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3分钟前

光伏系储能崛起路线图:收购闪电战、自建持久战、合资合纵战

文 | 新能源产业家,作者 | 刘然,编辑 | 陈帅

各显神通

光伏行业高速发展多年后,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储能几乎成了必选项。

如今,这股力量已不容忽视——在伍德麦肯兹公布的 2025 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中,天合储能、东方日升、阿特斯等光伏系企业已经崭露头角。

毕竟随着光伏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单靠卖光伏组件的利润和增长空间已显疲态。储能不仅能显著提升光伏电站的价值,更打开了更多应用场景,让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和稳健。

但光伏商进入储能的路线,却并不统一。

虽然许多企业如今已是几种路线融合发展,但从初入储能时,三种打法各有千秋,也映射出光伏企业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战略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从收购、自建、合资三大派系切入,细看光伏系企业如何在储能这场重磅战役中各显神通。

01 收购派:闪电登场,借力成势

在储能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买下成熟的储能企业成为光伏厂商实现快速切入的入场券。

收购不只是拿到一套技术或产品,更重要的是直接拿下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现成的客户资源和关键资质,免去了从零起步的漫长阵痛。

加上光伏企业本身已经建好的销售和海外渠道,储能业务几乎可以在收购完成后立刻插入,像换挡加速一样迅速启动。

东方日升在光伏企业中进入储能领域的时间并不晚。2018 年,公司收购了中日合资的天津双一力,这是一家专注三元电池研发的企业。

彼时,海外储能市场对三元锂电的需求尚未普及,这笔收购为东方日升带来了从电芯封装、BMS 控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链,以及一支经验丰富的海外销售团队。

收购完成后,东方日升并未急于推出新产品,而是将双一力的储能产品直接融入既有光伏解决方案,尤其在海外大型地面电站和工商业项目中,推出光储一体化方案,快速转化为市场订单。

凭借双一力品牌,公司在北美多次中标,美国市场一度贡献了其储能总出货量的半壁江山。

直至 2024 年,双一力储能正式更名为东方日升储能。今年上半年,公司储能产能突破 25GWh,并签下多笔海外订单,包括与巴西 MRT Solar 的 1GWh 供货合同,以及与日本企业的合作项目。

不仅如此,能建系企业也大量通过并购强化储能实力。中国能建通过买断部分储能系统集成商,有效弥补技术短板,2024 年其储能项目累计交付规模突破 500MW,贡献显著。

收购让光伏企业迅速拿到成熟产品和团队,依托既有渠道优势,实现快速市场布局。当下全球储能需求猛增,谁能快速出货,谁就能抢占先机。

尤其是光伏 + 储能一体化渐成标配,收购派能最快实现一站式解决方案,赢得大客户青睐。

不过,收购派也并非没有挑战。储能业务与光伏组件业务差异大,产品定制化程度高,项目交付复杂,收购后如何整合团队和流程,成为必须跨越的门槛。

此外,储能业务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收购价格高企时若销售不及预期,会对企业财报产生压力。

总的来说,收购派用最快速度让光伏商搭上储能快车。若能驾驭好整合难题,这条路能带来明显先发优势;若掌控不力,则要面临一系列始料未及的挑战。

02 自建派:打磨内功,谋定长远

与买现成的收购派不同,自建派光伏企业选择了更艰难但更具掌控力的道路。从电芯研发、PACK 封装、BMS 控制,到储能系统集成,全链条自主打造。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储能和光伏一样,是制造业,技术和供应链壁垒决定长期竞争力。

光伏企业已有丰富制造经验和渠道基础,若能把储能也自己做成核心业务,既能实现技术深度掌控,又能更好实现成本和产品差异化。

天合光能是典型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坚持全链条自研战略,在国内建起储能生产基地,同时布局海外本地化团队。截至 2024 年,天合光能储能累计出货 10Gwh。

