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医药研究社
趁着气温大降,一些抗流感概念股正加速爬升。比如,10 月 21 日,特一药业就实现了直线涨停,收报 10.08 元 / 股,涨幅达 7.9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特一药业业绩飞升也格外明显。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特一药业实现营业收入 4.91 亿元,同比增长 5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800.77 万元,同比增长 1,313.23%。

那么,局势又是怎么扭转的?华鑫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营销改革逐步释放止咳宝片的市场潜力。" 据了解,去年特一药业对销售方面进行了 " 大动刀 ",以推进大单品止咳宝片的充分放量,最终找回了增长,但产品依赖的隐患还是存在的。
变革带来了阵痛和机遇
回顾来看,2024 年是特一药业变革与阵痛的一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 35.55% 至 6.88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91.90% 至 2049.5 万元,表现可以说是非常惨淡了。
就这样的经营成绩,特一药业也在财报中进行了充分解释:" 由于营销组织变革和营销模式的调整,涉及到销售渠道的衔接和药店销售业务的交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变革的顺利推进,公司减少了核心产品止咳宝片的发货,导致毛利较高的止咳宝片销售收入同比降幅较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特一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司在减少止咳宝片产品发货的同时,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力度,当期销售费用占比较高。这些主要导致了公司 2024 年业绩下降幅度较大。"
简而言之,去年特一药业优先改革,产品放量和业绩表现相应受到冲击。究其改革原因,主要还是不想被传统销售模式拖累。
此前特一药业采取的是纯经销商模式,好处在于企业可利用经销商的现有资源(如资金、人员、配送)降低运营成本,并快速拓展销售网络,提高产品覆盖率,但时间一久渠道控制弱、信息反馈滞后等弊端就显现了,对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当意识到传统销售模式的不足,特一药业也加速进入了变革周期:销售模式方面,逐步由经销商模式调整为自营 + 推广服务商的混合模式;组织架构方面,自营团队初步搭建完成,职能得到细化和明确;销售渠道方面,针对普药产品保持原经销模式不变,针对以止咳宝片为核心的 OTC 系列产品,建立起从公司到配送商到药店的渠道;品牌推广方面,将传统、单一的电视广告和地面媒体、新媒体广告等完美结合,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认知……
整体来看,特一药业的变革并非小改动,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阵痛期,这也直接反馈到了业绩层面。不过,好在,经营困境没有持续太久,经营成效还是阶段性显露了。2025 年上半年,特一药业的核心产品止咳宝片销售持续回暖,销量达到 3.31 亿片,恢复至 2023 年同期的 61.29%,这也推动了整体业绩的回升。
但无论是从 2024 年的下滑还是从今年上半年的增长中都可以发现,特一药业依然较为受限于止咳宝片这款大单品,突破产品依赖是未来该公司重要的发展课题。
止咳大单品 " 宝刀老矣 "?
现阶段,止咳宝片销量不俗,除了受益于特一药业的变革,也很大程度在于适应症大众化,产品已具备深厚的市场根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最常见的症状。在社区人群中,大约每 1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患有慢性咳嗽;在国内的呼吸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占比在 1/3 以上。
而从患者需求来看,一款历史悠久且有一定疗效的 " 止咳老药 ",显然是不缺市场的。
据特一药业介绍,止咳宝片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清代末期就享有盛誉,具有 " 宣肺祛痰、止咳平喘 " 之功效。另外,经临床验证,该产品对各类型的慢性咳嗽有显著效果,毒副作用低,疗程短、见效快、服药方便。
这些都奠定了产品较为领先的市场地位。根据米内网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止咳宝片连续多年位列止咳祛痰平喘类中成药前十大品牌。
不过,在止咳宝片前面,其实还有不少影响力更加突出、消费者耳熟能详、功效类似的产品。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止咳祛痰平喘中成药 TOP20 品牌中,京都念慈菴总厂的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连续多年蝉联榜首,销售额超过 18 亿元;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的急支糖浆位列第二,销售额超过 11 亿元;浙江天皇药业的铁皮枫斗颗粒以超 8 亿元位列第三。
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一药业若仅靠止咳宝片开拓市场,成长天花板显而易见,"1+N" 的产品矩阵构建需求由此凸显。
实际上,当前特一药业的药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除了止咳宝片,公司还布局了感冒灵颗粒、血塞通分散片、银杏叶分散片、益心舒颗粒、铝碳酸镁咀嚼片、枫蓼肠胃康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皮肤病血毒丸、小儿咳喘灵颗粒、金匮肾气片、降糖舒丸、独活寄生颗粒等产品,但问题是如何打造多品种盈利组合,完全消除单品依赖的风险。
预计在渠道改革后,特一药业的产品结构还会有不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