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1分钟前

今年双 11,为何 AI 眼镜卖爆了?

文 | 新博弈,作者丨林一白

逛街时种草一件衣服,就能同步看到其线上报价;买完东西不用手机," 看一看 " 就能支付;身材管理期看到美味的食物,就知道将摄入多少卡路里……借助 AI 眼镜,这样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甚至在很多人还未完全意识到可能由此掀起的深层变革时,智能眼镜已经迎来了新一轮消费热潮。

天猫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双 11 期间,平台智能眼镜品类成交额同比暴涨 2500%。其中,多品牌的智能眼镜产品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Rokid 相关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7 倍,雷鸟创新同比增长超 80%。

无独有偶,11 月 11 日当天,京东发布 3C 数码品类战报称,平台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飙升 346%,成为 3C 数码产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类。

这一消费走势,延续了今年以来智能眼镜市场整体的火热势头。前不久,IDC 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 406.5 万台,同比增长 64.2%,在这之中,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不俗。IDC 预计,到 2029 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 4000 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2024~2029 年)将达到 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诚然,当前智能眼镜的消费者大多还是为科技创新的新奇体验买单,但从背后的玩家来看,大厂入局、资本看好,则指向了智能眼镜可能带来的革命性突破,AI 技术持续完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之下,AI 眼镜已然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接入 AI 大模型后,智能眼镜更好卖了

此次消费热潮并非没有预兆,双 11 期间,智能眼镜赛道迎来一轮集中上新。

如阿里旗下的夸克在 10 月 24 日开启了首款 AI 眼镜 S1 的预售,从天猫上的产品页面信息看,夸克 S1 主打的标签是 " 随身超级 AI 助理 "、" 全新的拍摄神器 " 等,其内部接入了高德地图、支付宝等多个同生态产品。天猫数据显示,该产品在开启预售后,迅速登顶 XR 设备双 11 热卖榜 TOP1。位列第二位的是灵伴科技的 Rokid 系列新品,其产品亮点同样是支持翻译、识物、提词、导航等多模态 AI 交互。这一消费表现折射出智能眼镜新的需求走向。

需要了解的是,在以 ChatGPT 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引发全球使用热潮之前,智能眼镜多以消费级 AR 眼镜为主。此类产品更专注于娱乐功能,属于便携的、轻量化的 XR 头显设备,直到目前,AR 眼镜依然是智能眼镜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 XREAL 旗下的 XReal One 系列,其产品亮点多集中在画面表现力上,从空间悬停、防抖、清晰度、刷新率等方面寻求技术突破;TCL 旗下的雷鸟创新也有此类产品,其新品雷鸟 Air4 Pro,直接在产品详情页上打出了 " 头戴电视 " 的字样。这类产品的应用场景指向游戏、观影等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而在通用大模型出现之后,智能眼镜开始尝试接入 AI 大模型,从实用功能着手拓展应用场景,也就是当下火热的 AI 眼镜。事实上,智能眼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销量突破,就是在接入 AI 大模型之后。

时间线拉至 2023 年下半年,当时,Meta 与 Ray-Ban 合作推出第二代智能眼镜,最初该产品只具备拍摄、听音乐、接打电话等基础功能,在 2024 年 4 月更新后,才尝试接入 Meta 自研的 Llama3 大模型,后来又进一步适配了 Llama4,Ray-Ban Meta 的功能也逐渐延伸到实时对话、AI 识物等。相对应地,据 Meta CEO 马克 · 扎克伯格透露,2024 年底,Ray-Ban Meta 的销量突破 100 万副,之后,Ray-Ban 母公司 Essilor Luxottica 在财报中披露,2025 年上半年,Ray-Ban Meta 系列 AI 眼镜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 200%。

值得注意的是,Ray-Ban Meta 引发的市场反应,也让国内市场看到 AI 眼镜可能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潜力。

今年 6 月,小米在 " 人车家生态发布会 " 上发售的首款 AI 眼镜,在设计、功能和定位上均与 Ray-Ban Meta 直接对标,该产品不仅搭载了小米自家的小爱同学,还接入了商汤的 " 日日新 " 大模型。当时的销售数据显示,该产品发售仅半个小时便已在线上售罄。

如今过去了还不到半年,国内更多厂商推出的新一代 AI 眼镜,可支持的应用场景已经拓展至支付、导航、电商等更多维度。且从双 11 的销售表现上看,围绕 AI 大模型实现的实用功能,正逐渐成为智能眼镜销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资本下注,概念股年内最高涨幅达 657%

显然,基于当前的发展走势,AI 眼镜已经逐渐成为智能眼镜市场的消费主流。据 IDC 预计,2025 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 284.6 万台,其中,AI 眼镜(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 220.2 万台,同比增长 183.2%,出货量和增速的预估数据都远高于 AR 眼镜(AR/VR 设备)。

之所以呈现出如此走势,一方面在于市场需求驱动,另一方面,AI 眼镜释放的想象空间,让急于寻求技术落地的大模型厂商看到新的发展方向。要知道,在 AI 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AI 未来将成为操作系统的核心早已是行业共识,尤其是通用大模型出现之后,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互联网大厂,几乎都在做自己的 AI 大模型。

