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0小时前

索赔近 43 亿,前 CTO 把寒武纪告了

文 | 智百道,作者 | 道哥

2025 年 10 月 31 日晚间,国产算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寒武纪突然发布一则重磅公告,瞬间引发资本市场与科技行业的高度关注。

公告显示,公司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梁军,以股权激励相关权益受损为由,向寒武纪提起诉讼,索赔金额高达 42.87 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时,该案件已获得法院立案受理,寒武纪也已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副本,但尚未进入开庭审理阶段。

这一 42.87 亿元的索赔金额,不仅刷新了国内 AI 行业股权激励纠纷的赔偿纪录,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前算力行业在快速崛起过程中,企业与核心员工之间围绕股权激励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在 AI 技术飞速迭代、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当下,核心技术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而股权激励作为绑定人才与企业长期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往往会引发激烈的利益博弈。

《智百道》看来,要理解这场纠纷的核心矛盾,首先需要回顾寒武纪近年来亮眼的业绩表现,这也是此次股权纠纷背后最关键的 " 利益基石 "。

公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同比增长 43 倍,净利润超 10 亿元。

与业绩同步飙升的,还有寒武纪备受关注的股价。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寒武纪的股价从低谷一路攀升,累计涨幅超过百倍。2025 年 8 月 28 日,公司股价收盘价一度达到 1587.91 元,凭借这一价格,寒武纪成功超越长期占据 A 股股价榜首的贵州茅台,成为当时 A 股市场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

股价的暴涨让公司早期股权激励的价值水涨船高,也为此次梁军与寒武纪的股权纠纷埋下了伏笔——巨大的利益蛋糕面前,双方对股权权益的界定产生了根本性分歧。

01 梁军立场:从核心技术官到原告,42.87 亿索赔的背后逻辑

根据寒武纪公告披露的信息,梁军的诉讼请求包含三项核心内容,每一项都直指双方争议的焦点。其一,梁军要求法院确认其在 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2022 年 2 月 10 日期间与寒武纪存在合法劳动关系;其二,也是最受关注的一项,要求寒武纪赔偿其股权激励损失 42.87 亿元,这一金额的计算依据是梁军间接持有的 1152.32 万股寒武纪股票,按照 2024 年 1 月 2 日(其持股解禁日)至起诉时公司股票的最高价 372 元 / 股测算得出;其三,要求寒武纪承担本次案件的全部诉讼费用。

要厘清梁军索赔的合理性,需要回溯他与寒武纪的合作渊源。

时间回到 2017 年 7 月 31 日,彼时的寒武纪正处于发展初期,急需核心技术人才支撑研发。公司向梁军发出《入职意向书》,双方经过协商约定,梁军将在 2017 年 11 月 30 日之前正式入职,并明确了梁军的年薪标准以及股权授予等关键权益。从后续履行情况来看,梁军按约定加入寒武纪,担任首席技术官这一核心岗位,深度参与公司技术研发,并如期获得了公司承诺的股权激励。

2020 年 7 月 20 日,寒武纪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 "AI 芯片第一股 "。上市后,根据公司披露的股权结构,梁军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上市公司 1152.32 万股股份,这部分股权也成为他日后主张权益的核心依据。

然而,双方的合作关系在 2022 年 2 月出现裂痕。梁军在诉讼中称,2022 年 2 月 10 日,寒武纪未履行《入职意向书》中约定的相关权益,且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为其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迫解除劳动合同。

更关键的时间节点出现在 2024 年 1 月 2 日,按照此前股权激励计划的约定,梁军间接持有的寒武纪股票正式解禁,具备了减持变现的条件。梁军表示,他在解禁后曾向寒武纪提出减持申请,但公司却以各种理由不配合办理减持手续。

从梁军的个人履历来看,他无疑是寒武纪早期发展的核心功臣之一。寒武纪招股书显示,梁军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自 2000 年起便入职华为及海思半导体,在芯片领域深耕 17 年,期间历任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等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芯片研发与管理经验。

加入寒武纪后,他以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的身份,深度参与了公司早期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路线的规划以及整体发展战略的布局,为寒武纪在 AI 芯片领域的早期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成为梁军主张自己应享有足额股权激励权益的重要支撑。

02 寒武纪立场:离职触发回购条款,多起诉讼已有败诉先例

面对梁军的高额索赔,寒武纪迅速在公告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核心观点集中在" 梁军离职前未直接持股 " 以及 " 其持股权益已触发回购条款 " 两点上。

寒武纪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在梁军 2022 年 2 月离职前,其并未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而是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相关权益。

具体来看,2019 年,梁军与其他参与公司持股计划的主体共同签署了《持股计划》,根据该计划,梁军所主张的 " 股权激励 ",对应的是公司股东暨员工持股平台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的出资额 25067.4 元,以及另一员工持股平台天津玄算九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出资额 27574.1 元,两项出资额合计仅 5 万余元。

