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小马智行交出了 2025 年二季度成绩单:总营收 1.5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5.9%;Robotaxi 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暴涨超过 300%;Robotaxi 车辆总数突破 500 台,第七代车型在北上广深已累计完成超 200 万公里路测。看起来,这是小马智行距离 " 规模化商业化 " 最近的一次。
这一季度,小马智行在产线上的动作尤其激进。与北汽、广汽合作的第七代 Robotaxi 两个月内下线超 200 台,量产节奏从爬坡到稳态生产几乎没有拖延。这批车采用 100% 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前代下降 70%,设计寿命达 10 年 /60 万公里——这意味着,Robotaxi 不再只是 " 技术验证机 ",而开始具备 " 跑出经济账 " 的硬件条件。
财报中的车费收入暴涨 3 倍,显然不是单靠用户好奇心带动的打卡效应。背后有三大推力:一是北上广深全面开启全无人收费运营,且覆盖面积超过 2000 平方公里;二是车辆数和可运营时段的双重扩容,广州、深圳率先上线 24 小时 Robotaxi,切入深夜出行的空白市场;三是更精细化的定价与用户运营,让注册用户同比增长 136%。
自动驾驶公司最怕被问的一个问题是:" 你们什么时候赚钱?" 小马智行的 CFO 王皓俊在财报中暗示了答案:优化 " 人员 - 车辆 " 远程运营比例、降低保险成本,让 Robotaxi 的单位经济模型(UE)改善显著。换句话说,这家公司不仅在努力 " 多拉活 ",也在降低 " 每拉一次活 " 的成本。
不过,这种改善目前更多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保险费率下降、远程运维效率提升,固然能为财务模型加分,但能否长期维持,还得看政策、路况和事故率是否真的稳定可控。对于自动驾驶而言," 规模化 " 不仅是车队数量的线性增长,还要确保运营成本曲线不在未来某个时间反弹。
如果说财务数字让投资人兴奋,那么技术细节才是撑起这个故事的骨架。小马智行的第七代车型不仅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拿到 L4 级许可,还在极端天气下完成了公开运营——比如台风 " 竹节草 " 带来的暴雨中,成为浦东唯一保持全无人运营的 Robotaxi 服务商。
技术团队的目标也不只是年底的 " 千台车 " 数字,更是在 PonyWorld 世界模型等技术架构上实现泛化能力,确保不同城市、不同工况都能快速适配。这一点,也是其他 Robotaxi 玩家最难在短期内复制的壁垒。
从资本的角度看,小马智行正在赢得更多 " 长钱 " 的青睐。Q2 期间,至少 14 家国际资金大幅增持,包括曾押中特斯拉和腾讯的柏基投资(Baillie Gifford)。分析师给出了 8 个 " 买入 " 评级,没有出现 " 卖出 " 或 " 中性 ",说明市场普遍认可小马智行的商业化进展。
但必须指出,整个 Robotaxi 行业还处于前商业化阶段,绝大部分收入依旧依赖资本输血。300% 的车费收入增速固然亮眼,但 1090 万元的季度收入规模,对比 1.54 亿元的总营收和 3.16 亿元的研发投入,仍然像是一道比例失衡的方程。
小马智行的二季度表现,可以看作是国内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的缩影:量产速度在加快,技术成熟度在提升,用户认知也在改善。如果说上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 让车能跑 ",那么接下来的挑战是 " 让车跑得值 ",让每一台车的运营价值最大化。
对小马智行而言,年底千台 Robotaxi 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眼下的增长曲线,需要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里被反复验证,才能真正转化为资本和市场的长期信心。(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编辑|李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