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儿街财经,作者 | Leon,编辑 | 侯煜
APEC 期间,最不 " 商业 " 却最出圈的名场面,在韩国炸鸡店上演:英伟达董事长黄仁勋与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现代集团会长郑义宣三位大佬围坐,炸鸡的香气混着啤酒泡沫,把商业谈判的紧绷感冲得烟消云散。
可就在这份难得的松弛里,英伟达市值飙飞的曲线从未停下 —— 它悄悄告诉所有人,"All in AI" 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行业心照不宣的共识。(延伸阅读:三星 " 李在镕之笑 " 背后的局)
放眼国内,阿里巴巴积极拥抱 AI 的态度,在一众互联网大厂中尤为突出。继年初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建设 AI 基础设施之后,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在 2025 云栖大会上宣布: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我们做了一个战略选择——通义千问选择开放路线,打造 AI 时代的 Android。
而退居幕后的创始人马云也亲自下场,2025 年 2 月 11 日,阿里创始人马云,低调现身阿里西溪园区 C 区,在夸克等 AI to C 业务所在办公区,微笑地跟员工打招呼。至此,承载了马云 AI to C 雄心的夸克浮出水面。
很快,阿里做出了实际行动。10 月末,夸克上线对话助手功能,采用 Qwen(千问)最新闭源模型,与搜索组合成双入口。
同时,作为夸克最核心的硬件载体,夸克 AI 眼镜 S1 在双 11 期间开启预售,售价 3999 元起。
据悉,夸克 AI 化是阿里 "C 计划 " 的重要一环,将决定阿里 "AI To C" 战略的整体推进进度。令人好奇的是,脱胎于 UC 的夸克,为何会在 AI 时代成为阿里系的先头军、甚至用上了 " 软 + 硬协同 " 的顶级配置?
3999 元起的夸克 AI 眼镜,价格不菲
在明确阿里 "AI to C" 战略与夸克的核心角色后,我们先聚焦战略落地的关键硬件 —— 夸克 AI 眼镜 S1。
这款定价近 4000 元的产品,既是阿里硬件能力的一次试水,也是其整合 AI 与生态资源的具体体现,接下来笔者将从开发背景、配置功能、预售情况等维度,看看它为何定价不低。
作为互联网大厂,阿里亲自操刀硬件的经验有限。据悉,夸克眼镜的硬件是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团队主导开发,最初准备了纯语音和衍射光波导显示双版本,但最终上市销售的仅有后者。
夸克 AI 眼镜 S1 的配置不低,包括双目 Micro-LED+ 衍射光波导显示,能够实现单色 HUD 显示,进一步丰富了 AI 眼镜的体验。同时,高通骁龙 AR1+ 恒玄 2800 双处理器、1200 万像素摄像头(索尼 IMX681),都是目前主流的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该眼镜采用了可换电池设计,电池设计在眼镜腿末端,可拆卸换电实现 " 无限续航 "。
由于搭载显示,夸克 AI 眼镜的应用形态显然比纯听觉方案要丰富不少。应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 Qwen 闭源模型,可实现诸如实时翻译、高德近眼导航、识物询价、支付宝 " 看一看 " 支付等功能。

对比市场竞品,夸克 AI 眼镜的价格略高一些。同样搭载通义大模型、光波导显示且其他配置相似的 Rokid Glasses,其天猫售价为 2969 元起。
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阿里是国内首个实现 " 自研大模型 + 自有硬件 " 部署的大厂,竞争对手的步调则慢了一拍。在自研大模型的大厂中,去年就已经发布的小度 AI 眼镜则迟迟未开启预售,而传闻已久的字节 AI 眼镜至今仍不明朗。(详情见:小度的 AI 眼镜,能否重新定义市场?)
据 IDC 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中国智能眼镜厂商出货量突破 100 万副,同比增长 64.2%,预计年内出货量超 200 万副。虽然市场规模亟待提升,但作为目前最适配 AI 应用的入口之一,AI 眼镜市场显然是必争之地。
是 AI-To-C 入口?还是 " 四不像 "?
分析完夸克 AI 眼镜这款硬件产品的价格与竞争力后,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夸克生态的核心 —— 夸克 App。毕竟硬件更多是 " 拓维 " 工具,真正触达广大 C 端用户的还是手机端应用。
而夸克 App 特殊的定位,让它在承担阿里 "AI to C" 入口角色时,也面临着身份模糊的问题,下面具体拆解这一矛盾。
夸克 AI 眼镜作为夸克的载体,作用是拓维,吸引那些需要进阶 AI 体验的消费者。而拥有更广泛受众的,必然是手机端的夸克 App。
夸克 App 既是浏览器,也是搜索引擎,是阿里系应用中少见的 " 非电商基因 " 产品,互联网工具属性更强。因此,它也享受到了 Qwen 闭源模型的待遇,背后是阿里急切打造 AI To C 爆款的需求。
因此,夸克的竞争对手不仅局限于搜索,还包括其他 AI 原生应用,比如豆包、腾讯元宝,甚至是自家的通义,这也让夸克变得有些 " 四不像 "。

