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星河商业观察 14小时前

宗馥莉上诉被驳回后,娃哈哈“夺权”升级

节前,娃哈哈连续三件大事被媒体爆出," 夺权 " 之争波澜再起,愈演愈烈。

9 月 26 日,香港高等法院驳回了宗馥莉的上诉,维持此前的保全裁定——冻结建浩公司在汇丰银行账户中的 18 亿美元资产,并要求宗馥莉披露相关账户信息,直至杭州诉讼结束。

这起案件的原告,是自称宗馥莉 " 同父异母 " 的宗继昌等人,他们在香港提起遗产诉讼,要求分得 21 亿美元信托权。

同一天,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向媒体证实,改卖 " 沪小娃 " 桶装水,停止使用娃哈哈品牌授权生产桶装水。

9 月 27 日,媒体曝出宗馥莉主导申请的 " 娃小宗 " 商标已正式进入异议程序,而 " 娃小宗 " 被普遍解读为宗馥莉因商标转让受阻后 " 曲线突围 " 的关键动作。

据悉,在娃哈哈集团里,宗馥莉为二股东," 娃哈哈 " 商标转让及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也就是说 " 娃哈哈 " 品牌的使用,宗馥莉一个人说了不算。

2025 年 1 月,宗馥莉试图将 387 件 " 娃哈哈 " 商标转移至自有控股公司,因国资方反对被迫暂停;更早前提出的 1 亿元收购商标方案,也未能与大股东达成共识。

为构建新品牌护城河,宗馥莉控制的宏胜饮料自 2025 年 2 月起密集申请 " 娃小宗 "、" 娃小哈 " 等系列商标,累计达 46 件且覆盖全部 45 个商标类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显示,目前核心的第 29 类(食品)、第 30 类(调味品)、第 32 类(饮料)商标已在 6 月和 8 月接连遭遇异议申请,正处于异议审查阶段。

宗庆后堂侄宗伟控制的上海饮用水公司已启用 " 沪小娃 " 商标自救。这家 20 多年从未亏损、2024 年营收超 1.2 亿元的企业,因 7 月被宏胜系以商标授权到期为由要求停产,甚至遭遇集团向监管部门举报侵权、产品被查封的困境。其宣传语中 " 同宗同源 " 的表述,更暗藏商标确权隐患。" 我们多次要求沟通,但始终联系不上宗馥莉本人,国资方也明确不认可停产决定。" 宗伟透露,集团曾提出让公司破产清算遭其拒绝。

与商标调整同步的是渠道与资产的系统性转移。

宗馥莉已将娃哈哈核心销售渠道划归她所控制的宏胜集团旗下,2025 年起销售利润不再与职工股挂钩。这一调整已引发具体震荡:2024 年底启动的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桶装水销售权转移,于 2025 年 3 月落地,销售业务被划归宗馥莉任董事的杭州迅尔城通商贸,原公司沦为代工厂,结算价被压至 2.75 元 / 桶,且纯净水终端价从 6.5 元 / 桶提价至 7 元 / 桶,利润全部流向宏胜系。此举直接冲击持股 1.8 万余人的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与此同时,上海饮用水公司的一次性桶装水销售权被转至宏胜全资子公司,天猫旗舰店运营主体也完成 " 去娃哈哈化 " 改造。

对于新品牌目标,宗馥莉定下 300 亿元年销售目标,相当于现有 " 娃哈哈 " 规模的八成。但现实挑战已然显现:受访经销商透露今年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 80%,且对换标消息普遍表示 " 只能面对 "。法律界人士更提醒,若 " 娃小宗 " 被认定与 " 娃哈哈 " 构成近似商标,异议裁定可能影响注册结果,而职工持股会与国资方均具备异议主体资格。

" 商标能否顺利注册落地,将决定宗馥莉能否真正掌控娃哈哈的未来。" 法律专家指出,异议程序通常需 3-6 个月裁定,这意味着 2026 年销售年度前,新品牌仍存在不确定性。而宏胜系与宗伟等旧部的品牌分流、1.8 万职工股东的利益冲突、遗产争夺战,都让这场转型之战充满变数。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