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3小时前

“显示面板龙头”和辉光电再闯港股,不到 6 年累计净亏损上百亿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王亚静

在美的、顺丰等 A 股科技巨头顺利完成赴港上市后,硬科技玩家很快掀起了一股 "A+H" 双重上市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10 月 24 日,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辉光电)递表港交所,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和辉光电是一家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产品主要应用于平板、电脑、手机、车载显示、手表等,合作过华为、荣耀、步步高(小天才)、小米、OPPO、vivo、联想等品牌。

其实,和辉光电已经是资本市场的 " 老熟人 "。早在 2021 年,公司就已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今年 4 月首次递表港交所,试图打造 "A+H" 双上市平台,但最终招股书失效,于是在今年 10 月再次递表。

而赴港上市坎坷背后,是和辉光电长期亏损的艰难处境。自成立以后,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Wind 数据显示,从 2020 年至 2025 年 9 月末,企业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 100 亿元。

连年亏损导致其资金链承压。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和辉光电短期资金缺口约 6 亿元,此次赴港 IPO 的目标之一就是拟募资还债。

只是,资本市场愿意为此 " 买单 " 吗?

1、二闯港交所,不到 6 年累亏超百亿

在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领域,和辉光电算得上是先行者。

2012 年,和辉光电正式成立;2 年后(即 2014 年),公司第 4.5 代 AMOLED 生产线实现量产,成为中国首家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量产的厂商。

据悉,AMOLED 是一种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精确控制电流,形成电场,使 OLED 有机材料中的电子和空穴发射可见光,从而实现自发光。

与液晶显示(LCD)技术相比,AMOLED 提供了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更好的色彩饱和度,拥有多样化的面板尺寸规格、超薄的外形,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脑、平板、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之中,并催生了这一市场的增长。

(图 / 和辉光电招股书)

灼识咨询预计,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的渗透率将从 2024 年的 29.2% 增长至 2030 年的 35.8%,成为显示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在这个领域深耕 10 余年的和辉光电,目前已建成第 4.5 代和第 6 代两条现代化 AMOLED 生产线,可以生产刚性、柔性及 Hybrid AMOLED 显示面板,并推出了可折叠及曲面显示面板等新产品。

凭借这些产品,和辉光电的确在市场占据了一定地位。根据灼识咨询资料,以 2024 年中大尺寸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销售量计,公司凭借 320 万片的销量、14.5% 的市占率,成为全球第三大、中国第一大的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

但放在行业中来看,和辉光电 " 全球第三 " 的含金量并不算太高。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排名前两位的企业都来自韩国,这两家韩国公司的累计销量达到 1580 万片、市占率超过 72%。

此外,和辉光电明显缺乏价格优势。以公司重点布局的中大尺寸 AMOLED 半导体显示面板为例,2024 年,这一面板销量为 320 万片、销售额 19 亿元,若以此粗略计算,平均售价约为 594 元 / 片。

在招股书列举的行业 TOP5 企业中,有三家公司的面板平均售价在千元以上。正是由于价格偏低,导致和辉光电销售额排名降至第 4,市占率骤降至 5.4%。

没有建立足够的价格优势,和辉光电正面临连连亏损的困境。和辉光电坦承," 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分别亏损 16.02 亿元、32.44 亿元、25.18 亿元、8.40 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 82 亿元。

拉长时间来看,和辉光电的亏损远不止于此。10 月 30 日,和辉光电发布 2025 年前三季度财报,归母净利润亏损 13.70 亿元。2020 年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约 107 亿元。

(图 / 和辉光电近年来财报数据(单位:万元;图源:wind))

在越堆越高的亏损面前,和辉光电何时才能走向盈利?

2、大客户依赖症明显,华为、荣耀上榜

在利润长期亏损之外,和辉光电的收入也在剧烈震荡。

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实现收入 41.91 亿元、30.38 亿元、49.58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24%、-27.50%、63.19%,起伏不定。

不过,如果今年收入能够继续保持增长,和辉光电的收入规模今年大概率仍将顺利迈过 50 亿元大关。

而和辉光电能够将规模快速做大背后,离不开大客户的支持。

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公司第一大客户「客户 A」每年贡献 10 亿元以上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 38.7%、36.0%、43.2% 及 47.4%。

据和辉光电透露,「客户 A」是一家位于东莞的消费电子公司,双方于 2015 年 2 月订立采购主协议,初步有效期三年,期满后将自动续期。

这与公司和华为终端的合作相吻合。据和辉光电在 A 股上市时披露的资料,公司于 2015 年 2 月与华为终端签订销售合同,初始有效期 3 年,到期后自动延续 1 年,且不限延续次数。

