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0分钟前

那片谁也画不出边界的灰色地带

经济学史上,有些问题不是解不开,而是连 " 能不能解 " 都成了问题。

卡莱斯基的商业循环模型,就是这样一个 " 元难题 "。

1930 年代,当大萧条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拖入泥潭时,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 · 卡莱斯基做了一件近乎 " 僭越 " 的事:他拒绝把危机归咎于 " 偶然 " 或 " 政策失误 ",而是把整个经济系统装进一个数学方程里,试图证明——繁荣与崩溃,都是资本主义自己 " 长 " 出来的。

他的模型像一条闭环的蛇:利润催生投资,投资创造就业和收入,收入支撑消费,消费又反过来影响利润……听起来很美。但卡莱斯基很快发现,这条蛇的尾巴咬得太紧——只要中间有一点延迟(比如今天决定建厂,半年后才投产),整个系统就可能从平稳振荡,突然滑向失控。

可他没能说清:到底延迟多长、利润多高、工资多低,经济才会从 " 跳舞 " 变成 " 发疯 "?

他只能模糊地说:" 大概……靠运气吧。"

这句 " 大概 ",成了悬在经济学头顶五十年的幽灵。

1963 年,英国经济学家 R.G.D. 艾伦试图用更严谨的数学语言重写卡莱斯基的模型。他成功地把它变成一个 " 混合差分 - 微分方程 " ——听起来很高深,但结果令人沮丧:他只能证明 " 系统可能有周期解 ",却画不出那条生死线。就像医生知道病人会发烧,却不知道体温升到多少会抽搐。

70 年代,希克斯、萨缪尔森这些诺奖级大腕也来了。他们把卡莱斯基的思想塞进 " 乘数 - 加速数 " 模型里,结果造出一堆线性玩具——在他们的世界里,经济永远温顺如猫。可现实呢?现实是狼,有獠牙,有突袭,有不可预测的狂怒。

80 年代,动态系统理论兴起。甘多尔福、加比施、洛伦茨等人搬来 " 分岔理论 "" 混沌理论 " 这些新武器,想用数学显微镜看清卡莱斯基模型的内部结构。但他们面对那个独特的 " 利润→投资→资本存量 " 闭环时,依然束手无策。工具太新,问题太老;结构太特殊,通法不管用。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图书馆里,默默合上了最后一本论文集。

他叫杨小凯。

杨小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少年时因一篇政论文章入狱十年,在牢房里自学高等数学和经济学;出狱后远赴澳洲,以惊人的速度成为超边际分析的奠基人。他看问题的方式,带着一种囚徒般的清醒——不迷信模型,不崇拜权威,只问:这世界,真的能被公式驯服吗?

当他审视卡莱斯基模型时,他没有像前人那样拼命 " 解方程 ",而是做了一件更危险的事:他质疑了 " 可解性 " 本身。

他和奥斯卡 · 兰格(尽管兰格已于 1965 年去世,但其关于经济系统复杂性的思想与杨小凯遥相呼应)共同指出:在卡莱斯基模型中,存在一大片参数不确定性区域(region of parametric uncertainty)。

这不是技术缺陷,而是本质困境。

想象你站在一座玻璃桥上。桥的一端写着 " 稳定 ",另一端写着 " 混沌 "。中间没有刻度,只有雾。你往前走一步,桥稳稳托住你;再走一步,它突然碎裂。但你无法提前知道哪一步是临界点——因为桥的强度、你的体重、风速、湿度……所有变量交织成一个非线性网络,任何微小扰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崩塌。

卡莱斯基模型里的 " 投资对利润的敏感度 "" 工资份额 "" 投资时滞 ",就是这些变量。当它们以某种方式组合时,经济可能平稳增长;换一种组合,就周期震荡;再换一种,系统直接滑入混沌——而现有的解析方法,根本无法判断具体状态。

杨小凯没有给出稳定性判据。

他甚至说:也许永远给不出。

这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诚实。

在那个年代,主流经济学正沉迷于 " 理性预期 "" 一般均衡 "" 最优控制 ",仿佛经济是一台可以编程的机器。但杨小凯却说:不,经济是一片雨林。你无法预测哪片叶子落下会引发山火,但你可以承认——有些不确定性,是内生的、不可消除的。

这个洞察,像一道冷光,刺破了经济学的幻觉。

它告诉我们:

政策制定者不该幻想 " 精准调控 ",而应追求 " 鲁棒性 "(robustness)——在各种可能状态下都能扛住冲击;

经济学家不该执着于 " 唯一解 ",而应接受 " 多重均衡 " 甚至 " 无解区域 " 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对复杂系统的敬畏,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杨小凯没有画出那片灰色地带的边界。

但他第一个举起了灯,照亮了它的存在。

而有时候,看清迷雾,比假装看见路,更接近真理。

下期预告:断崖之下,有人画出了边界

当杨小凯说 " 这片区域,我们无法判断 " 时,几乎所有人都默认:卡莱斯基的模型,注定困在混沌的迷雾里。

但 1988 年,北京中关村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一位中国学者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个乘积:投资敏感性 × 时滞。

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组合,竟划出了经济从 " 繁荣 " 滑向 " 崩溃 " 的临界线——

原来,断崖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早就在参数里埋好了伏笔。

他不仅首次解出了卡莱斯基模型的稳定性判据,还证明:工资份额一旦跌破某个阈值,消费萎缩将触发投资的非线性崩塌,而金融杠杆,会让整座大厦更易倾覆。

五十年悬案,一朝破解。(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济安研究院)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