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西时间 9 月 27-28 日,钛媒体集团携手 NextFin.AI、全球亚裔领袖联盟(GALA)、盛大集团(Shanda Group)及巴伦周刊中文版(Barron ’ s China),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首届硅谷未来峰会。这场以 "New Era of X-Tech" 为主题的全球科技与资本盛会,汇聚了 400 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投资人、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NEX-T Summit 特设青年理事会(Youth Board),以全球视野、勇气与使命,启迪亚裔新生代的领导力,吸引全球顶尖高校、中学与创新机构的青年代表,致力于激发新生代的思考与行动,推动 AI 时代的创新与人类共生发展。
其中 " 新生代视角下的 AI 与未来 " 圆桌论坛,由前哈佛大学全球校友会亚洲区主任、EduTech 公司创始人总裁孙玉红(Frances Sun)主持,邀请了四位优秀的年轻嘉宾,他们分别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创业与创新专业研究生 Elaine Du(杜怡霖)、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 Tom Yuan(袁宇程)、波士顿 Tabor Academy 泰伯学院高中生 Cindy Ren(任芊浔)、湾区 Nueva 努埃瓦学校高中生 Catherine Chen(凯瑟琳)。
在全英文的访谈中,四位学生嘉宾在专家主持人的提问下,侃侃而谈,分别从艺术与创业、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研究、心理学与音乐兴趣等不同视角,分享了 AI 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实践应用、对 AI 的担忧与期待、认为年轻人在 AI 时代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以及对 AI 未来发展的判断,为我们呈现了新生代眼中鲜活且深刻的 AI 图景。
用 AI 守护文化遗产,以行动突破犹豫困境
Elaine Du(杜怡霖)拥有纽约大学摄影与艺术史本科背景,目前就读于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创业与创新专业,同时还是完成 " 七大洲七大马拉松 " 赛事的最年轻亚裔女性,不久前刚从德国马拉松赛事归来。她将艺术、体育与创业创新相结合,在 AI 赋能文化保护领域展开了独特探索。
在 AI 的日常应用与专业结合方面,Elaine Du(杜怡霖)表示,自己和同学们在学习中都会使用 AI,教授也会要求大家将 AI 用于作业完成,但并非依赖 AI 撰写整篇论文,而是借助其处理统计计算等辅助性工作。而她最关注的,是如何用 AI 助力文化保护与传承。
" 我不到一年前启动了一个初创项目,目前正尝试结合 AI 与动作捕捉等技术,记录本土手工艺人的制作流程。我们收集了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手工艺(如刺绣、陶艺)上的纹样符号,这些符号很多尚未被系统识别,且都有特定含义与逻辑矩阵。我们把这些数据编程录入系统,还将技术整合到缝纫机上——即便没有经过多年学习的人,只要在系统中输入需求,机器就能自动匹配符合对应少数民族逻辑矩阵的纹样,同时融入用户自身的故事与想法。" 尽管项目仍处于试验阶段,但 Elaine Du(杜怡霖)已清晰看到 AI 的价值:" 它能加速文化表达与保护进程,毕竟很多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或逐渐消失的困境。"
谈及年轻人未来立足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她结合自身马拉松经历分享道:" 最重要的是‘不犹豫、不过度思考’。年轻时常觉得时间充裕,再加上信息多、选择多,很容易找借口拖延。就像我每次凌晨 5 点站在马拉松起跑线前,都会自我怀疑‘为何要早起、花钱还空腹跑 42 公里’,但其实不用想太多,先迈出第一步就好——路会指引方向,自己也能在过程中找到答案。思考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很多好结果都源于勇敢行动。"
对于 AI 发展的担忧,Elaine Du(杜怡霖)提到了两点:一是 AI 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她正协助朋友推进一个服务农村地区学生的 AI 教学系统," 农村很难吸引教师长期驻守,我们整合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造‘ AI 教师’,让当地学校老师借助系统授课,解决优质师资匮乏问题 ";二是 AI 可能影响人类的真实记忆与思考过程," 我本科专业是摄影,看到 AI 生成的照片与真实摄影作品几乎无差别时,曾和同学讨论——未来或许没人会分辨照片是真实拍摄还是 AI 生成。深入思考后发现,AI 可能会替代我们的部分思考过程,甚至取代记忆片段,让我们逐渐失去自主思考与记忆的能力 "。
当被主持人问及若 AI 能解决人类一个重大挑战,希望是什么时,Elaine Du(杜怡霖)坦言:" 我希望是消除贫困。短期内 AI 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如果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能合理运用 AI,长期来看,它应该能帮助人们更平等地获取资源,缩小差距。" 在回答 "AI 是否会发展出超越人类大脑的通用智能?" 这一主持人的 " 终极 " 问题,她明确表示 " 不会 "。
从哲学到计算机,以 AI 探索技术边界与人生意义
Tom Yuan(袁宇程)目前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三学生,看似专注于 AI 技术领域的他,此前曾花过大量时间学习人文学科与哲学,这种跨学科背景让他对 AI 的理解既具技术深度,又不乏人文思考。
