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央视财经 44分钟前

万亿元大市场,爆发在即!“绿色石油”,奔涌而来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备受关注,氢能产业正以多元场景和快速降本,走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未来,随着绿氢成本持续下探、产业链协同能力增强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氢能有望从示范走向规模化,激活万亿市场。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在广东佛山国家能源局氢能示范项目的施工现场,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可以将生活垃圾通过精细化处理后,生产出碳粉末,再通过煤制氢技术,最终生产出氢气。年产能达到 6500 吨左右,而成本能控制在每公斤 10 元,这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前景。

示范项目将生活垃圾在无氧环境下,低温烘焙成碳粉,同时全自动化分拣金属、玻璃等成分。再通过高温高压的气化炉,在 1300 ℃的高温下,碳粉全部转化为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主的合成气,而有害的重金属,被永久固化在玻璃体中,变身为安全的建筑材料。

广东佛山南海垃圾资源化制氢项目副总经理 赵一楠:我们生产出的碳粉每吨低于 200 元,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能生产出比传统化石能源更便宜的绿色能源。我们能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消纳。

氢能在城市中的应用也在加速落地,在广东佛山的 " 丹青苑 " 人才公寓,利用天然气制氢,氢再驱动燃料电池发电,供小区 1700 多户居民使用,这也是全国首个燃料电池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示范项目。

目前,示范项目的二期正在规划建设中,将叠加屋顶光伏与氢储能,年均制氢可达 900 吨。

在城市的应急领域,全国首台可移动式零碳制氢发电车近日投入使用,氢能源车以铝基材料即时制氢技术为核心,配备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实现制氢到发电。每小时产氢量可达 80 立方米,可持续 10 小时发电。未来可替代柴油发电机,应用在体育场馆、居民小区等保电工作中。

南方电网可移动式零碳制氢发电装置项目负责人 赖颖东:需要用的时候才产生氢,只要水一停,氢气就停,这辆车在走的过程中没有场景的限制。

氢电转换技术也在拓宽新的场景,在浙江宁波,国家重点项目——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将于今年投运。" 氢电耦合 " 是把电和氢气变成一对 " 好搭档 ",实现电和氢的双向转换,在用电高峰时通过燃料电池将氢能转化回电能。工程全面投运后每天可满足 10 辆氢能大巴车充氢和 50 辆电动汽车充电。

国家电网宁波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 叶夏明:将显著推动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到能量管理系统的全产业链发展。未来在 " 零碳 " 公路运输、海上综合能源等方面也会开展合作和探索。

从示范项目全面落地,到氢能的规模化应用,交通物流和工业是两个重点领域。在重庆市长寿晏家工业区,一座大型加氢站正在服务氢能重卡的跨省出行。重庆、贵阳到百色和南宁已经建设四座加氢站,形成跨区域的供氢线路。

氢能重卡司机 刘瑜:这车百公里的能耗差不多 7 到 8 公斤,按氢气每公斤 25 元算,百公里成本 200 元左右,比过去开柴油车省了接近一半。

重庆涪陵石油长寿综合加能站经理 喻进雄:公司每天供氢量可达 3200 千克,通过科学的技术和地方的补贴,可以把终端氢价压到每千克 25 至 30 元。

当前,国内氢能示范城市群正在推动氢能物流等场景落地," 十四五 " 期间氢能重卡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从每千瓦近万元下降到 2000 元以内,替代柴油的经济性不断提升。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在江苏苏州一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在四季度进入集中交付阶段,将交付 900 台这样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它类似于重卡的发动机,像这样一台 120 千瓦功率的轻燃料电池系统,市场售价在 30 万元左右,未来将用于重卡的物流运输等场景。

在宁夏宁东国家能源集团能源化工生产基地,第一批 25 辆氢能重卡已经累计行驶里程超 172 万公里,为火电厂提供煤炭运输服务,所用的氢气来自当地光伏电解水制取的绿氢。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艺峰:我们的绿氢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 20 至 25 元,有力支撑了氢能重卡的示范应用,在 " 十五五 " 期间应该具备一定的规模化应用。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 张益国:氢能物流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的本身,更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降本能力、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这是一场关乎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 " 马拉松 ",需要各方的耐心。

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技术在 " 十五五 " 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在吉林松原,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即将于 11 月底投产,总投资 296 亿元。项目构建了 " 风光发电、绿电制氢、绿色合成氨醇 " 的完整产业链,使绿电产出更多绿氢再合成绿氨和绿色甲醇,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摊薄了产品成本。

中国能建氢能公司董事长 李京光:这应该是解决风电光伏 " 弃电弃光 " 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可以实现大规模、大容量的解决路径。显著提升风光项目的经济性,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交通、航运等多个领域,拓展万亿级市场空间。

在安徽合肥,一家大型制氢设备企业正在为内蒙古、吉林等多个绿色氢氨醇示范项目生产电解槽等关键设备。进入四季度,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了交付。

阳光氢能董事长 彭超才:绿色氢氨醇的经济性正在快速提升,相较于去年,今年每千克绿氢价格预计下降 10% 以上。

到 2035 年,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预计达 36 亿千瓦,从当前计算,还有 19 亿千瓦的新增空间,绿色氢氨醇也将成为消纳光伏风电的重要路径。专家表示," 十五五 " 期间是绿色氢氨醇从小规模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关键过渡期。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昆: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与 2020 年相比下降了将近 50%。随着柔性制氢技术和一体化控制系统的示范推广,在风光资源富集区,绿色氢能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 景春梅:到 2030 年左右,绿氢每公斤的价格能达到 10 元左右。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基本上能够具备经济性,同时也是超越地缘政治的 " 绿色石油 "。

近期热门视频

你会关注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监制:柯成韵

主编:于小曼

编辑:彭琳

转发,关注!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