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b 动脉网
近期,药明康德的两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一方面,其发布的《2025 年第三季度报》交出最强成绩单:单季度收入首次突破 120 亿元大关,达 120.57 亿元,同比增长 15.26%;净利润 51.3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82.89%,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同步披露《关于出售资产公告》,拟以 28 亿元出让康德弘翼、津石医药 100% 股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标的均为国内 CRO(合同研究组织)领域的龙头企业,是药明康德旗下负责临床研究服务业务的主要企业。
事实上,资产出售并非个例。今年以来,药明康德已先后出售 Advanced Therapies、Oxford Genetics 等多家海外子公司及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资产调整动作频繁。
一边是单季业绩创历史新高,一边是出售子公司,药明康德 " 一增一减 " 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逻辑?为何出售这些子公司?其整体战略规划有何变化?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接连出售子公司,药明康德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出售子公司,可能是药明康德主动优化业务结构的战略选择,也可能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无奈之举。
第一,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影响,药明康德迅速调整海外资产布局。2024 年 1 月 25 日,美国参众两院以 " 保护基因数据和国家安全 " 为由,分别提出针对华大集团、药明康德等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生物安全法案》。消息一出,药明系、华大系等生物医药企业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股价连续多日跌停。直至 2 月 19 日,药明康德 A 股和港股的股价已分别下跌 31% 和 46%,市值累计蒸发近千亿元。
尽管药明康德发布超 10 份公告,强调自身业务不会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但依然没能扭转美方滥用借口打压公司的行为。2024 年 9 月 9 日,美众议院投票通过《生物安全法案。不过,该法案因未走完独立立法流程而暂时搁置。同月,美国参议院议员又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 S.3558 修正案。该修正案仍聚焦于禁止美国公司与指定的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增加了大量和基因业务相关的内容。
就在这一背景下,药明康德于 2024 年 12 月底以现金对价方式出售负责 WuXi ATU 业务的美国运营主体 Advanced Therapies 和英国运营主体 Oxford Genetics,受让方为美国股权投资基金 Altaris。WuXi ATU 是药明康德的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药明生基)。
关于药明康德出售 WuXi ATU 业务,里昂证券在公告前就曾披露出售意图,并指出出售是因为该业务对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高度敏感,且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这可能真的是无奈之选。从市场格局看,药明康德的 WuXi ATU 业务在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且其于 2024 年 2 月获得了全球首款 TIL 疗法 AMTAGVI 的商业化生产订单。2024 年 1-11 月,两家被出售的标的公司合计营收约 9.8 亿元(未经审计)。虽仅占药明康德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 2.4%,对其整体财务状况影响极小,但其前景不容忽视: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 TIL、TCR-T、CAR-NK 等新型免疫细胞疗法不断涌现,即将放量。可惜,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出现增加了药明康德在美运营此类业务的风险。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药明康德多次发布公告强调其业务不涉及数据收集,没有人类基因组学业务,但美方置之不理。出售细胞和基因治疗业务可以消除美方对药明康德业务安全性的疑虑,减少其在美国市场面临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种情况下,虽然美国参议院于 2025 年 10 月 9 日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夹带了新版《生物安全法案》的 2026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但出售了 WuXi ATU 业务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的药明康德已安全落地:2025 年 1 月 -9 月,其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达 221.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1.9%。
第二,主动调整全球业务布局,出售非核心业务,强化一体化 CRDMO 业务模式。2025 年 1 月,药明康德宣布将其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和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两个工厂出售给医疗器械 CRO 服务龙头 NAMSA。
此前,药明康德在美国的医疗器械业务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 AppTec 开展。AppTec 在美国费城、圣保罗和亚特兰大三地设有实验室,提供医疗器械检测服务及境外精准医疗研发生产服务。药明康德还通过位于明尼苏达州的 cGMP 和 GLP 研发生产基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检测服务。
本次交易使 NAMSA 扩展了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临床研究和测试解决方案组合。药明康德则获得出售收益,并成功优化战略业务组合,使公司更加专注在美国及其他地区对核心 CRDMO 业务的进一步投资,加强公司在药品领域的独特 CRDMO 模式。
CRDMO 业务模式指的是药明康德一体化平台能够提供新药从早期发现和研究 ( R ) 、到开发 ( D ) ,再到生产 ( M ) 的全流程服务。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引流、洞察及协同能力,创新药物分子能在药明康德各业务部门内部流转,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例如,药明康德的小分子药物发现(R)业务 2024 年成功交付超过 46 万个新化合物。基于海量小分子,药明康德 2024 年从 R 到 D(开发)转化分子 366 个,相关管线持续扩张。通过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药明康德将越来越多的分子从 R 端推进至 D 和 M 端,其商业化订单也随之持续增长。
近期(10 月 26 日),药明康德宣布以 28 亿元将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出售给高瓴,也是为了聚焦 CRDMO 业务模式,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等核心环节,进一步提升其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
本次出售的两个标的均隶属于药明康德 CRO 业务中的 " 临床开发 " 服务。 其中,康德弘翼专注于创新药全阶段临床研究服务,覆盖 I 至 IV 期临床及真实世界研究;津石医药是国内 SMO(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龙头企业,团队成员超 5300 人。
2025 年 1 月至 9 月,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营业收入合计约 11.6 亿元(未经审计),约占药明康德 2025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未经审计)的 3.5%;净利润合计约 0.9 亿元(未经审计),占比 0.7%。
