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三季度保险行业财报季落下帷幕,A 股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集体交出的 " 成绩单 " 堪称惊艳。数据显示,五家巨头前三季度合计归母净利润达 4260.39 亿元,同比激增 33.5%,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合计达 2478.47 亿元,同比增长 68.34%。
就在传统险企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京东、小米等互联网与科技巨头正加速涌入这片 8 万亿规模的市场。京东刚拿下香港保险经纪牌照,小米持股的法巴天星财险也正式揭牌,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也早早开始布局车险业务。传统巨头的业绩狂欢与新玩家强势入局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行业密码?
8000 亿收益难掩利率倒挂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与上市险企财报数据揭示,2025 年三季度保险业的增长爆发力主要来自三个维度的突破:
一是投资端的史诗级反弹。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2025 年前三季度,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总投资收益 8875 亿元,同比增长 35.64%,其中第三季度贡献了 5424 亿元。
新华保险投资净收益 404.13 亿元,同比增速高达 687.16%,以前三季度 8.6% 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领跑行业,同比提升 1.8 个百分点;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突破 6.42%,较去年同期增长 1.04 个百分点,其 3685.51 亿元的投资收益同比增幅达 41%。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加码成为关键变量,中国人寿股票及基金占比提升至 15.2%,对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成长股的持仓市值超 500 亿元。
二是人身险价值转型的成效集中释放。在预定利率下调预期推动下,2025 年 Q3 单季人身险保费同比激增 24.9%,新业务价值(NBV)增速全面开花: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平安寿险的 NBV 同比增幅分别达 76.6%、50.8%、46.2%。银保渠道成为这场转型的 " 主力军 ",太保寿险银保规模保费同比增长 63.3%,新华保险银保保费达 669.41 亿元,长险首年保费占比提升至 53.7%。产品结构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寿首年期交保费中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超 60%,同比提升 45 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负债成本。
三是财险市场的结构优化贡献了稳定增量。前三季度财产险保费收入 1.1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其中非车险业务占比首次突破 50%,达到 50.15%。人保财险表现尤为突出,综合成本率优化至 96.1%,同比下降 2.1 个百分点,承保利润同比激增 130.7%。新能源车险成为重要增长点,渗透率超 40%,单均保费较传统车险高 18%,人保、平安、太保车险保费增速均超 3%。
在亮眼数据的光环下,行业深层次的矛盾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利率倒挂压力持续加剧。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落至 1.8% 以下,但部分分红险、万能险等主流产品的收益承诺要求险企的投资收益率高于 5.5%,因此形成明显的利率倒挂。五大险企虽通过增加权益配置暂时缓解了压力,但新华保险等权益仓位超 18% 的公司,若四季度权益市场回调 10%,浮盈可能减少约 800 亿元,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
健康险保障缺口依然显著。尽管 2025 年前三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约为 7599 亿元,同比增长 2.38%,但保障深度不足问题突出。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健康险理赔件数占健康保险责任理赔总量的 97.6%,恶性肿瘤赔付占重疾赔付 70% 以上,而件均赔付仅 4.3 万元,远不能覆盖治疗成本。惠民保参保人数虽超 1.5 亿人,但普遍存在保障额度低、报销范围窄等问题。
中小险企生存空间持续收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TOP10 险企市场份额超 7 成,人身险领域前十大公司保费占比超 80%。中小险企不仅面临保费增速放缓的压力,还因资本实力薄弱难以跟进权益市场投资,1-9 月有 12 家中小财险公司保费同比下滑超 20%,部分公司已陷入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
车险综合成本率仍处高位。尽管 2025 年前三季度,车险原保费收入 6835.96 亿元,同比增长 4.4%,但行业综合成本率仍高于 94%。新能源车险的高赔付率成为新挑战,电池维修成本占整车价值的 40%-60%,部分险企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超 110%,盈利难度远超传统燃油车险。
大厂接连入局保险业
就在传统险企为业绩增长欢呼时,互联网与科技巨头正以 " 入侵者 " 的姿态改写行业格局。小米持股的法巴天星财险揭牌、京东获批香港保险经纪牌照、特斯拉重启中国车险布局、比亚迪自营车险业务规模突破 50 亿元,而这些巨头入局的主要四大核心逻辑是:
生态闭环的战略刚需。京东在电商场景中已积累数亿消费用户,通过保险经纪牌照可将退货运费险、手机碎屏险等场景化产品深度嵌入购物流程,2024 年京东安联财险保费突破百亿元,其中互联网渠道占比超 60%。
对于车企而言,保险更是连接 " 销售—售后—服务 " 的关键节点,比亚迪通过自营车险降低汽车后市场成本,特斯拉则希望通过保险切入自动驾驶领域,构建 " 车辆销售—保险服务—数据反馈 " 的生态闭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龙格教授指出," 大厂布局保险并非简单的流量变现,而是完善生态矩阵、挖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战略选择。"