2017 年,华为终端就已经是和辉光电第二大客户。于 2020 年时,华为终端正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客户,当期贡献了 5.96 亿元销售额,占比总销售额的 24.26%。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和辉光电求证,「客户 A」是否就是华为终端?是否担忧对于大客户的极度依赖会左右公司经营状况?如何快速拓展新客户群体?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荣耀终端也正式进入公司前五大客户行列,当期贡献了 2.65 亿元销售额,占年度销售额的 5.36%。

(图 / 和辉光电财报)

2025 年上半年,荣耀终端又贡献了 2.57 亿元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9.6%,一跃成为公司第三大客户。以此来看,和辉光电与荣耀终端的合作逐渐加深。

而这不过是和辉光电与大客户关系的一个缩影。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为 74.0%、78.6%、81.5% 及 82.3%,集中度越来越高。

但奇怪的是,背靠实力如此雄厚的大客户,和辉光电的去化却显露出承压之意——存货突然飙升。

报告期内,公司的存货分别为 14.89 亿元、8.61 亿元、8.32 亿元及 11.25 亿元。到 2025 年 9 月末时,其存货进一步上涨至 11.49 亿元。

而这些存货每年都产生上亿减值。于报告期内,其存货跌价分别为 3.63 亿元、4.45 亿元、4.23 亿元及 2.83 亿元,这对和辉光电本就长期亏损的利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0.02 亿元,同比增长 8.25%。和 2024 年同期 82.61% 的增幅相比,增速已经大幅放缓。

(图 / 和辉光电 2025 年、2024 年前三季度财报)

在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之后,和辉光电是否有必要储备超 10 亿元的存货?这些产品是否已经有客户预定?是否担忧存货过高,导致去化承压,进而侵蚀利润?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和辉光电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3、股东、高管集中减持,存在 6 亿短期资金缺口

和辉光电是 " 含着金汤匙诞生 " 的半导体企业。

2012 年,联和投资与上海金联共同出资组建和辉光电的前身和辉有限。其中,联和投资以货币资金认缴 25 亿元,占股 80.65%;上海金联以土地厂房作价认缴 6 亿元,占股 19.35%。

天眼查显示,联合投资、上海金联分别是上海国资委、上海金山区国资委旗下的国有企业。此次 IPO 前,和辉光电的前三大股东都是国企,其中联合投资仍是控股股东,持股 58.35%。

从诞生之日起,和辉光电在 " 国企 " 光环加持下,有政策、资金的多方位托举,又被送入资本市场。2021 年 5 月,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资净额高达 80.02 亿元。

除此之外,和辉光电还获得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获得的银行借款总额超 137 亿元。

只是,半导体是一个 " 烧钱 " 的行业,技术更新迭代极快,从设备采购到人才培养、从工艺验证到量产爬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堆砌。对于长期亏损的和辉光电来说,再多的资金也像流水般消失得飞快。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为 10.19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 10.01 亿元,流动资金合计约 20.2 亿元。同期,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金高达 26.21 亿元,存在短期资金缺口约 6 亿元。

此次赴港 IPO,和辉光电明确表示,募资用途之一就是偿还部分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

只是,资本一向逐利,这只会更加考验和辉光电的实力。在 2021 年登陆 A 股之初,和辉光电的股价最高上涨至 5.14 元 / 股,但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其股价报收 2.72 元 / 股,较巅峰时期下滑 47%。

利润持续亏损、股价下滑之下,和辉光电背后的股东、高管也在减持套现。

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1 月,和辉光电第二大股东集成电路基金减持 2.1 亿股公司股票,套现 5.49 亿元。

(图 / 和辉光电公告)

今年 8 月 27 日,因自身经营资金需要,集成电路基金又表示,拟减持不超过 2.76 亿股公司股份,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2%。

次日,和辉光电宣布,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惠然,副总经理陈志宏,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李凤玲,副总经理张斌累计减持公司 35.16 万股,合计套现 92.78 万元。

在递表港交所前夕,公司重要股东、高管纷纷下场减持,是否对公司前景不看好?如何提振持续下滑的 A 股股价?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和辉光电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国资能助力一时,却难以永久托举企业。面对高投入与高亏损的拉扯,和辉光电若无法在技术与盈利间找到平衡,再多光环也终会失色。

* 注:文中题图来自和辉光电官网。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