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的 " 持股 " 动作是越来越大胆。
当我们把视角放到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单一险资账户的持股规模,已经足以对标一家中型公募机构了。
来自第三方对上市公司股东持股的统计显示,"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传统 - 普通保险产品 -005L-CT001 沪 " 正是这一趋势的 " 低调大户 " 代表。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这个由国寿资产管理的传统险资金账户,已现身 142 家 A 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其中超过 100 家公司单票持仓市值突破 1 亿元,总持仓规模跨过千亿元大关。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体量与广度,仅仅是国寿权益投资版图的一隅,远非全貌。若以之为样本窗口,或可映射出险资资金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资产配置思路与实践路径。
这是不容错过的一个趋势性变化。
600 亿持仓 " 底盘 "
如果把中国人寿传统险这个账户的前十大持仓摊开,会发现它像一张中国经济底层动脉分布图: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紫金矿业、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伊利股份、海康威视、大秦铁路、中国移动、南京银行。
通信、银行、消费、资源、铁路……每一个方向背后,指向的是高确定性的现金流与分红能力。
最抢眼的是运营商三巨头齐聚:上述产品对中国联通流通盘比例超过 10.37%,对应持仓市值 175.5 亿元;中国电信持仓 75.96 亿元;中国移动则为 28.5 亿元。
这种对 " 算力 + 基础设施 + 分红 " 的押注,使运营商几乎成为险资眼中接近 " 权益类债券 " 的存在。
金融股同样是核心底仓。
其对工商银行持仓 55.28 亿元,中信银行 51.5 亿元,南京银行 28.07 亿元。银行股在很多交易型资金眼中吸引力有限,但在长线险资眼中,它们是现金牛,是分红水库,是保险长期负债的天然匹配。低估值高股息稳收益,这套逻辑很保险。
最大的亮点则出现在紫金矿业。
这笔资金在三季度作为新进股东一亮相就持有 73.8 亿元市值,直接坐上前十大第三名。紫金过去几年持续兑现业绩,过去一年股价更接近翻倍,此时国寿突然 " 现身 ",值得玩味。
值得注意的是,国寿并没有把资源押注停留在矿产端。
大秦铁路的持仓 35.79 亿元虽然未变,但它的存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能源运输链条逻辑,即资源开采加运力保障。
除此之外,伊利股份以 50.19 亿元进入前十大,是名单中唯一的消费公司。与高波动的新消费股相比,这个选择更符合保险负债匹配逻辑。
从这些持仓中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份追热点的清单,而是一套 " 准公共资产底仓 "。
底盘之下的 " 脊梁层 "
如果说前十大持仓构成了国寿传统险权益组合的 " 地基 ",那么持仓市值在 10 亿元以上的下一批股票,就是它的 " 脊梁层 "。
这部分公司名单包括:中国神华、中国建筑、双汇发展、阳光电源、潍柴动力、中国石化、万达信息、宇通客车、招商公路、苏州银行、京能电力、中国银行、恺英网络、拓普集团、中航沈飞。
相比 " 底盘层 " 的通信、银行、资源、铁路,这一层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
上述公司遍布能源、建筑、消费品、重卡动力、客车制造、军工装备,这些并非同一个行业赛道,但都处于中国重大产业链条的功能环节上,属于 " 能赚钱、能产生现金流 " 的企业类型。
在这一组公司中,有持续持有的;有加仓的;也有减仓的。以食品和消费制造类公司为例:双汇被减持,但伊利仍在上层组合中扎根并得到加仓,说明国寿对消费股并非一刀切。
看完上述国寿组合单票持仓超 10 亿元的 25 只选股后,可以摸索出如下线索:
前十大持仓像这套险资组合的 " 国家底盘 ",掌握核心命脉;接下来的持仓就像把产业链条、技术环节、供给能力和现金流真正 " 接 " 起来。
" 毛细血管 " 的长线配置
再往下看这只国寿产品的重点持股——从第 26 名到第 100 名——这部分持仓的市值区间大致在 1 亿至 10 亿元之间 ( 间文末长图 ) 。
虽然这些不是组合的 " 主角 ",但组成了典型的 " 大资金毛细血管网络 ",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这个组合相当于 " 中国经济地图 "。
这层持仓覆盖电力、制造、化工、军工零部件、医药、消费品、建材、传媒、环保、港口物流、运输高速、公用事业……更细颗粒度的中国产业切片都能看到。
理论上,险资这种大体量的资金,不会依赖 " 赌哪一个风口 ",而是将核心产业链 " 踩点 "。
第二,加仓与新进公司集中如下产业,即电力与新能源链、装备与军工零部件、交通与物流枢纽、数字产业与工具型软件公司、食品、医药、消费等。
看到这里,这个险资组合的资金分布的全貌出来了:
第 1 到 10 名是 " 核心资产 "
第 11 到 25 名是 " 产业脊梁 "
第 26 到 100 名就是 " 毛细血管网络 "
形象一点来说:底盘稳得住,脊梁撑得起,毛细血管跑得通。这恰恰是大体量资金投资配置的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