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 在创新的 2.0 时代,中国创新药的投资在理性、研发在清醒,就算像 PD-1 一样火爆的投资项目,投资人也会谨慎投资。所以我们想去做那种‘内卷式’创新已经没有社会基础了。"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首席专家宋瑞霖在第十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发出这样的疑问,尽管国家在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精力,产业界也在为之努力,但是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潜能仍然不匹配,创新药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在此背景下,产业界一直在思考,医药界什么时候会出现华为、比亚迪这样的公司。
中国创新药在过去近 20 年飞速发展。早在 2006 年,国家就已经确定了将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的研制取得突破作为 8 大目标之一的政策。2008 年," 重大新药创制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2010 年,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 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的 1.0 时代 " 雏形渐显。
2015 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又为中国医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此后,一系列新兴的土壤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带入了新的高度,2017 年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42 号文件)又给中国的药品审评和创新土壤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逐渐实现与国际接轨。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 Nature Index 排名前 100 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占比逾 20%,是 2015 年的五倍;2024 年中国研发申办的临床数量接近 2000 项,是 2015 年的五倍;2024 年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占比达到 38%,是 2015 年的十倍。同时,全球在研首创新药(First-in-class,FIC)中,中国份额接近 20%;ASCO 大会上,中国药企入选突破性摘要的比例已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创新药能力已从 " 量的积累 " 迈向 " 质的竞争 "。
当下,创新药产业不仅仅是民生保障,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年 BD(商务拓展)的表现尤为突出,据医药魔方 NextPharma 数据库显示,截至今年 10 月 21 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 1000 亿美金,这是历史上首次单一年度对外授权规模达到千亿美元量级。
不过,宋瑞霖指出,创新的真正考验,不仅仅在于做出好药,更需要让好药在市场中获得回报。" 尽管我们一直在做 BD,但我希望我们不只是在做 BD。创新药实现自立自强必须完善源头创新,提高药品监管的国际化水平,我们的药监局很努力,已经做了多项变革,但是我们仍然只是跟随者,很多靶点不是第一个突破,FIC 不仅仅是医药创新本身,也需要有 FIC 的思维,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扩大内需市场。"
当下,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到底还欠缺什么?" 中国创新药 2.0 时代 " 的路该怎么走?
宋瑞霖在上述大会上表示,仅有研发能力的提升还不够,更需要提升市场机制的承载力。而研发实力的提升,必须匹配支付体系、价格机制与监管环境的升级,才能让创新进入持续正循环。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药占比仅为 8.6%,而美国达 81.8%;人均创新药支出,美国是中国的 125 倍。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快速崛起,但支付与定价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创新的 " 价值兑现 " 仍存在断层。
" 中国医药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建立对创新药物友好包容的市场制度是核心关键因素——以内需做强为基础,以证据驱动为核心,以多层次支付体系为支撑,以监管国际化为保障,让创新回报创新者。" 宋瑞霖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