晶科能源在储能领域的起步同样较晚,路径是先外部合作、再转向自研。

2021 年,公司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赣锋锂业等签署战略协议,以系统集成商的身份推出户用、工商业及电站储能解决方案。

2022 年开始成立多家子公司,将储能业务独立成板块。

直至 2023 年,公司着手自建产能,切入电芯环节,掌握核心制造能力。

设立浙江晶科储能,作为储能业务核心平台,覆盖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全链路。并且投资84.3亿元在浙江海宁建设年产 12GWh储能电池及 12GWh系统产能,涵盖电芯、模组、系统组装全流程。

而作为全球光伏逆变器的领军企业,华为很早就把储能视为光伏的自然延伸。其储能路线走的是典型的自研模式。

自建派的最大价值在于高度可控。企业能自主把握研发节奏、产能扩张及品牌建设,尤其是当技术更新频繁,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保障产品竞争力和稳定供货。

但这条路也需要雄厚资金和耐心。储能技术迭代快,产品打磨周期长;

且储能项目交付复杂,需要销售、技术和供应链密切协同。对光伏企业而言,转型自建储能不仅是一场资本战,也是一场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考验。

可以说自建派押的是对自己精益制造的决心,自己下场。未来能不能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脱颖而出。

03 合资派:抱团合作,优势互补

对不少光伏企业而言,储能虽诱人,但不想背负重资产或耗费过多资源,所以合资成了务实之选。

合资模式通常是光伏企业提供渠道、品牌和客户资源,储能厂商贡献技术、产线和经验,双方共建合资公司,快速推出市场产品。

比如光伏逆变器起家的固德威,面对 2020 年后储能市场爆发,选择就合资而非重资产投入。

依靠着合资建厂,固威德迅速补齐短板。

在 2020 年与沃太能源共建 PACK 厂,年产 1.14GWh,并由固德威提供渠道与资金;2022 年则绑定电芯龙头亿纬动力,锁定电芯供应,补齐产业链最核心短板。

类似的合作在晶科储能身上也有体现。就在前不久,其与亿纬锂能联合建设的储能电芯工厂投产,每年可供应 5GWh 314Ah 电芯,专为工商业及大型储能系统设计。

这不仅让晶科储能在合资模式下获得稳定的核心部件来源,也为其后续向全链条自建过渡打下基础。

阿特斯是合资与多元合作路线的代表之一。早在 2013 年就切入储能,并在加拿大中标首个项目,虽盈利有限,但积累了实战经验。

2015 年收购美国 Recurrent Energy,打开北美市场并掌握大型储能项目开发流程。2019 年起全面发力,组建本土化团队、成立储能事业部,并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

此后通过与宁德时代等战略合作,推出 SolBank、EPCube 等产品,储能出货量在 2024 年已达 6.5GWh,同比激增逾 5 倍。

合资派的魅力在于能够平衡速度与风险,避免自建的资金压力和收购的整合难题,特别适合希望快速切入但不想承担过重负担的企业。

但合资关系的稳定性和合作深度也制约着长期竞争力。双方若无法达成持续共识,或产品迭代不够快,将影响市场表现。固德威与沃太能源的合作被阳光电源收购后,技术依赖关系发生变化便是一个警示。

总的来看,合资派更像是一种加速器,帮助光伏企业短时间内进入储能战场,灵活又务实,但未来是否能长期占据优势,还需看合作双方的协同与进化。

04 结语

光伏系进军储能,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回头看,这条路上,收购、自建、合资三条线各有起伏,各自发力。

但现实远比单一路径复杂得多。

时间一长,很多企业开始打破非此即彼的界限,逐步走向多种打法的融合。买的要自己造,合资的也开始布局自有产线,甚至自建的也会通过合作补齐短板。

这不是简单的跑步竞赛,而是赛道上不断调整节奏和战术的持久战。光伏企业作为储能的一股新兴势力,正在逐渐靠近舞台中央。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