本次交易总价为 28 亿元,显著高于目标公司当前账面净资产(两者 2024 年底资产总额约为 18.2 亿元)。这将为药明康德创造利润贡献,增加现金流。药明康德表示:" 出售这两家公司,是本公司基于聚焦 CRDMO 业务模式,专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考虑所实施,可为公司加速全球化能力和产能的投放提供资金支持,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长远利益。"
第三,趁热减持药明合联,兑现投资收益。2024 年 11 月、2025 年 1 月、2025 年 4 月、2025 年 10 月,药明康德连续四次减持药明合联股份,累计套现约 69.5 亿港元。
药明康德公告表示:公司出售股票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 CRDMO 业务模式,从而高效满足全球客户和患者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一表述看似说明了 " 出售股票回笼资金,反哺业务发展与模式升级 " 的逻辑,但关键问题是药明康德资金充裕,无需以出售股票方式回笼资金,推动模式升级。根据其财报,2024 年底,药明康德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 134.45 亿元,2025 年 6 月底为 175.52 亿元,9 月底为 254.76 亿元。
尤其是药明合联在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服务(CRDMO)领域,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极具长期投资价值。另一药明系企业药明生物近期以 13.11 亿港元加仓药明合联也说明了对其业务前景的长期看好。
这意味着药明康德减持药明合联背后藏着其他含义。从 2024 年 11 月到 2025 年 10 月,恰逢药明合联股价从 30 港元至 85.5 港元的上升通道。或许,药明康德减持药明合联是趁着股价上升将纸面富贵转化为现金利润,为未来主业投资储备 " 弹药 "。
减持药明合联,对药明康德利润表产生明显影响。根据财报,药明康德 2023 年至 2025 上半年净利分别为 97 亿元、95.68 亿元和 86.60 亿元,其中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 2.34 亿元、6.04 亿元、36.69 亿元,投资收益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 2.41%、6.31%、42.37%。2025 年,药明康德累计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的投资净收益对公司 2025 年税后净利润的影响达到 43.51 亿元,占 2025 前三季度净利润的 36%。
总的来看,药明康德接连减持具有长线投资价值的药明合联、出售两家子公司,获得大量现金储备,或许是有其他重要举措,后续需持续关注。
储备现金流,药明康德将投向哪里?
药明康德的战略重点,或许可以从其最新财报中挖掘一二。
10 月 26 日,药明康德发布财报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0.57 亿元,同比增长 15.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5.15 亿元,同比增长 53.27%。前三季度,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 328.57 亿元,同比增长 1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0.76 亿元,同比增长 84.84%。
从细分业务看,药明康德的化学业务前三季度收入 259.8 亿元,同比增长 29.3%;测试业务营收 41.7 亿元,同比微跌 0.04%;生物学业务收入 19.5 亿元,同比增长 6.6%。
截至 2025 年 9 月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的在手订单金额高达 598.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1.2%。
订单的大幅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体化 CRDMO 业务模式。
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陈民章博士表示:" 在 CRDMO 模式下,化学业务平台的小分子管线持续增长,数量、质量兼具。顺着 R-D-M 的漏斗,项目源源不断逐级引流、转化。2024 下半年到 2025 上半年,小分子业务在 R 端交付超过 44 万个化合物;D 端共 3333 个分子,同比增长 3%;M 端共 76 个分子处于商业化生产阶段,同比增长 13%。"
与 2018 年相比,如今药明康德用两倍增长的 R 端在手订单,带来了 17 倍增长的 D&M 端订单。这组数字背后,是 CRDMO 模式下 R 端开源引流带来的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化学业务中,药明康德对于多肽和寡核苷酸等新分子的布局已经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 年前三季度,其 TIDES 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收入达到 78.4 亿元,同比增长 121.1%,且该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 17.1%,TIDES D&M 服务客户数同比提升 12%,服务分子数量同比提升 34%。
或许是考虑到 CRDMO 业务独特模式的强劲竞争力,药明康德多次提出将用出售股票获得的资金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一体化 CRDMO 业务模式。
订单大幅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其 D&M 端的产能建设。药明康德发布的数据显示:其 D&M 端产能投入占公司整体资本支出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28% 提升至 2025 年的约 85%。而产能投入大幅增长使其更有机会捕捉高质量分子。随着后期和商业化项目大规模生产机新分子项目比例提升,药明康德的营收及利润持续高速增长。
基于此种成功经验,药明康德选择加大产能投入,提速生产基地建设。2025 年 3 月,其常州及泰兴原料药基地均以零缺陷成功通过 FDA 现场检查,预计 2025 年底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总体积将超 4000kL。2025 年 9 月,药明康德提前完成泰兴多肽产能建设,公司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已提升至超 100,000L。
按照地区分析,2025 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约 85% 的营收来自海外,且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 221.5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 68.26%。增速方面,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 31.9%,欧洲客户为 13.5%,中国客仅同比增长 0.5%。这意味着美国等海外市场仍是药明康德的主战场,其仍需坚持全球化发展路径,持续加强全球化能力建设。
鉴于此,药明康德计划加大在亚、欧、美三大洲的基地建设,打造全球供应链网络。
在美国,药明康德宣布于 2025 年 9 月 10 日在马萨诸塞州沃特敦开设药明康德波士顿卓越中心;持续推进美国米德尔顿基地建设,计划于 2026 年末投入运营;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生产基地也在稳步建设中,预计将于 2026 年四季度投入运营。
在亚洲,药明康德旗下新加坡研发及生产基地已于 2024 年开工建设,基地一期计划于 2027 年投入运营。
在欧洲,药明康德位于瑞士库威的生产基地正在持续扩建,其口服剂型包装产能已于 2024 年翻倍,喷雾干燥车间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 2026 年四季度竣工,后续还将增加肠外制剂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截至目前,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在全球设有 15 个运营基地,涵盖中国、美国、瑞士、新加坡多地。随着药明康德持续投入产能建设,预计其将为客户提供灵活稳健的全球供应网络,进一步降低因地缘政治而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