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华社
2025 年 10 月 16 日,A 股上市的千里科技(601777.SH)正式向香港联交所提交 H 股发行上市申请,标志着这家脱胎于传统制造的企业,在转型 "AI+Mobility" 赛道的关键节点,启动了国际化资本布局。
从今年 9 月 13 日宣布筹划 H 股份发行,到 9 月 29 日临时股东会通过了在港股主板上市方案的议案,再到 10 月中递交申请,千里科技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了上市筹备的核心流程,或反映出其转型期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此次 H 股 IPO 并非突发之举,而可能是千里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该公司在申请文件中提到,其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三大方向:
实施 AI 驱动战略以提升研发能力、对上游产业链资源的战略整合;加强海内外市场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剩余资金则用于补充运营资金。
这一募资规划精准对应了其当前转型中的核心痛点——技术突破乏力、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海外市场渗透率低。
从 ST 到 AI+ 车新锐:千里科技的五年蜕变
千里科技的前身力帆汽车,曾是中国摩托车业的标杆,巅峰时期的年销量突破 300 万辆,远销 160 多个国家,但在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其保守战略导致致命危机,滑向了 "ST" 边缘。
2020 年 12 月,在重庆市政府的推动下,吉利集团通过满江红基金以 29.85% 的持股比例成为力帆控股股东,拉开了重整大幕:吉利首先对力帆进行了重组,包括剥离非核心的房地产、金融等资产,聚焦汽车与摩托车主业,注入睿蓝汽车的换电技术和生产资质,快速复产新能源车型;力帆依托吉利的供应链体系,改造了重庆两江新区的生产基地,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将整车交付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22 天。
但其生产基地转型为吉利旗下品牌的代工或换电车型生产,依然是 " 传统制造代工 " 的定位,在资本市场上缺乏说故事能力,估值也长期徘徊在百亿以下。
2024 年 7 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以 24.3 亿元受让该公司的 19.91% 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并于 10 月出任董事长,或标志着力帆从 " 制造型企业 " 向 " 科技公司 " 的质变,并于 2025 年 2 月更名为 " 千里科技 "。
千里科技的 A 股也水涨船高,股价从 2024 年 9 月初的 3.88 元人民币,飙升至 2025 年 9 月末的 13.16 元,按现价 11.25 元人民币计,其 A 股市值达到 509 亿元。
印奇所带来的价值
印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他 " 清华姚班 + 旷视创业 " 的行业资源,转化为千里科技的转型动能,这也是他赢得李书福下注的关键。
李书福对印奇的认可不止于言语上的盛赞,更体现在资源倾斜上。
据第一财经报道,从今年下半年起,吉利系智驾业务或全部整合至千里科技的持股 60% 附属公司千里智驾上,这也成为千里科技区别于纯 AI 创业公司的核心优势。
印奇促成奔驰 13.42 亿元入股,既获得技术协同,更借助海外渠道打开国际化空间,同时印奇引入旷视 " 迈驰智行 " 算法与高德高精地图,大幅提升千里智驾 1.0 系统的能力。
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的人才劣势,印奇挖来原华为车 BU 首任总裁王军出任联席总裁,形成" 印奇(算法战略)+ 陈奇(硬件制造)+ 王军(业务落地)" 的金三角。
从申请文件来看,千里科技已就智驾开发出 RLM(强化学习 - 多模态)模型,是第一家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实现端到端 RLM 模型大规模部署的公司。
另外,还开发了多模态交互模型,通过对真实世界的通用理解、基于 AI 的个性化推荐及车内情绪识别,实现多模态交互,并开发出业界第一个 AGI L3 智能体级别的智能座舱系统。
该公司表示,现已建立一套全面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组合,包括垂直 AI 模型、软件、硬件及闭环数据系统,可以在复杂交通场景中实现 L2 至 L4 级自动驾驶。并通过整合 L4 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及综合营运支持平台,为 RoboTaxi 运营商提供端到端 RoboTaxi 解决方案。
由此,千里科技已从 " 传统的制造代工 " 变更为 "AI+Mobility" 叙事,后两者正是当前资本市场赋予丰厚价值的概念。
资本审视:印奇价值背后的两大疑虑
尽管印奇已完成 " 估值造势 ",但港股投资者或会审视两个关键问题:
技术独立性与生态依赖的悖论:千里科技的产业链严重依赖吉利,2025 年上半年,其 29.7% 的采购依赖于吉利供应链,33.2% 的收入来自吉利系。
更关键的是,其技术研发或优先适配吉利车型平台,这可能令千里科技与吉利系的估值紧密关联,千里科技也就缺少了更多元客户圈层的叙事空间。
研发投入与商业化的时间差:在印奇的主导下,千里科技研发费用从 2022 年的 9,068.3 万元激增至 2024 年的 4.07 亿元, 2025 年上半年的研发开支更进一步按年上升 59.67%,至 2.88 亿元,三年半累计投入 10 亿元,但智驾业务仍无收入,在百度(09888.HK)、华为等竞争对手的环伺下,千里科技能否尽快实现技术变现?
结语
千里科技的赴港 IPO,是其从濒临破产的 ST 力帆蜕变为 "AI+Mobility" 新锐玩家后,在关键转型节点上迈出的战略性一步。这一举措不仅旨在为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募集亟需的 " 弹药 ",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搭建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平台,以承载其全新的科技叙事。
纵观其五年蜕变,吉利入主完成了 " 物理层面 " 的救赎,通过资产重整与供应链注入,将其拉回制造正轨;而印奇的掌舵则带来了 " 化学层面 " 的质变,他以自身的行业声望与技术资源,为千里科技注入了 AI 的灵魂,并通过组建 " 金三角 " 核心团队、整合吉利智驾业务、引入奔驰战略投资等一系列操作,初步完成了从传统代工厂向科技公司的价值重估。
然而,资本市场在为 "AI+Mobility" 故事支付高额溢价的同时,也保持着清醒的审视。千里科技的未来,既系于印奇团队能否持续将其技术愿景转化为可规模落地的产品,也取决于它能否破解两大核心悖论:其一,是在依赖吉利生态快速起步后,如何构建独立的技术身份与更广阔的客户基础,摆脱 " 吉利附属 " 的估值桎梏;其二,是在研发投入持续飙升的背景下,如何尽快跨越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变现的鸿沟,在百度等巨头的竞争中证明自身的盈利潜力。
因此,千里科技的 H 股征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 印奇价值 " 的全面考验。港股投资者将关注的,不仅是其 AI 故事的想象力,更是其技术独立性与商业化落地的确定性。此次 IPO 能否成为千里科技真正开启全球化新篇章的里程碑,将取决于公司未来如何在这两个关键维度上,交出令市场信服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