在 AI 的日常与专业应用场景中,Tom Yuan(袁宇程)分享了两个维度的体验。生活里,他会用 AI 进行图像美化," 大家都希望在微信朋友圈、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呈现更好的形象,我会把照片放进 AI 工具美化后再发布 "。而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与研究中,他认为 AI 正深刻改变计算机科学领域,但 "AI 取代所有软件工程师工作 " 的说法并不成立。" 我们正进入‘ AI 辅助编程’时代,但这需要大量练习。比如软件调试,现在的模式是‘人作为高级工程师,指导 AI 这个初级工程师工作’,但 AI 没有项目上下文信息,必须清楚地指导方向 —— 出问题时,要能凭直觉判断代码库的问题所在,再让 AI 针对性扫描,而非简单让 AI ‘修复问题’。我曾借助 AI 修复实验室项目的一个细微漏洞,仍花了两周时间,可见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Tom Yuan(袁宇程)还提到,自己已在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全球顶尖 AI 会议)Workshop 发表研究论文,目前正尝试攻克世界级的深度强化学习难题,在技术实践中不断探索 AI 的边界。
关于年轻人应具备的核心技能,Tom Yuan(袁宇程)给出了出人意料却引人深思的答案 —— " 学哲学 "。" 哲学是学习他人思想成果,用这些成果理解自己的人生、找到幸福感。现在很多人太关注‘实用性’,努力学数学、编程,想完成更多目标,但 AI 可能让人类寿命延长,要适应这种‘长寿’,关键是学会享受人生。人生就像没有地图的玉米地,必须享受探索过程,而哲学能帮我们真正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年轻人最可悲的,是某天发现‘自己做成很多事,却不知道意义何在’,所以学哲学能帮我们找到人生价值。"
对于 AI 的担忧,Tom Yuan(袁宇程)聚焦于 "AI 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的分辨难题 "。" 现在越来越难判断一段文字是 AI 生成还是人类撰写,这在医疗报告、投资报告、新闻等领域很关键——人们希望知道内容出自人类之手。对计算机业界而言,挑战更大,训练基础 AI 文本模型需要高质量数据,若无法分辨文本来源,训练过程会出现严重问题。" 为此,他计划深入研究基础 AI 模型系统,尤其是 " 文本嵌入 " 技术,探索分辨 AI 生成内容的方法。
在回答 " 若 AI 能解决人类一个重大挑战,你希望是什么 " 这个问题时,Tom Yuan(袁宇程)希望是 " 减少战争 "。" 战争往往发生在‘一方觉得另一方弱小,实际却并非如此’的时候。我们可以构建中立、准确、高效的 AI 世界模型,让各国先在模型中模拟冲突结果,清楚胜负概率后选择谈判而非开战,避免人类卷入战争。" 而对于 "AI 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 " 这一终级问题时,他的答案是 " 会 "。
以 AI 破解神经科学难题,用行动缩小医疗与教育鸿沟
16 岁的 Cindy Ren(任芊浔)是波士顿泰伯学院的高三学生,因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症、ADHD 等疾病的家人与朋友,对神经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目前不仅在暑期跟随哈佛医学院实验室的教授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电生理学,还在痴呆症支持公司实习,并担任美国非营利组织 " 善意至上 " 的青年负责人,致力于支持贫困儿童用 AI 辅助学习。她将 AI 深度融入神经科学研究,同时积极推动 AI 在教育普惠中的应用,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在 AI 与神经科学研究的结合上,Cindy Ren(任芊浔)指出,传统电生理学研究依赖手动处理数据,效率低下。为此,她提出用深度学习等 AI 模型识别大脑信号中的疾病模式。目前,她已在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学生焦虑的课题中实践这一思路——通过 AI 自动识别并分类斑马鱼的 " 焦虑状态 ",显著推进了研究进程。
除个人研究外,Cindy Ren(任芊浔)还关注到 AI 在医学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例如利用患者数据开发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与发展路径。此外,她还将个人爱好与专业结合,把患者的脑电图数据通过 AI" 编码 " 成舞蹈,以独特的方式连接了神经科学与艺术。
谈及年轻人应具备的核心技能,Cindy Ren(任芊浔)提出 " 整合式学习 " 的观点,这源于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暑期交流中,她认识到 AI 科研应用的瓶颈在于科学家与工程师间的认知差异,为解决此问题,我提出 " 整合式学习 ",旨在培养同时精通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以开发出能理解科研实际需求的 AI 系统。
Cindy Ren(任芊浔)对 AI 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每个担忧都对应着她的行动思考:
第一,AI 导致传统科学领域人才流失。AI 的 " 人才虹吸效应 " 会削弱基础科学,破解之道在于推行 " 整合式学习 ",培养兼具科学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避免智力资源的单一流向。
第二,AI 与基因工程结合的伦理争议。" 基因工程本身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比如 2018 年中国某科学家编辑双胞胎女婴基因的事件引发巨大争议。若加入 AI,伦理问题会更复杂,所以在 AI 融入科学体系前,必须先解决伦理争议、制定完善规则。"
