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联网怪盗团
我没想到 " 洪玄烨 " 这个梗能够火遍全网,尽管在它火起来之前,我早就在贴吧和知乎潜水观看了很久关于 " 康熙是不是洪承畴的儿子 " 的讨论了。当时,所有的讨论者都在玩梗,并不严肃,也不指望从学术角度证明或证伪。看起来,这就是互联网历史圈每隔几个月发明一次的 " 内部梗 ",就像一年前的 " 钩子文学 " 一样,出圈的可能性不大。
然后,一夜之间,全网都是 " 洪玄烨 " 的热搜。三天前我跟几个老朋友吃饭,席间的话题就包括 " 康熙到底是不是爱新觉罗家的种 "。先知先觉的博主早就围绕这个话题打造了好几篇 10 万 + 文章和 100 万 + 视频,看样子,此梗有希望一直火到今年年底了。
从历史学角度,我没什么可说的——我们都不是专业学者,从公开史料看,康熙跟洪承畴有什么血缘关系的可能性很小。我只是想从互联网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一下:为什么这个梗能火到这个地步?这显然不是偶然,而是深层逻辑作用的结果。
我想先聊个 " 题外话 ":今年国庆档有一部历史题材动画片《三国的星空》,由易中天担任编剧,投资规模不小,票房却颇惨淡(至今连 9000 万都没破)。看过的朋友都跟我说,其实这个片子拍的不错,工业标准颇高、完成度颇好,怎么就落到了血本无归的地步?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文史类话题多年的人,我的答案很简单:《三国的星空》以曹操阵营为正面角色,不符合当前的互联网主流情绪,阻碍了传播,激化了差评。包括易中天在内的主创,恐怕没有严肃考虑这一点。
最近十几年,整个中文互联网对于若干重要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风评,与本世纪初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典型的是两个历史时期:
三国,以前曹魏的粉丝很多,现在蜀汉的粉丝占据压倒多数,至于东吴的粉丝则几乎销声匿迹。蜀汉阵营的主要人物,从刘关张到诸葛亮再到姜维,均享受着崇高的口碑;曹操勉强只能算个 " 有能力的反派 ",孙权则完全被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至于司马懿……他还有口碑可言吗?
清朝,曾经红火多年的清宫戏早已被边缘化,从历史爱好者到路人,对清朝的评价总体上是每况愈下,现在则是 " 低到不能再低 " 了。清朝不但在意识形态和道德上被打倒了,其统治业绩、统治能力也遭到质疑,例如主流网友已经不再认同 " 清朝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基础 " 这一说法。
附带说一句,清朝风评的急剧下降,对应着明朝口碑的持续上升,多年前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只是这个过程的最早象征罢了。虽然明英宗(" 瓦剌留学生 ")、明世宗(" 道君 ")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常被诟病,但作为一个整体,明朝的帝王将相在主流网民心目中不但脸熟,而且评价颇高。我们知道,这年头没人不上网," 主流网民 " 其实就是主流消费者。
因此,《三国的星空》票房惨败完全可以理解:拿曹操当正面人物,已经不合当前观众的口味了;竟然还把刘协和曹操描述成一边的,那更是罪该万死。豆瓣热门短评充分代表了主流观众的心态:" 这曹操字玄德是吧?"" 易中天老师是曹操粉头,特地拍部电影为自己哥哥洗白。"
我大胆断言:如果《三国的星空》别的什么都不变,只是把剧本改为以刘备为主角,将 " 曹操 / 袁绍 / 刘协 " 人物三角关系,改为 " 刘备 / 曹操 / 刘协 ",聚焦于衣带诏事件前后刘备诛杀曹操、复兴汉室努力的失败,那么其票房有望提升十倍!甚至二十倍!甚至变成一个类似《哪吒 2》的社交网络持续热议电影,一直放到明年春节档,也完全是有可能的。我觉得我没有夸张。
至于 " 洪玄烨 " 这个梗的流行,就更好解释了:主流网友对于清朝的厌恶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此前流传的 " 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孩子 ",乃至 " 雍正是年羹尧的孩子 "(注:年龄对不上,年羹尧只比雍正大一岁)等名梗,已经不足以释放这种厌恶情绪,必须要制造一个足够有爆炸性的新梗。孝庄皇后(" 大玉儿 ")曾经代表皇太极色诱洪承畴,这个段子早在清朝尚未灭亡时就有流传。本来把顺治编排成洪承畴的儿子是最合适的,无奈洪承畴投降太晚,当时顺治早已出生;那就四舍五入一下,假设洪承畴在清朝入关之后还继续跟 " 大玉儿 " 鬼混,生下了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吧!
