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产业观察室
中国正在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 2027 年竣工,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近日,这一重大科技进展通过官方渠道向国际社会公布后,即刻引发全球能源圈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既让世界看到了破解能源短缺与气候危机的 " 中国方案 ",更让亿万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拉满。
当前,在全球 " 碳中和 " 与能源安全双重驱动下,可控核聚变已从基础科学研究上升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领域之一。即将到来的 " 十五五 "(2026-2030 年),是中国核聚变发展从原理验证迈向工程技术的关键阶段。" 十五五 " 规划已将核聚变的定位从 " 十四五 " 的 " 重大攻关任务 " 升级为 " 工程验证与产业培育并重 ",而且明确将核聚变能纳入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提出推动包括氢能和核聚变能在内的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放眼全球,聚变能源已度过基础科研的漫长积累期,进入 " 科学验证 - 工程试验 - 商业培育 " 并行的关键阶段。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共识与政策加码。
美国通过《聚变能源法案》明确 2030 年代示范堆运行目标,欧盟启动 DEMO 预研并投入 120 亿欧元专项资金……全球研发格局已从过去的 " 科学合作 " 转向如今的 " 产业竞合 "。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不仅要靠一套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来支撑,更离不开一个个在细分赛道上啃下 " 卡脖子 " 硬骨头的实体。在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过程中,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尤为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落地速度。
聚变能源的实现本质是在人工环境中复刻太阳内部的能量反应,对装置各系统的精度、稳定性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以电源系统为例,它作为重要的能量控制中枢,决定着等离子体约束质量与装置运行效率,成为全球很多攻坚的关键赛道之一。
在这一细分领域,各国企业纷纷加码研发,形成了多强竞争的格局,中国企业也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崭露头角,安徽金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关键力量之一。据悉,金屹能源系国科新能创投 Family 成员企业,该公司以微秒级的控制精度,为上亿度等离子体攥紧了 " 看不见的供电缰绳 ",并且在全球聚变电源市场的战略博弈中抢占了先机。

时间精度锁定聚变特种电源价值锚点
2024 年,全球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仍高达 60%,同时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等带来的电网稳定性问题,至今缺乏根本性解决方案。而可控核聚变凭借突出的优势已成为破解能源困局的关键方向。
在磁约束聚变装置中,上亿度的等离子体需在强磁场中维持稳定形态,极向场电源、环向场电源与加热系统的协同误差必须锁定在微秒级,任何超出阈值的偏差都将直接导致等离子体失稳,会让实验前功尽弃。
在这场国际技术攻坚中,中国企业的突破值得关注。以金屹能源为例,为 EAST(东方超环)装置提供的极向场电源系统,曾在 1000 秒的等离子体放电周期内完成超 10 亿次功率调整,单次响应误差不足 5 微秒。这一精度换算到现实场景,相当于马拉松比赛中每一步的节奏偏差不超过百万分之三秒。这项技术突破,本质上是对 " 时间艺术 " 的一种工业解构,背后是企业在控制算法、功率器件等核心领域的长期积累。
工程化与商业化的导向,更让技术竞争从精度比拼延伸至效率与可靠性的升级。科研装置向商业设备转化的核心诉求,在于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这要求电源系统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实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与更优的故障响应能力。金屹能源为 BEST 装置供应的模块化电源,将故障保护时间压缩至 3 微秒以内,较国际同类产品快 30%。这一指标不仅筑牢了实验安全防线,还直接提升了装置有效运行效率。同时,其为 BEST 装置定制的电源系统将占地面积缩减 40%,精准契合聚变装置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看似抽象的指标,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量化表达。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的技术文件早已明确,电源输出的稳定性直接关联等离子体约束质量。纹波系数作为衡量电源输出平稳性的核心指标,其数值每降低一个量级,就能显著减少磁场扰动,为等离子体创造更稳定的约束环境。
这一关联在工程实践中已有实证。ITER 磁体电源通过多脉波整流技术将纹波降至极低水平后,等离子体的能量约束时间显著延长,而辅助加热电源的低纹波特性更直接提升加热效率与等离子体温度稳定性。

金屹能源将输出纹波系数控制在 0.1% 以下,这一指标不仅达到 ITER 对超导磁体电源的严苛要求,而且远超国际能源署设定的行业基准;同时其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 95%,大幅降低了装置运行中的能源损耗。
这种 " 低纹波 + 高效率 " 的双重优势,使其产品在俄罗斯 GYCOM、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国际机构的采购招标中形成显著差异化竞争力。毕竟,对于科研机构而言,电源稳定性直接决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而高效率则能长期降低运行成本。
关键窗口期构建 " 技术 - 数据 - 标准 " 闭环
全球聚变能源市场正处在爆发前夜的关键窗口期,产业格局的重塑速度远超预期。国际原子能机构 ( IAEA ) 发布的《聚变能源展望 2025》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 3511.1 亿美元,2029 年将突破 47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8.1%。
当前,各国政府对聚变能源的战略投入已呈几何级增长。全球可控核聚变赛道已形成 " 中美欧三足鼎立 " 的竞争格局,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实力正成为重塑全球能源版图的关键变量。谁能掌握诸如电源系统这类 " 卡脖子 " 部件的主导权,谁就能在未来能源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位置。
ITER 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聚变合作工程,其供应链准入已成为企业技术实力的 " 试金石 ",包括金屹能源在内的多国企业产品进入 ITER 项目测试系统供应链,标志着全球核心部件产业已形成激烈竞争的格局。
从产业生态视角看,核心部件的突破同样离不开全链条创新体系的支撑。以中国为例,已构建起从装置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聚变能源研发体系。
在国家核聚变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20% 以上的背景下,金屹能源连续三年将 15% 以上的营收投入研发,构建起聚变电源专用测试平台,累计获取超 10 万小时极端工况运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用于产品迭代,更反哺至 BEST 等新装置的设计环节,形成了 " 技术研发—数据积累—标准输出 " 的良性循环。这正是产业生态与企业创新良性互动的缩影。
从 EAST 到 BEST 装置,中国聚变能源的突破从来不只是单一装置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生态从科研到制造的协同进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前沿领域的实力彰显。
在其背后,正是大批硬科技实体作为新质生产力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具象载体,通过技术攻关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程化能力,成为串联科研端与产业端的关键纽带,为聚变技术从实验迈向商业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