数据价值变现的冲动。互联网巨头与车企掌握的用户数据具有天然的保险定价优势:京东拥有用户消费能力与习惯数据,小米掌握智能硬件使用场景数据,特斯拉则可通过车载传感器获取驾驶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能破解传统保险的 " 信息不对称 " 难题。特斯拉推出的驾驶评分系统可根据前方碰撞警告、紧急刹车等 10 余项指标生成 0-100 分的安全评分,直接与保费挂钩,实现 UBI 模式的落地实践;蚂蚁保也通过大数据推出的 " 联合定价 " 模式,已使部分健康险产品定价精度提升 30%。
政策窗口的机遇捕捉。2025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非车险 " 报行合一 " 政策,虽旨在遏制恶性竞争,但也为具备合规能力与科技实力的大厂提供了机会。同时,香港保险市场的开放政策吸引了京东、腾讯等企业布局,2025 年上半年香港长期业务新增保费达 1737 亿港元,同比增长 50.5%,成为巨头拓展海外业务的桥头堡。监管层对保险科技的鼓励态度也降低了入场门槛,AI 核保、智能理赔等技术应用不再受传统牌照限制。
主业协同将价值放大。比亚迪保险超九成保费来自车险,且以自有品牌汽车车险为主,通过保险服务提升了客户忠诚度,间接推动了汽车销量增长。例如小米将保险与智能家居场景结合,推出 " 设备损坏险 + 上门维修 " 的组合服务,这种 " 保险 + 主业 " 的协同模式,具有传统险企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当中国大厂正在进行跨界尝试时,海外科技与互联网巨头早已在保险领域的探路多年,其经验与教训为国内玩家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斯拉自 2019 年收购美国马克尔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后,其已在美国 12 个州推出自营 UBI 车险,2023 年书面保费达 4.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5%。马斯克甚至大胆预测,车险将成为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业务价值将占整车业务价值的 30% 至 40%。
特斯拉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保险定价不依赖传统的信用、年龄等变量,而是通过车辆传感器与 Autopilot 系统监控驾驶行为,根据每日 " 安全评分 " 调整保费。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正循环:优质车主获得低价保险,其驾驶数据又能反哺自动驾驶技术升级。在自动驾驶承保领域,特斯拉已推出专项产品,使用 FSD 时发生事故可获得与人工驾驶相同的赔付额,在行业里树立了标杆。
当然,特斯拉的保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 年前 9 个月,其保险业务亏损 1600 万美元,理赔运营效率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引发大量投诉。在数据使用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限制也制约了其模式复制,欧洲市场因数据隐私要求严格,导致特斯拉 UBI 车险推进缓慢。
亚马逊则代表了互联网巨头跨界保险的另一种路径,其最初推出的 " 亚马逊商业保险 ",主要为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责任险、财产险等产品,解决卖家的经营风险需求。随后扩展至员工健康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定制化套餐,为自身及平台卖家的员工提供保障。
2024 年,亚马逊又推出 " 车辆保护计划 ",为平台销售的二手车提供延保服务,逐步切入汽车保险市场。这种 " 场景先行、轻资产切入 " 的模式降低了经营风险,2024 年其保险相关收入突破 20 亿美元,且实现了盈利,但受限于牌照缺失,亚马逊难以推出自有品牌保险产品,利润空间被保险公司压缩,且在复杂的寿险、健康险领域进展缓慢,未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海外案例表明,当科技与互联网巨头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创建闭环生态,进军保险成为可能,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合规、盈利、风险管控等多难关,这对于老会员和新晋会员来说都是一场挑战。
就目前传统险企来说,五大险企已启动积极防御。面对跨界玩家的冲击,他们在科技投入方面全年科技投入突破 3000 亿元,平安产险的 AI 定损技术已覆盖 90% 的小额案件,定损准确率提升至 98.7%,该系统处理 80% 以上保单的自动化定损,将传统人工定损耗时从 6 分钟压缩至 1.5 分钟;截止 2025 年三季度,中国人寿理赔直付服务覆盖 598 万件,金额达 32 亿元;在生态布局方面,太保寿险 " 太保家园 " 已中国太保已在 12 个城市布局 14 个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入住率超 80%;人保健康签约 2000 家医疗机构……传统企业正运用专业和先发优势更加深入探索保险相关的服务。
但传统险企的转型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代理人渠道 " 清虚提质 " 虽使人均产能提升,但 35.4 万的平安代理人规模与互联网平台的亿级流量仍无法相比;部门墙导致的数据孤岛,使其难以像互联网巨头那样实现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中国平安首席数字官项有志坦言:" 传统险企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组织架构与文化理念的变革问题。"
保险行业已经在实现跨界融合,太保保险经理向巴伦中文网表示," 未来保险产品将摆脱标准化形态,深度嵌入消费、健康、出行等场景。传统险企需要打破传统的产品思维,更加重视数据驱动以重塑在行业内的价值链,说白了在这个数字时代,谁能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谁就能掌握定价权。因此未来传统险企和新晋会员更多会形成竞合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拓宽业务、数据和资源。"(本文首发于 Barron's 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