第三,AI 加剧数字鸿沟。" 富人、城市居民能轻松接触 AI,但农村地区的人机会很少。" 为弥合 AI 教育鸿沟," 善意至上协会 " 推出 "AI 扫盲平台 ",通过自适应阅读与 AI 写作辅导帮助贫困儿童学习,现正招募人员,让教育红利惠及更多农村孩子。
当被问及 AI 应解决的人类重大挑战时,Cindy Ren(任芊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回答:" 我希望是延长健康寿命,而非追求永生。在美国,70% 的老年人死亡与阿尔茨海默症或认知障碍相关,若 AI 能构建‘人体数字孪生模型’—— 为每个人打造大脑或身体的数字模型,不用侵入性实验就能预测疾病,将极大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这也是我未来希望深入研究的方向。" 对于 AI 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她的答案是 " 会 "。
用 AI 连接兴趣与学习,以情绪管理应对未来挑战
16 岁的 Catherine Chen(凯瑟琳)是湾区努埃瓦学校的高二学生,对心理学、商科与音乐充满热情,从二年级起加入 " 硅谷我歌唱合唱团 ",随团参加欧洲合唱比赛并斩获两枚金牌。她将 AI 灵活应用于日常兴趣与学术研究,对 AI 的影响有着贴近青少年生活的细腻观察。
在 AI 的日常应用场景中,Catherine Chen(凯瑟琳)分享了多个与生活、兴趣深度融合的案例。" 现在全美国的高中生几乎都在用 AI,因为它容易获取,还能帮我们想出自己想不到的点子。我喜欢做饭和烘焙,会让 AI 生成各种食谱;学日语时,不用只依赖家教,让 AI 模拟日语对话,能更好地提升语言水平。" 这些生活化的应用,让 AI 成为她提升生活品质与学习效率的工具。
在学术研究中,AI 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Catherine Chen(凯瑟琳)回忆道:" 八年级时,我做了一个‘音乐类型与性格关联’的研究项目。做研究要处理大量数据,必须先清理、整理数据才能开始分析,我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幸好借助 AI 完成了这些工作,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这次经历让她切实感受到 AI 在学术辅助中的价值。
谈及年轻人应具备的核心技能,Catherine Chen(凯瑟琳)结合高中生的生活状态提出 " 情绪管理 " 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生,我和朋友们经常因作业、项目、考试感到压力大或焦虑,很多人因此做出不好的选择——比如拖延作业,或在与家人、朋友相处时产生矛盾。即便学校有心理咨询师,很多学生也不愿主动求助。所以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处理负面情绪,对年轻人未来立足至关重要,只有管理好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挑战。"
对于 AI 发展的担忧,Catherine Chen(凯瑟琳)分享了自己在暑期课程中的亲身经历,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今年夏天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上心理学暑期课,老师问大家对 AI 的看法,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警惕或焦虑,对 AI 这个新趋势缺乏信任。但回到宿舍后,有同学却用 ChatGPT 写了整篇作业论文——这种‘一边害怕 AI,一边依赖 AI ’的分裂心态,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我觉得年轻一代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主动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矛盾状态,找到与 AI 和谐共处的方式。"
当被问及 AI 应解决的人类重大挑战时,Catherine Chen(凯瑟琳)的回答充满人文关怀:" 我希望 AI 能攻克癌症或其他尚无治愈方法的严重疾病。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患重病的人,即便现在有很多新资源、新技术,仍有很多人因疾病失去生命。若 AI 能帮助人类战胜这些疾病,将拯救无数家庭,这是我最期待看到的。" 对于 AI 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她的答案是 " 会 "。
论坛最后,主持人孙玉红对四位年轻嘉宾的分享给予高度评价。她坦言自己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四位年轻嘉宾都还没出生呢!" 今天听到四位的发言,我既惊喜又感动。你们在各自的领域用 AI 探索实践,对 AI 的思考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还能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用行动解决——比如 Cindy Ren(任芊浔)推进的贫困儿童 AI 扫盲项目,Elaine Du(杜怡霖)的农村 AI 教学系统探索,这些都展现了新生代的责任与担当。"
她还特别提到:" 有人说‘ AI 时代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新生代’,今天看到你们对 AI 的理性认知、积极实践与人文关怀,我完全相信,未来你们能驾驭 AI,让其更好地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当我们这一代人离开世界时,把地球交给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非常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