但当下的局面是 " 僧多肉少 ",技术的突破需要找到落地的应用场景,才能完成商业化的突破。而在国内市场,尽管移动智能终端与 AI 应用场景适配,也连接大众市场,但背后的华为、小米等主流硬件厂商,也都在这轮技术热潮中,积极布局自己的大模型产品,第三方大模型厂商很难拿到长期的系统权限。于是,AI 眼镜成为新的落地突破口,也迅速吸引了更多重磅玩家入场。

典型案例如阿里,旗下的阿里云与通义大模型虽然在 AI 基础设施层面技术领先,但阿里一直缺少一个重量级的 C 端落地出口。

而就在夸克 AI 眼镜 S1 预售前一天,平台正式上线 AI 对话助手,基于通义千问最新的闭源模型,更新后的夸克 APP 集成了深度搜索、拍照识图、AI 写作、翻译等诸多功能,进一步 " 豆包化 "。这些功能与 AI 眼镜当下的探索方向高度一致,夸克智能眼镜 S1 中同样搭载的是最新的闭源模型。夸克的这些动作被行业普遍视为阿里 AI 发力 C 端市场的尝试,在此之前,阿里将夸克的生态定位明确为 " 阿里 AI 旗舰应用 ",而夸克智能眼镜 A1,则是阿里 AI To C 下的首款智能硬件设备。

同样,百度也在今年双 11 期间推出小度 AI 眼镜 Pro,并与乐相科技合作发布大朋 AI 眼镜,后者接入百度千帆大模型,并由百度算力支撑。腾讯此前也传出了要做 AI 眼镜的传闻,虽然目前还没有产品问世,但影目科技的旗舰产品 INMO AIR3,是影目科技与腾讯应用宝合作的产物。

伴随着大厂集中发力,智能眼镜市场也迎来新一轮资本追捧。

股市方面,时空科技、东山精密、长盈精密等 AI 穿戴设备概念股年内涨幅都在三位数以上。其中,连续四年亏损的时空科技在今年 10 月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00% 股权。该标的在国内存储领域具备一定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而作为计算系统的核心,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在 AI 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受此带动,时空科技在复牌后随即拉出六连涨停板,公司股价在年度内的最大涨幅一度达到 656.85%。

融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以来,智能眼镜相关公司已完成 20 多起融资。其中,雷鸟创新一年内完成四次融资,XREAL、影目科技年内的融资额分别达到 2 亿元、1.5 亿元。

技术融合、提升舒适度,是当下发力的主要方向

不过,从具体的融资情况看,当前更受资本欢迎的还是以 AR 眼镜研发为主的厂商,雷鸟创新、XREAL 等都是此类公司的代表。原因在于,AI 眼镜的发展相对更晚,且多是大厂直接布局。此外,就当下智能眼镜产品的发展走向看,AI 与 AR 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技术驱动下,智能眼镜大概率将逐步兼具实用性与娱乐性。

今年 10 月,雷鸟创新 CEO 李宏伟在与科技博主王自如的对话播客中提到,公司新一轮融资金额大概在 8 亿元左右。随后,雷鸟创新在 11 月完成 C+ 轮融资,虽未披露具体金额,但公司称:本轮融资创下 2025 年国内 AI+AR 眼镜领域单笔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资金将用于加速在 AI+AR 眼镜的技术研发及生态建设。

反应到产品表现上,雷鸟创新此前发布的 X 系列新品雷鸟 X3 Pro,就同时具备先进的影像技术和智能交互属性,产品接入通义 AI 大模型,能够完成支付、翻译等人机交互。夸克、百度发布的智能眼镜定位也是 AI+AR 的方向,相似的产品还在增多。今年 2 月,以 AR 眼镜见长的 XREAL 宣布,将与海信视相科技在光学显示、AI 大模型应用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眼镜虽快速发展,但整体呈现出一种技术与体验倒挂的现象。原因在于,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太阳镜,还是用于视力矫正的光学眼睛,都需要满足日常佩戴舒适的基础需求。而科技公司做智能眼镜,虽然也提供了不同度数的选择和配镜服务,但更多是在虚拟成像的清晰度、交互延时时长等方面 " 卷 ",因此,夹头、重影、长期佩戴不舒服等体验,在不少智能眼镜的销售反馈中都有体现,另外,续航短、不防水等实际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对此,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法,最直接的就是与传统眼镜厂商合作。今年 7 月,Meta 在经历了与 Ray-Ban 的长期合作之后,决定以约 30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其母公司 Essilor Luxottica3% 的股权,后者是一家法意合资的全球眼镜与视力保健巨头,由法国镜片制造商 Essilor 与意大利镜框大厂 Luxottica 合并而成。

国内也有类似的操作。目前,博士眼镜已经与魅族科技、雷鸟创新、Rokid、华为等公司合作,为其提供专业的配镜服务,宝岛、宝视达、BOLON、雅视等更多传统眼镜厂商也陆续加入到这场技术革新中。传统眼镜厂商的介入,有望进一步提升智能眼镜日常佩戴的舒适感,也只有让智能眼镜满足最基础的佩戴需求,其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才有望真正撬动大众市场,延续 AI 技术渗透下的消费热潮。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