寒武纪强调,《持股计划》中明确约定了股权回购的触发条件:持股主体在持股权益不得被处分的期间内离职的,将触发回购条件,其持有的持股权益应按照计划约定被回购。而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于 2022 年 2 月 10 日主动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其离职时间正处于《持股计划》约定的 " 持股权益不得被处分的期间 " 内,因此完全符合回购条件。但在离职后,梁军却拒绝配合公司办理相关的回购手续,导致双方的股权争议迟迟无法解决。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诉讼并非双方首次就股权问题对簿公堂。

寒武纪在公告中披露,早在 2023 年,公司相关主体就已就持股权益回购事宜向法院起诉梁军,要求其配合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目前该回购案件已完成开庭审理,但尚未收到法院的判决结果。此外,梁军此前曾就持股权益相关事项先后提起过两起案件,最终均以败诉告终。

相关仲裁机构在裁决中明确认定,梁军在签署《持股计划》时已充分了解计划内容,并同意其中的所有条款,因此应当受《持股计划》相关约定的约束,其主张的权益缺乏法律依据。

对于此次 42.87 亿元诉讼对公司的影响,寒武纪在公告中进行了风险提示:由于此前的回购案件尚未判决,且本次诉讼尚未开庭审理,因此预计对公司本期利润不会产生影响,而对期后利润的潜在影响,需待相关案件的生效裁判结果出具后进一步评估。同时,寒武纪强调,公司已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积极应诉,目前案件不会对公司的日常研发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

为了稳定市场信心,寒武纪还透露了当前的业务进展。

2025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4.56 亿元,持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投入;新一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及指令集的迭代工作有序推进,在大模型训练推理场景的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相关产品已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完成规模化部署,核心业务推进顺利。

03 纠纷背后:业绩暴涨、股价飙升与行业人才流动的三重交织

要真正理解这场 42.87 亿元的股权纠纷,不能仅仅局限于双方的法律争议,更需要放在寒武纪业绩爆发、股价飙升以及 AI 行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审视。

从寒武纪的业绩表现来看,2025 年无疑是公司的 " 爆发之年 "。

2025 年前三季度,中科寒武纪营业收入达到 46.07 亿元,上年同期为 1.85 亿元,同比增长 2386.38%。

业绩的持续高增长,背后是全球 AI 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而寒武纪作为国内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增长的直接受益者。

业绩的爆发直接推动了公司股价的飙升。

值得注意的是,自梁军 2022 年 2 月离职以来,寒武纪的股价累计上涨已超过 7 倍。如果从梁军持股对应的早期出资额来看,其股权的账面价值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暴涨。

《智百道》认为,正是这种 " 造富效应 " 使得原本看似普通的股权激励条款,在股价暴涨后成为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梁军认为自己作为早期核心技术人员,理应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而寒武纪则坚持认为,梁军在禁售期内离职,已触发回购条款,无权享有后续的股权增值收益。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 AI 行业的人才流动与竞争。

在梁军 2022 年从寒武纪离职后,并未离开 AI 芯片领域。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 8 月,梁军正式出任上海昉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昉擎科技 ")的 CEO,一个月后,他进一步成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而昉擎科技的成立时间恰好是 2022 年 9 月,也就是梁军从寒武纪离职后不久,其业务方向明确指向 " 上下文相关 " 与 " 上下文无关 " 解耦的分布式计算架构研发,核心目标是为客户提供 AI 计算产品与服务,与寒武纪的业务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更具行业信号意义的是,2025 年 7 月 30 日,昉擎科技宣布完成了总计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领投方包括小米战略投资部、蔚来资本和上海临港科创投等知名机构。

这一融资进展表明,梁军及其创立的昉擎科技已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也意味着寒武纪在 AI 芯片领域又多了一个由前核心技术官领衔的竞争对手。在这种竞争背景下,双方的股权纠纷不仅关乎历史权益的划分,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产生潜在影响。

寒武纪与梁军之间 42.87 亿元的股权激励纠纷,是当前 AI 算力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暴露了企业在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可能存在的条款模糊、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也反映了核心技术人才与企业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深层矛盾。

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这场纠纷都将为国内 AI 企业、核心技术人才以及资本市场提供重要的启示。在技术驱动、人才密集的 AI 行业,股权激励既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 " 利器 ",也可能成为引发利益冲突的 " 导火索 "。

只有通过更严谨的制度设计、更清晰的权利义务约定,才能让股权激励真正发挥 " 双赢 " 作用,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寒武纪与梁军的这场 42.87 亿博弈,也将持续牵动整个 AI 行业的目光。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