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美利信(301307.SZ)披露的三季报再次拉响警报: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 2.15 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 2.29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骤降 76%。
这家主营铝合金精密压铸结构件的企业,在主营业务下滑、毛利率承压的背景下,叠加资产减值、财务费用激增的冲击,盈利与现金流双双陷入困境。而其激进扩张带来的债务高企,更让这场 " 亏损魔咒 " 的破解之路充满挑战。
营收微增难掩盈利窟窿
前三季度,美利信实现营业收入 28.2 亿元,同比增长 8.9%,但营收增长的 " 面子 " 难掩盈利的 " 里子 " 破败:报告期公司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亏损 4793 万元扩大至 2.15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由亏损 5626 万元扩大至 2.29 亿元。
单看第三季度,其营业收入 9.61 亿元同比仅增 2.8%,但归母净利润亏损 1.1 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 1.12 亿元。
从业务端看,美利信主要从事通信领域和汽车领域铝合金精密压铸结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箱体类、横梁类、控制器散热片类和电驱壳体类等零部件。
目前美利信通信领域收入连续下滑,2024 年降近 20%、2025 年上半年再降 0.06%,直接拖累整体利润。汽车类零部件与通信类结构件两大主营业务毛利率本就不高,2025 年上半年还分别下降 5.93%、3.24%," 以价换量 " 的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另一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费用增加显著影响利润表现。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因利息支出增加致使财务费用同比大增 62.7%,叠加资产减值损失激增 74%(-6393 万元),显著侵蚀利润。虽靠政府补助翻倍带动其他收益增长 100%,仍难抵投资收益由正转负及减值拖累。
最为严峻的指标是现金流。前三季度,美利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 7226 万元,同比大幅下降 76.0%。这表明公司在主营业务中实际收到的现金远少于支出的现金,财报解释称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反映了公司在供应链和备货上占用了大量资金,现金流安全垫变得异常薄弱。另外,公司筹资净额同比减少 42%,主因偿还债务规模加大。
激进扩张致债务高悬
近年来,美利信为寻求增长,接连实施海外并购、自建海外工厂,业务布局从传统压铸件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半导体四大领域。这种激进的扩张战略使其资金需求极度膨胀,负债高企。
负债方面,截至 2025 年 9 月末,美利信负债结构呈 " 短债升、长债增、税债双高 " 特征: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同比大增 55.5% 至 5.27 亿元,短期偿债压力骤升;长期借款再增 34.4% 至 11.09 亿元,带动有息负债总额显著扩张,资产负债率继续抬升。
同时,应交税费增长 77.4%,其他流动负债暴增 843%,反映待转销项税额及增值税负担同步加重。
由于公司处于产能扩张期,在建工程同比增长 260%,但项目尚未转固,现金流与折旧回报尚未兑现,短债集中到期与利息支出攀升的叠加效应,让债务滚动和再融资的需求愈发迫切。
为缓解资金压力,美利信继续融资。今年 6 月,美利信公告,拟发行余额不超过等值人民币 8 亿元的各类债务融资产品,用于公司调整债务结构等,8 月 19 日宣布拟发行 5 亿元中期票据科技创新债券获准注册,有效期 2 年,由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承销。2025 年美利信及旗下多家全资子公司还计划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 41.9 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以用于公司日常生产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新业务拓展仍在持续:据美利信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在通信领域进入了诺基亚等通信客户的供应体系;北美生产基地获新一代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客户产品及储能客户产品定点;在储能领域,公司进入正浩等储能客户的供应体系;在半导体领域,已配套上海、深圳等国内行业头部客户。
同时,公司密切关注机器人领域行业的需求与变化,并根据客户的产品变化和产业发展做好自身的技术储备。业务版图的扩张意味着未来资金需求将进一步膨胀,盈利与债务的天平或进一步倾斜。
(文|公司观察,作者|杨欢,编辑|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