别看现在网友们(包括一部分历史学素养颇佳的网友)热火朝天地论证洪承畴与康熙的关系不一般,其实没人把这当真,没人期待严肃的证明或证伪,大家只是故作严肃地发泄对清朝的不满。不管你赞不赞成,这就是主流网友的最大公约数,你必须尊重。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竟然还敢搞出一个歌颂清朝君臣的文艺作品,几乎是肯定会惨败的,而且是口碑和票房的双惨败。
特别说明一下,我在这里是泛指,不是特指《澎湖海战》。实际上我更想指代的是《明末:渊虚之羽》,其实它的工业标准和完成度也很不错,但是其口碑几乎完全被剧情摧毁。至于究竟是制作人没意识到,还是意识到了却有意为之,那就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了。
从传播属性上看," 洪玄烨 " 简直是个天才的梗,因为它从桃色角度入手,而人性本来就爱听八卦。哪怕是对清朝既不喜爱也不讨厌、对历史本身无感的人,也会对于 " 孝庄皇后究竟有没有给洪承畴生娃 " 这个话题产生天然的兴趣。与此享受类似待遇的历史名梗,还有:"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 魏明帝曹叡是不是袁绍的孙子 ",以及 " 元顺帝是不是宋恭帝的儿子 ",等等。康熙的知名度本来就与秦始皇在同一档次,孝庄皇后又是个热门历史人物,二者结合,想不火都难。
讽刺的是,这个八卦里最不知名的角色反而是洪承畴本人,他当上男主角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时间和年龄还算合适;第二,野史里早就有过他跟大玉儿的八卦。其实,真正讨厌清朝的人,肯定也讨厌洪承畴,把大清二百六十年江山送给洪承畴的后裔,心里肯定还是有芥蒂的。如果在后续版本里,洪承畴的角色被改成了范文程、祖大寿甚至吴三桂……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尽管这三位都太老,但男人可以老当益壮嘛。)
在此之前,互联网上还流传过 " 顺治是在福建督战时被郑成功一炮打死 " 的梗,而且神奇的是,这个梗是有一定史料支持的,曾经被纳入学术界讨论范围。很可惜,这个明显更加让清朝没面子的梗,没有真正流行起来,我觉得核心原因是其中缺少八卦元素。(与此遭遇类似的,还有 " 嘉庆在避暑山庄被雷劈死 " 的梗,这个梗其实也很严肃。)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网友的观点变化是很快的。以清朝为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清宫戏热播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且直到最近几年还是网友解读的重要素材。虽然讨厌清朝的大有人在,但对清朝的 " 恶感 " 彻底压倒 " 好感 ",形成近乎大一统的格局,还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因此,在《澎湖海战》遭遇群嘲之后,还有人不解:" 为何当初《康熙王朝》里面的类似戏份就没有遭遇如此大规模的吐槽呢?"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啊!
至于三国话题的风评变化就更晚了,蜀汉粉丝比例的上升和话语权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诞生的。甚至直到 2017 年,《大军师司马懿》这种正面描绘(按照现在的说法叫 " 洗白 ")司马懿的电视剧,还获得了多数观众的好评。易中天从当年 " 品三国 " 的时候开始,就对曹操评价颇高。他没有料到的是,现在主流网友对于曹操的口碑已经跌穿地板,而且基本不能接受对曹操的 " 正面解构 "(例如 " 刘协其实跟曹操一条心 " 之类)。不知道易中天老师平时上不上网,但我觉得,就算他经常上网并知道了这一切,恐怕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结局不会有太大变化。
二十多年前,哪怕十多年前,不同观点的网友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个人很喜欢司马懿(这一点我不怕公开说出来),但我也很尊重诸葛亮,而且我认为孙权直到晚年仍然是一个合格且强力的君主——这是老黄历了,不符合当代的 " 全面饭圈化 " 思维方式。互联网历史圈早就变成了一个饭圈,你喜欢蜀汉(正式说法是 " 季汉 "),那你就不能欣赏曹魏、东吴,更不能对司马懿这种双重反贼(先帮曹魏反大汉,又自己反曹魏)抱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这个过程中被踩的最惨的是孙权,现在很多人甚至无法理解,为何辛弃疾、陆游对孙权的评价那么高,以及曹操为何由衷赞叹 " 生子当如孙仲谋 "。唐诗宋词的名篇之中,吟咏诸葛亮的还算多,吟咏刘备、关羽的却非常少,这一点也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在 " 饭圈化 " 的思维方式下,孙权十七岁接手江东、二十多岁硬扛曹操的丰功伟绩,完全被 " 孙十万 "" 大魏吴王 " 等名梗淹没了。至于曹操这样一个历朝历代都承认其雄才大略的人,也只剩下 " 屠城 "" 篡位 "" 汝妻子吾养之 " 的一键三连。司马懿最知名的梗是 " 指洛水发誓不会杀曹爽 ";至于后来晋朝一统天下,那更是同时捅了魏蜀吴三家粉丝的马蜂窝——好大的狗胆!豆瓣网友宣称 " 易中天老师是曹操粉头,特地拍部电影为自己哥哥洗白 ",恰恰体现了他们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是高度饭圈化的,对所有问题都由饭圈思维解读。
然而,创作者又能怎么办呢?只要你做的是商业化的、需要让广大用户买单的作品,你就必须接受这一点。你必须接受,这是一个高度饭圈化、互联网主流观点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而不是逆潮流而动;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悦观众,而不是触怒观众;必须谨慎地盯紧互联网主流观点,而不是予以忽视乃至藐视。因为这就是生存之道。不能生存的创作者、出品方,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理想的。
至于想通过一部文艺作品去 " 改变 " 大众观念,那是荒谬的、不值一驳的想法。大众观念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推进形成的,不是某一部电影、剧集、游戏能改变的。当观众走进电影院、打开平板电脑或拿起手柄时,寻求的其实是自己的 " 嘴替 " ——能够帮自己说出心里话的人。他们在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寻求一个 " 老师 ",因为现实已经一天到晚在教育大家了,谁会花钱再买电影票或游戏教育自己呢?何况你的教育也未必比他们的刻板印象高明。
现实是残酷的,要学会适应它。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努力活下去,而活下去的第一步是意识到现实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本文没有得到《三国的星空》《澎湖海战》《明末:渊虚之羽》《哪吒 2》《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军师司马懿》的出品方、制作方或发行平台的任何资助或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