夸克 App 新版本的最大变化,是在搜索框下方新增一个 " 助手 " 按钮,点击即可切换为问答模式(向右滑动屏幕亦可),使用体验与其他 AI 助手应用无异,支持深度思考,并集成了 AI 写作、拍照搜题、翻译、打电话等工具集。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 App 早在年初就将 AI 入口集成于搜索中,但使用体验相对糟糕。关键在于:百度 App 虽是搜索应用,但却将信息流放置于首屏用来获取流量,AI 入口则放置在底部栏。相比之下,夸克的首屏非常简洁,突出了工具属性,是更加聪明的设计。
简单试用一下夸克的问答功能,闭源 Qwen 模型的性能的确更好。用同一张图片分别问夸克、百度和豆包 " 图中有几块鸡翅 "(打开深度思考),夸克、百度和豆包的回答分别是:八块、五块和六块,夸克最接近准确答案(十块)。

一个小插曲,笔者尝试问通义 App 相同的问题,同样开启深度思考(Qwen3-Max 模型),通义在思考 113 秒后给出的答案居然是:三块。翻看其思考过程,大模型在肯定和否定间反复横跳,最终给出了误差最大的答案。
如此来看,经过调校的 Qwen 闭源模型的确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要优于开源模型。据悉,夸克团队还训练了医疗、教育、法律、金融等多个垂直领域模型。然而,双线发展有利有弊,理想的情况是相辅相成、共同壮大,但现实往往是 " 左右手互博 "。

从产品定位来看,阿里希望将通义 App 打造成原生 AI 应用中的全能范本,可选多种模型、工具更丰富(如 AI 生图、修图、分析研究等),更偏向生产力;夸克则更倾向于搜索 + 少量 AI 工具的模式,再通过闭源模型的细化调校提升体验,面向 C 端用户。目前数据呈现的状况是:潜在的内部资源竞争(如投流)不可避免,用户群体分流明显。
" 昂贵 " 的夸克和阿里的 AI 野心
无论是夸克 AI 眼镜的定价争议,还是夸克 App 的 " 四不像 " 困境,背后都离不开阿里对 "AI to C" 的迫切追求。接下来我们跳出单一产品,从用户数据、投流成本、盈利模式等维度,看看夸克目前的市场表现,以及它为何能成为阿里实现 AI 野心的关键选择,同时也分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
根据《Xsignal 全球 AI 应用行业季度报告丨 2025》显示,第三季度中国 AI 应用 9 月 MAU(月活跃用户)突破 4.6 亿,季度增长率为 7.17%。在 AI 应用 App 端,豆包以 2.2 亿 MAU 登顶,夸克的 MAU 则在 9610 万左右。结合另一组来自 "AI 产品榜 " 的数据,通义 App 月活数仅为 696 万,远落后于第一梯队。
更为关键的是,夸克并非仅有手机 App,还包括 Web 及 PC 浏览器版本。但市场表现,还缺乏竞争力。非凡产研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国内 AI Web 端 MAU 总计为 1.37 亿,其中 Top 10 占据 77.6%,夸克仅位列第 22 位,呈环比下降趋势。
那么,夸克的投流成本是多少呢?来自 AppGrowning 的数据,2025 年 1-7 月,夸克投放金额均超 1 亿元、其中 3-7 月超 4 亿元,与今年夸克的用户增长周期吻合,投流对 MAU 提升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与海外市场不同,中国 AI 应用在 C 端基本上是免费的,企业们主要通过为 B 端用户提供大模型 API 调用、出售 Token 盈利。
AI To C 的意义在于庞大的用户群,依托于此,可以拓展增值服务(比如会员、网盘等)、吸引广告投放等,另外 C 端用户的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大模型算法,提升竞争力。
前文也提到,推出自研硬件也成为夸克盈利的新尝试。
一直以来,阿里因 " 电商基因 " 太过浓厚,缺乏具有粘性的通用型互联网入口,相比腾讯的社交、字节的内容驱动存在明显的劣势。
回望马云执掌阿里的时期,也曾尝试通过支付宝社交化、阿里云 OS+ 手机厂商合作等形式寻找新入口,但均已失败告终,即便后续收购内容或工具型企业如优酷、UC(夸克),但由于业务类型与主营跨度太大,基本上也是各自为战。
正如吴泳铭宣布阿里下一阶段的愿景是 " 打造 AI 时代 Android",夸克 AI 化是目前阿里最好、也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只有通过撬动非电商的 C 端用户、形成稳定且牢固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才能支撑阿里从电商向 AI 企业转型。不过,夸克本质上缺乏微信的不可替代性,投流不可持续,或许 AI 眼镜的成功与否将是一个转折点,决定夸克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