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市场正在为 AI 与现实世界交互的 " 具身智能 " 热潮而沸腾。
双节前夕,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优艾智合 ")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 " 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悉,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 2024 年收入计,优艾智合在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第一显行业领导地位。
作为全球最早一批实现具身智能技术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企业之一,优艾智合既站在 AI 技术前沿,又已经跑通工业场景落地的商业模式。
一、以 " 一脑多态 " 为核心,撬动成长飞轮
优艾智合的领先并非偶然,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底座和独特商业模式之上——公司以 " 一脑多态 " 具身智能架构为核心,将技术研发、场景深耕和产品迭代紧密结合,形成自我强化的成长飞轮。
所谓 " 一脑 ",指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 "MAIC"。依托着 MAIC 模型,公司通过 " 灵犀—机悟—天择—脉理 " 四大模块,实现感知融合、任务决策、物理交互和集群协同等功能。这如同 AI 大脑的系统,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动态的工业环境中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任务执行。
这样的商业模式设计,解决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 " 非标定制 " 与 " 规模盈利 " 的矛盾——统一的 " 脑 " 驱动多样化的 " 态 ",既能满足客户特定需求,又能降低重复开发成本,让智能化改造具备商业可持续性。
在 " 一脑多态 " 架构的基础上,公司形成了以 " 技术—场景—产品 " 为核心的成长飞轮,构建出自我强化的增长引擎,驱动企业持续进化。
伴随解决方案成熟,公司将其沉淀为标准化产品,并复制到锂电、3C 制造等更多行业,实现了能力外溢与商业版图扩展。根据招股书,公司已形成了覆盖工业物流、巡检运维和人形机器人等产品体系,技术的纵深与应用的广度不断拓展。
AGV/AMR 厂商卖的是 " 搬运设备 ",按台计价,项目制为主,功能单一、可替代性高;优艾智合卖的是 " 感知 + 决策 + 操作 " 完整闭环,机器人只是载体,核心是可复用、可进化的 AI 模型与行业 Know-How,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成长飞轮。此外,公司按 " 解决方案 + 软件订阅 + 运维服务 " 收费,具备 SaaS 属性。
二、2024 年同比增幅超 130%,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当飞轮被启动,增长路径便逐渐清晰:纵向深耕核心行业,横向拓展新应用场景,最终形成规模效应与盈利改善的良性循环。
公司在半导体制造这一高壁垒行业深度布局后,已逐步横向拓展至能源化工、锂电、3C 制造及公用事业领域。目前,公司已积累超过 600 个工业具身智能落地案例,展现出行业领先的项目交付能力。
与此同时,优艾智合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在日本设立子公司,业务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及中东等多个市场,产品批量销往超过 30 个国家和地区。
财务数据亦可以证明成长性。
根据招股书,优艾智合的业绩在近三年实现快速增长。公司的收入从 2022 年的 0.78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2.55 亿元,2024 年同比增幅达到 136.7%,呈现加速成长态势。伴随收入增长,公司盈利能力正在持续改善,其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11.2% 大幅攀升至 2024 年的 35.2%,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38.1%,展现出技术溢价和规模效应的释放。
过去的增速只是序章,真正的辽阔在未来。
当前正是具身智能商业化的拐点。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 820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将增长至 3,67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28.4%;其中中国市场预计将以 30.6% 的年增速增长至 1,426 亿元。
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的增速更为迅猛,全球市场从 2024 年的 92 亿元预计增长至 2030 年的 1,56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 60.4%;中国市场增速更胜一筹,复合增速达 62.3%。作为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中国市场份额仅为 7.1%,未来的提升空间与成长潜力值得期待。
结语
优艾智合的上市申请,使得移动操作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进入资本市场视野。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进程仍在加速,而这场由 AI 驱动的工业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