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0分钟前

剑宗与气宗的“双向奔赴”:宇树、智元殊途同归

文 | 司库财经,作者 | 质子,编辑 | 嘉嘉

日前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谁将成为具身机器人第一股 " 成为热门话题,在外界看来,王兴兴与彭志辉,他们同为 90 后,同为天才少年,在同一时间加入具身智能这个大赛道,但他们更像是华山派 " 剑宗 " 与 " 气宗 ",在 " 武功 " 上充满对立和不同:

一个对具身机器人先天排斥,一个则主动辞职创业拥抱具身智能;一个主推硬件研发,一个主打具身 AI 大模型;一个主打低价格的 C 端市场,一个则是主攻工业产线等 B 端场景……

可以说不论是创始人,还是在产品路线上,宇树与智元最初就有着天然的矛盾,但在 2025 年这个具身智能量产化落地的当下,双方没有路线之争的攻防战,也没有像新能源汽车那样的舆论战,却都放下了最初的执念,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如今宇树与智元这种大道融合的理念也迎来了新的增长机遇:24 日上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为宇树、智元等国产具身机器人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马斯克激活天才梦

2022 年 10 月的特斯拉 AI Day,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特斯拉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Optimus 首次亮相,这个在现场智能展示 " 张开双手 "" 抬起右臂 " 的初代版本瞬间点燃了全球科技圈。

" 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制造出有用的仿人机器人 ",马斯克的脸上难掩惊喜,通过播放 Optimus 在特斯拉工厂工作视频,向人类演示具身机器人广阔的应用前景。

科技巨头技术尝鲜掀起的涟漪也吹到了太平洋西岸,此前一直生产四足机器狗的宇树科技遇到了客户难题——客户直接下订单,要求宇树科技生产人形机器人。

" 我们啥都没有,但是有客户愿意直接给我们钱 ",在客户订单的逼迫下,王兴兴放弃了 " 人形机器人技术太复杂,无法商业化 " 的成见,2023 年 2 月,人形机器人在宇树科技内部正式立项,并将其视为公司内部的战略产品。

与王兴兴 " 被逼无奈 " 不同,深圳的彭志辉则是主动出击,2022 年 12 月,彭志辉放弃 200 万年薪、辞去了华为昇腾 AI 芯片及算法的研究工作,次年 2 月,同华为前辈邓泰华共同创立了智元机器人,彭志辉作为联合创始人负责技术方向。

" 年轻热血不知天高地厚或许就是我最后的倔强 ",在离职宣言中,彭志辉看到了具身机器人的未来," 这个趋势看得比较清楚。"

从上述时间线我们不难看到:不论是宇树的王兴兴,还是智元的彭志辉,都选择在 2023 年 2 月这一个时间点上投身具身智能,同样他们都是 90 后,也都被大众视为天才少年。

但两个创业天才身上却有着明显不同:

一个被逼无奈,一个主动选择;一个做硬件起家,一个靠算法闻名全国;一个已经创业多年,一个则完全没有企业经营经验……

可以说王兴兴和彭志辉就像同一条起点线上的两个旅行者,只不过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始前进。

天才的不同路径

正如《亮剑》中所说,一个部队的首任长官决定着这支部队的精神。

而对于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来说,王兴兴、彭志辉在经验和阅历上的不同,导致导致在具身智能赛道上,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各自朝着不同方向演化。

2024 年正值 AI 大模型的风口,算法出身的彭志辉将智元的未来赌在了 AI 大模型身上:

2025 年 1 月,智元宣布自建专业数据采集工厂,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具身智能数据集 "AgiBot World";

7 月智元发布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 "Genie Envisioner"、发布行业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 " 启元大模型 "。

据了解,智元每年在大模型研发投入接近 5 亿元。

同时智元押注工厂等 B 端场景,智元创始人邓泰华更是直接表示:智元的商业路线是先 toB 再 toC。

与彭志辉巨额资金押注 AI 不同,此前王兴兴却直接表示,AI 并非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宇树对 AI 投入 " 相对克制 "。

彼时宇树正在机器狗市场冠绝全球,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 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 2.37 万台,约占全球市场 69.75% 的份额。

宇树的成功在于两点,一是电驱对液压的技术碾压,但更重要的是价格优势。据了解,一台宇树 Go2 售价仅 9997 元起,而波士顿动力 Spot 机械狗售价则为 54.6 万元。

" 关于机器人的设计就是降本最关键的原因,其次才是大规模量产,单独靠大规模量产是个弯路 ",四足机器狗的成功经验被王兴兴移植到了具身智能领域——先身体再大脑。

(来源:宇树科技)

首席商业评论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过去三年,宇树科技研发支出总额为 3.5 亿,其中 80% 用在硬件上,算法投入不足总额的 20%。

可以说,具身智能领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类是宇树代表的 " 剑宗 ",主打 " 现有身体 " 的 C 端消费级,另一类是智元代表的 " 气宗 ",主打 " 先有大脑 " 的 B 端工业级。

大道归一

一个是先身体在大脑,另一个则是先大脑在身体,在 2025 年具身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王兴兴与彭志辉,宇树与智元,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本应该大打出手,上演天门上对决,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宇树向 AI 转变,智元则开始拥抱 C 端市场。

2025 年 1 月,智元机器人宣布其具身机器人年产量突破千台时,宇树科技已经生产了超过 1500 台具身机器人。

截至 10 月,宇树科技中标了 25 个公开采购项目,其中以 7 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其订单数量已经排到 2025 年第四季度,其销量更是成为全球第一。

为此,智元开始学习宇树接触 C 端市场,今年上半年,智元在京东上线了多款机器人,售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并在江苏无锡开放全国首家开放式具身智能体验中心。

(来源:智元官网)

同时宇树机器人经过走路等动作表演失败后,王兴兴也意识到了 AI 的价值。

" 因为我们如果不做 AI,我们真的对 AI 不了解的话,其实不能很好地做好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因为大家也知道,你的硬件还是要给 AI 做服务的 ",王兴兴一改此前弱 AI 的看法,认为," 最大挑战不是硬件或成本,而是具身智能的 AI 技术不足 "。

此后宇树开始在 AI 大模型领域发力:

今年 9 月,宇树将其世界模型-动作架构 UnifoLM-WMA-0 向全球开发者和研究者全面开源;

10 月 20 日发布的 H2 仿生人形机器人,因为 G1 SP5 软件更新,其动作衔接自然舒展,没有明显的机械卡顿感。

可以说,在如今具身智能这个赛道上,王兴兴和彭志辉都在求变,2025 年的宇树不断推出大模型,变得像 2024 年的智元,而 2025 年的智元也改变了做工业 B 端机器人的执念,开始推出亲民版产品,触达 C 端。

宇树与智元的路线融合与共同前进,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商业成功,更是中国在具身智能这一全球前沿战略高地上的一次关键突破。

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具身机器人正催生一条从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到 AI 软件、行业应用的庞大产业链。而宇树与智元的产业化实践,正在激活这条产业链上的无数创新主体,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崭新的、高质量的科技动能。

它们的探索证明,中国科技企业有能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定义未来。具身智能,不再只是一个科幻概念,它正成为驱动中国 " 新质生产力 " 发展的一个强劲增长极。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