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摘商业评论
威马、高合、极越 7 月重启产能,但技术断层与消费者信任赤字成复活最大拦路虎。
" 复活赛 " 打响,新势力车企逆袭还是绝唱?
当行业普遍认为 " 淘汰即终局 ",一批 " 消失 " 的新势力车企却在 2025 年集体按下重启键。威马宣布 9 月复产 EX5/E5,高合因中东资本跳票深陷重组僵局,极越加速推进重组谈判……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 " 复活潮 ",实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 " 红海绞杀阶段 " 后,多方资本与车企在生死线上的最后一搏。
然而,市场格局已呈 "6+3+1" 断层分化(头部拿走 60% 份额,二线争夺 30%,尾部仅剩 10%),消费者信任裂痕难修复,技术代差与资金链隐忧交织。
这场 " 复活赛 " 的终局,或许比首次淘汰更惨烈。
一、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新势力的 " 复活逻辑 " 与底层博弈
用 " 资源依赖理论 " 分析,即车企复活本质是资本与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 复活潮 " 并非偶然,而是资本、政策与市场三方博弈的结果。
从资本端看,宝能系、EV Electra 等跨界资本的入局,本质是寻找 " 困境资产 " 的抄底机会。
以威马为例,其新投资人深圳翔飞与宝能系关联密切,法定代表人黄晶同时控制昆山宝能汽车等核心企业,而宝能自身深陷 500 亿元债务危机,却仍试图通过威马重整盘活资产。
这种 " 以债养车 " 的模式,暴露了资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 " 高估值、低风险 " 的误判—宝能或许将威马视为向金融市场讲述 " 重生故事 " 的载体,而非真正看好其技术或市场潜力。
政策端则为复活提供了缓冲空间。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 1650 万辆(含出口),渗透率突破 50%,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兆瓦级快充)催生细分市场机遇。地方政府为保就业、稳产业链,对威马等企业提供复工补贴、技术改造支持,甚至将其纳入公共采购体系。
例如,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本地供应链合作,试图通过政策兜底降低复产风险。但政策红利本质是 " 输血 " 而非 " 造血 ",威马 200 亿元负债、高合 157 亿元账面负债,仅靠政府补贴难以填补资金黑洞。
市场端则呈现 " 冰火两重天 "。头部车企(比亚迪、特斯拉)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尾部车企则陷入 " 低价内卷 "。
威马计划复产的 EX5/E5 平台技术落后主流五年,800V 平台缺失、智驾系统停留在 L2 级别,产品力短板明显。
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推动,本质是为车企争取 "3-6 个月关键窗口期 "。若威马无法在年底前证明 EX5 万辆目标可行性,或高合无法解决注资违约危机,复活计划将迅速崩塌。
二、信任裂痕与技术断层:复活车企的 " 双重死亡陷阱 "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从 " 产品竞争 " 升级为 " 信任竞争 ",用 " 信任经济理论 " 分析,消费者信任是车企存活的 " 隐性资产 "。
威马、高合等车企的破产史,本质是信任资产的 " 系统性崩塌 "。
威马曾因自燃事故、锁电纠纷、315 晚会黑名单等问题严重损害信誉,破产期间车主面临车机停更、售后缺失、配件难寻等困境。
例如,有车主因门把手损坏无法找到原厂配件,最终只能拆车修复。这种 " 智能化弃子 " 的体验,彻底摧毁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信任崩塌的后果是 " 销量转化障碍 "。
平安证券调查显示,超 60% 消费者对 " 复活品牌 " 的长期服务能力存疑,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更直言:" 中国汽车市场不存在‘小而美’,车企规模效应已显现,品牌心智成熟,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重建的。"
即便威马通过老客户置换补贴、网约车集采等策略降低 C 端销售阻力,但消费者仍会担忧 " 购买后是否会再次成为弃子 "。
例如,哪吒汽车在泰国因无法本土化生产约定数量汽车,被政府扣留补贴并被经销商追讨债务,这种 " 二次失信 " 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复活品牌的警惕。
技术断层则是另一致命伤。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汽车,L2+ 智驾渗透率已从 39% 飙升至 53%,800V 平台逐渐成为主流。威马停摆期间错过了智驾辅助系统、800V 平台的发展期,产品力与头部车企差距持续拉大。
例如,小米 SU7 凭借高阶智驾系统单月登顶销量榜,而威马仍未公布相关规划;比亚迪 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的技术,更让威马的 400V 平台显得落后。
供应链层面,威马需重建因停产断裂的供应商关系,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企业已转向与小米、华为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其技术追赶能力。
三、破局之道:从 " 资本游戏 " 到 " 价值重构 "
用 " 精益创业理论 " 方法论得:复活车企需以 " 最小可行性产品 " 验证市场,而非盲目扩张。
面对信任裂痕与技术断层的双重挑战,复活车企的破局关键在于 " 精准定位 + 信任重建 + 技术追赶 " 的三维策略。
第一步精准定位,避开头部锋芒,聚焦细分市场。
威马计划复产成熟车型 EX5/E5,利用存量供应链快速回血;高合继续聚焦高端电动车,避开与比亚迪、小米的正面竞争。
这种 " 保守战略 " 本质是 " 用时间换空间 " —通过轻资产运作降低资金压力,同时为技术升级争取时间。
例如,极越汽车通过 "Store+Station+Spot" 三级渠道体系(直营店、合作网点、社区服务点)降低成本,并将重组方谈判重点放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性审查上,确保技术底线。
第二步信任重建,从 " 售后兜底 " 到 " 生态绑定 "。
专家建议推行 " 车企破产保险 ",按销量征收保费,为倒闭品牌提供售后兜底;威马则计划以老客户置换补贴、网约车集采绑定 B 端市场,降低 C 端销售阻力。
更深层的信任重建需通过 " 生态绑定 " 实现。例如,蔚来通过换电体系构建用户粘性,小鹏通过城市 NOA 智驾系统重塑技术形象。
复活车企可借鉴这一逻辑,通过 " 充电网络共享 "" 智驾系统订阅 " 等模式,将用户从 " 一次性购买者 " 转化为 " 长期服务使用者 "。
第三步技术追赶,从 " 跟随策略 " 到 " 差异化创新 "。
尾部车企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头部企业的 1/5,人才流失进一步拖慢技术追赶速度。
破局关键在于 " 差异化创新 "。
例如,哪吒汽车在泰国布局散件组装工厂,虽被视为低价值模式,但可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快速占领东南亚市场。
威马则可聚焦 " 增程式电动车 " 细分领域,避开纯电市场的激烈竞争。技术追赶需避免 " 大而全 ",而是聚焦 " 单点突破 "。例如,零跑汽车通过自研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降低成本,实现 " 高性价比 " 突围。
复活赛的本质是 " 价值重构赛 "。
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 复活潮 ",本质是资本、政策与市场在红海阶段的最后一搏。威马、高合、极越们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在 3-6 个月窗口期内完成 " 价值重构 ",从依赖资本输血转向自我造血,从修复信任裂痕转向构建生态壁垒,从技术跟随转向差异化创新。
当市场终局如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所言 " 未来存活车企不超过 10 家 ",复活车企的每一步选择,都将是生死线上的 " 终极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