Energy 签约重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电厂第 1 号机组,这座反应堆一旦获批重启,将为微软提供 835 兆瓦电力,签约期长达 20 年。与此同时,微软还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术来加速核电许可流程,目标是缩短建设审批周期。
除此之外,微软已明确将在 2025 财年投入约 800 亿美元建设新一代 AI 数据中心,其中部分预算将直接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升级和核能项目的并行验证。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 " 租别人家的电 ",而是开始思考 " 自己造电厂 " 的可行性。

微软与 IREN 的合作只是起点,未来微软可能更深入地绑定电力资产,构建 " 算力自给 " 的能源闭环。这一动作,正是科技巨头从 " 云计算公司 " 向 " 能源基础设施公司 " 过渡的信号。
算力托管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应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 " 基础设施之年 "。
微软的这份 97 亿美元合同,其实标志着一个拐点:AI 云服务的底座正在 " 去中心化 "。从过去自建数据中心,到如今委托独立运营商托管,科技巨头开始用资本市场的逻辑优化扩张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 " 新云 " 公司,正成为这些巨头的能源与算力承包商。
这一趋势对资本市场意义深远。未来几年,估值的重心会从 "AI 软件故事 " 转向 "AI 物理资产 "。微软依旧是生态龙头,凭借应用端变现能力保持稳定增长;而像 IREN 这样的新型算力公司,则将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生存空间。AI 行业的边界,正从 " 代码 " 向 " 电网 " 延伸。
微软在算力上的投资,体现出它从软件巨头向 "AI 能源公司 " 的转型决心。短期内,重资本投入可能压低利润率,但长期,它用电力换增长,用基础设施换护城河。
AI 的尽头,也许不是模型,而是能量。当数据中心像新型工业区一样遍布全球,谁能掌握稳定、清洁、低成本的电力,谁就能成为下一个 " 云时代的地主 "。微软已经提前行动,而市场才刚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