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1分钟前

老登股列传 III:股价跌去四成,珀莱雅还行不行?

文 | 锦缎

观察中国化妆品行业,一个现象引人深思。欧莱雅、宝洁等国际巨头市值均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而国内龙头企业市值仅五百余亿元。这与近年来国潮崛起的普遍认知形成反差。

另一对比同样值得关注。创新药领域,通过多项 BD 交易,已催生十余家千亿市值企业。与之底层逻辑相通的美容护理板块,却仍整体徘徊于小市值区间。这种结构性反差,正凸显出行业未来的成长潜力。

可以确信,中国美护行业终将诞生千亿级上市公司。问题在于,哪家企业能率先突破成长瓶颈。行业的核心演进逻辑也将发生转变,从初期的 " 国产平替 " 迈向更深层次的 " 技术平权 "。

这些宏观层面的反差,最终需要具体的公司案例来破题。而珀莱雅,作为 A 股美护第一股,其成长路径无疑是最具指示意义的观察样本。

01 品牌与产品基本盘

在美护领域,消费者往往更熟知明星大单品。雅诗兰黛 " 小棕瓶 ",兰蔻 " 小黑瓶 ",SK-II" 神仙水 ",赫莲娜 " 绿宝瓶 " 等,这些产品凭借抗衰、补水、美白等差异化功效,深入人心。

珀莱雅主品牌通过 " 早 C 晚 A" 护肤理念成功抢占用户心智。红宝石系列贡献主品牌营收的 65%。而主品牌全年 85.81 亿元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 79.69%。这意味着,大单品策略支撑了公司整体营收的半壁江山。

相比大单品依赖,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公司品牌推陈出新、大单品的持续孵化能力。公司现有的品牌矩阵包括:珀莱雅、彩棠、OR、悦芙媞、原色波塔等。

不同品牌定位如下:

在护肤类营收增速渐缓时,公司彩妆及洗护类营收放量,获得第二增长曲线。

从占比来看,由于彩妆及洗护类增速持续高于护肤类,营收中护肤类占比已由 21 年 86.55% 降至 25 年半年报的 78.4%。截止 24 年末,彩妆类营收 13.61 亿元,洗护类 3.9 亿元,按 25 年上半年数据年化,预计 25 年全年彩妆 + 洗护类营收 23 亿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25 年半年报数据亦彰显其护肤类增长困境,同比增速仅 0.2%。其折射的并非珀莱雅一家的增长困境,而是整个行业趋势性的下滑。从美容护理的销售额来看,自 21 年以来持续下滑。

未来美护上市公司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对内提升市占率,另一方面实施出海,开拓新领域。珀莱雅拟 H 股上市亦是出于出海战略的安排。

02 拨开财务数据迷雾

珀莱雅 2017 年 11 月在 A 股上市,上市已来营收自 17 年的 17 亿增长至 24 年已过百亿,亦是国内首家营收过百亿的美护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自 17 年 2 亿元增长至 24 年 15.85 亿元。

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速由上年的 21.04% 降至 7%,净利润增速 14.11%。

悲观者看到的是增速下滑,乐观者看到的则是在行业负增长背景下的逆势上扬。

过往公司 95% 的营收依赖线上:天猫(基本盘)、抖音(自播占比 60%)、京东(国货 TOP1)。2022 年达播占比从 80% 降至 30%,自播复购率提升至 50%(主品牌)、35%(彩棠)。这一转变使毛利率提高 3-5 个百分点,营销策略可圈可点。

对应公司的业绩表现是,近年销售毛利率稳定在 70%,销售净利率在 14% 左右。

公司现金流充裕,维持低负债运营。22 年 -24 年 ROE 介于 25.54%-31.83%,25 年半年报 ROE 为 14.35%,较去年同期下滑 1%,销售净利率上升而 ROE 下滑,主要是权益乘数下降所致,故公司亦响应政策,首次进行中期分红。

从公司的三费比来看,25 年半年报销售费 / 营业收入比略有上升,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加大了销售费用的投入。营收的规模效应,使得管理费用控制在较好的水平。

研发费用占比介于 1.65%-2%,比率低于上美股份但远高于 H 股上市的毛戈平;且从绝对金额来看,仍居于国内美护行业 AH 上市公司首位。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体现在营运周转效率高。25 年上半年存货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合计 97 天,而巨子生物、上美股份、毛戈平分别为 136 天、140 天、174 天。

图:营收及净利润增长情况;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图: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及 ROE;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图表: 三费占比情况;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图:美容护理上市公司营运周转情况;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03 成为美护巨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美护行业到底是营销的神话,还是科技狠活?

或许以前美护行业讲好故事、抓住消费者的关注点即可,但随着国内市场步入存量竞争,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市场已经过了那个纯靠投流就能换来市场的年代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成份、功效、价格。行业内产品迭代也在加快,从草本植物萃取至生物合成技术,从透明质酸向重组胶原蛋白或肽类演进。从国产平替到技术平权,国产品牌市占率提升,正是竞争力的体现。

复盘海外高端品牌的长青史,可以发现 " 清晰的定位 + 产品迭代 + 持续推广 " 有助于延续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迭代亦是消费者需求与研发实力共振的结果,甚至技术引领需求。

例如雅诗兰黛小棕瓶产品周期已超 40 年,其功效成份不断推进出新,但主品牌紧扣 " 修复 " 与 " 抗衰 "。

近几年国内的护肤品牌主要包含植物萃取及生物质合成等路线,功效成份大有从透明质酸向重组胶原蛋白或肽类迭代的趋势。从大产品到培育产品矩阵,不过是从 1 至 N 的复制过程,背后即 " 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 + 研发实力 + 推广能力 " 的体现。

04 到击球区了吗?

从近 5 年的股价走势来看,珀莱雅自 2023 年 2 月创下股价高点 135.22 元(前复权,即考虑分红、配股等因素), 后振荡下行。10 月 14 日收盘价 77.75 元,高点至今已下跌 44%。

从公司的 PE 曲线来看,21 年是消费品大年,从必选消费的食品到可选消费的美护行业,PE 普遍高企,珀莱雅 PE 自 21 年 100 倍下探至今的 19 倍,背后是 PE 的理性回归与增速放缓的的戴维斯双杀。

那么,如今的珀莱雅到了击球区了吗?

从市赚率(PR, 即 PE/ROE)来看,珀莱雅当前 PR 为 0.68 倍,已经处于相对低估的水平,股息率 1.77%((按上年分红 1.19 元 *0.5+ 年中分红 0.8 元)/ 股价)。与国内 A 与 H 股上市的美护公司来看,PR 处于最低值,远低于贝泰妮的 8.81 倍(25 年半年报营收与净利润双双降)。

若引入增长因子,仅对比增长率 10% 以上的公司,珀莱雅修正后的 PR 为 0.6 倍,仍具有估值优势。或许当前的珀莱雅不算特别低估,但与同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的估值优势,尤其是考虑到其营运周转效率与同行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一句话总结,国内美护市场存量博弈下,当前 A 及 H 股上市的国内玩家目前仍无绝对优势,未来企业的出路在于一方面提升国内市占率,另一方面即出海战略。珀莱雅在大单品及多品类的延伸上,初现良好的势头。

但至于未来是否存在成为全球巨头的可能,目前这些数据与趋势还不足够使我们过早下判断。

图:美护上市公司 PR 对比;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图:美护上市公司修正后的 PR 对比,注:PR1=PE/ ( ROE* ( 1+ 每股收益增长率 *1% ) );来源:企业财报,锦缎研究院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