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这几年,人工智能(AI)席卷了整个企业界和社会生活。无数公司急切地引入各种 AI 工具,从战略规划到日常运营,恨不得将每一个环节都贴上 " 智能 " 的标签。
然而,在最初的热情过后,很多管理者开始感受到一些困惑:AI 用得越多,流程似乎越快,但核心问题解决得越慢;数据报表堆积如山,高管层的决策反而更迷茫了;团队协同工具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隔阂却并没有消除。
这让一些企业得出一个沮丧的结论:AI 是不是被夸大了?
我的观察恰恰相反:AI 并没有被夸大,它只是被误读了。
AI 不是智能的替代者,也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 " 救命稻草 "。它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功率极大的放大器。它不创造清晰,只放大输入。
你输入清晰的信号,它输出放大的价值;你输入混乱的逻辑,它输出放大的混乱。当你把 AI 视为 " 万能解药 " 时,它最先暴露的,往往是企业自身早已存在的管理缺陷、战略模糊和组织缺陷。
AI 的价值,不取决于 AI 技术,而取决于使用者的清晰度。
一、放大器的本质——价值与混乱的同源性
一个物理世界的放大器,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它不会甄别信号的好坏,只会忠实地、等比例地提升输入信号的强度。如果你的录音底噪很大,放大器只会让底噪和音乐一样,变得更吵。
AI 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正是如此。它基于模式识别和概率计算,能以极高的效率执行明确的指令,但它无法替代人的战略判断、复杂取舍和最终意图。
它放大的是 " 执行力 ",而不是 " 智慧 "。
当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逻辑、业务流程都是清晰且严密时,AI 的介入能够带来效率的指数级提升——这就是 " 价值被放大 "。但如果企业的逻辑本身就是模糊、矛盾或不完善的,AI 则会高效地执行这种混乱,将原本可以被 " 人治 " 和低效掩盖的缺陷,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AI 最大的作用,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把企业隐藏的混乱,以更大的速度和规模,推到管理者的面前
二、三个典型场景:混乱是如何被放大的
企业在引入 AI 工具的三个核心场景中,最容易遭遇 " 混乱放大 " 的窘境。
很多企业高管希望让 AI 来分析行业趋势、竞争格局、预测市场机会,并希望 AI 能 " 给出 " 战略建议。
然而,当 AI 真的输出了 200 页囊括了所有市场趋势、数据图表和 " 新质生产力 " 关键词的报告时,高管们却发现自己更迷茫了。问题并不在于 AI 给出的信息不够多,而在于高管层对 " 要什么、不要什么 " 缺乏共识。
AI 能根据指令生成 10 个 " 正确的方向 ",但它无法告诉你,基于公司现有的资源、历史积累和组织能力,必须放弃哪 8 个方向,只留下核心的 2 个。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和聚焦。
如果战略意图本身就不清晰,AI 的输出只会是 " 正确的废话 " 的超级集合。它让战略报告从 20 页膨胀到 200 页,只是把模糊性用大量的数据和文字高效地包装起来,反而稀释了原来的战略焦点。
我们期待 AI 辅助管理决策,比如招聘、绩效或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和公平性。
一家公司引入了 AI 辅助招聘系统,希望基于历史成功案例建立模型,筛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但系统运行后发现,AI 推荐的候选人高度同质化,虽然 " 符合条件 ",但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问题在于,这家公司历史上的招聘标准本身就包含了隐性的、未经审视的逻辑混乱或偏见(比如,对特定学校的路径依赖、对某些软性特质的过度偏爱)。AI 只是完美地执行并固化了这套历史混乱。
混乱放大的表现是:决策数量增加了,但决策质量却下降了。
管理者甚至会把责任推给 " 客观 " 的 AI 模型,从而避免对模糊的管理逻辑进行痛苦的反思和修正。原本隐性的、可以通过人际权衡解决的矛盾,被 AI 的 " 客观公正 " 所掩盖。
许多企业引入 AI 工具,是为了自动化流程、提升协同效率,弥补组织能力的不足。
但如果一个公司的费用报销流程本来就需要 5 个冗余的审批环节,部门墙厚到谁也看不到对方在做什么,那么 AI 介入后,只是将这个混乱的流程自动化了。结果就是,错误的流程被高速执行,损失更大;系统协同工具成了新的信息孤岛,因为人们并没有改变低效沟通的习惯,只是多了一个 " 甩锅 " 的渠道。
AI 不能弥补组织能力的缺陷。它只是加速了现有流程的运行。如果你的组织协同不畅,流程一团糟,AI 只能让你的低效变得 " 高效率 ",从而让组织更快地走向低谷。
三、避免混乱放大:先解决三个清晰度
AI 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对自身的清晰度。在指望 AI 放大价值之前,管理者必须先用一套明确的思维框架来消除自身的混乱。
这要求企业在引入 AI 前,必须先回答并解决三个核心的 " 清晰度 " 问题:
必须在把问题交给 AI 之前,先确定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
战略的起点是人,是高管层基于对资源、风险和愿景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判断和取舍。这个过程不能由 AI 替代。
AI的正确使用:在战略意图高度清晰后(比如:" 未来五年,我们只聚焦在 A 领域的国产替代,不考虑 B、C 市场 "),AI 才能成为高效的分析工具,帮助你验证执行路径的可行性,而不是帮你选择方向。
管理系统必须是逻辑自洽的。这意味着要把隐性的管理规则显性化,把模糊的标准具体化。
例如,在引入 AI 招聘前,管理者必须先厘清:我们过往的成功经验中,哪些是真正的核心标准,哪些是可以被抛弃的历史偏见?只有将这套新的、清晰的逻辑规则输入,AI 才能带来公平和效率。
AI的正确使用:AI 可以高效处理标准化的决策和数据分析,但复杂情境下的权衡、人性化的调整和隐性规则的识别,仍需依赖管理者清晰的判断和经验。
在自动化流程之前,必须先对组织的流程、协同和执行力进行一次彻底的 " 排毒 "。
要先诊断组织的真实状态:哪些流程是冗余的?部门墙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执行力弱是能力问题还是激励问题?
AI的正确使用:组织能力健全后,AI 才能成为流程优化的加速器。它能将优化后的流程高效执行,从而真正放大组织的效率,而不是将一堆烂摊子自动化。
四、清晰度是 AI 时代唯一的护城河
纵观历史,任何强大的工具——无论是印刷术、蒸汽机还是互联网——从不中性,它都放大了使用者的本质。AI 不过是延续了这一规律。它放大了人类的智慧,也放大了人类的缺陷。
在传统时代,企业可以靠 " 试错 "、" 摸索 " 和流程的低效,来缓慢消化和掩盖自身的混乱。混乱的代价相对可控。
但在 AI 时代,这种混乱会被高效执行,代价成倍增加,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AI 的价值革命,最终指向的是人的思维方式革命。AI 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拥有多少 AI 技术,而是拥有战略意图的清晰度、管理逻辑的清晰度和组织能力的清晰度。AI不是终点,清晰的思考才是。
AI 它能放大价值,前提是首先得有清晰的价值可供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