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从热闹入局到惨淡收场,这些车企踩了哪些坑?
" 中国的中大型和大型 SUV,基本上被国产汽车垄断,而问界和理想又垄断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市场。"
早在今年 2 月份,当多个厂家推出 6 座大型 SUV 时,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个现实。但是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无论截取上面任何一句话,对于它们来说都意味着有机可乘。但真正进入到这两个细分市场时,才发现现实的真相远比丰满的理想要残酷很多。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品牌们始终怀揣着勇气去撬开那些被合资品牌占据的市场。当微型车市场、小型车市场的高地被中国汽车品牌连续攻破后,这种胜利带来的强大自信,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而高端市场红利所带来的诱惑,让很多中国厂商忽略了很多客观规律。以中大型和大型 SUV 市场为例,问界、理想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开局,比亚迪、魏牌在 20 万元级市场征战,零跑、星途下探至 10 几万元的价格带。
这种多样化的手段,看似丰富了中大型和大型 SUV,或者说大 6 座 SUV 市场的产品阵容,但是真正能够有规模销量的品牌,依然还是那么几家。这也给很多中国汽车品牌提了个醒,这是投机性的豪赌还是理性的品牌战略?
高估市场容量
今年的成都车展,综合多方信息来看,不能算一场真正的新车盛宴。但在涵盖大 6 座 SUV 的中大型 / 大型 SUV 市场上,除了今年的多款 "9 系 "SUV 连续推出外,依然有几款重磅的车型即将亮相,包括蔚来 ES8、问界 M8、极氪 9X、银河 M9、昊铂 HL、传祺向往 S9 等。
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品牌对于这一市场的布局远未结束。但数据表明,在众人争相抢占的大 6 座 SUV 市场,可能吃力不讨好。
再来看今年刚上新的几款中大型 SUV,小米 YU7 表现最好升至第四位。其次是华为加持的岚图 FREE+ 在 7 月销量 4273 辆,往后看就是传祺向往 S7 只有 1312 辆。总体来说,这个市场的头部聚集度非常之高。
即便是把时间拉长至 2-7 月份这近半年的维度,强如理想 L7 的累计销量也才 47118 辆,也就是月均不到 8000 辆。即便是新能源品牌的王者,比亚迪旗下的唐 L 系列累计销量 22938 辆。那些品牌力更弱的车企,可以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
如果把视角放在大型 SUV 市场,可能形势更加严峻,整个榜单也才 11 款车型。其中问界 M8 和问界 M9 包揽前二,理想 L9 位列第四。但是第一名的问界 M8 的 21564 辆销量,是第四名理想 L9 的 3760 辆的近 7 倍。
不难看出,无论是大 6 座 SUV 之争,还是 "9 系 " 之争,很多车企都高估了这个市场的容量。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细分领域的容量都存在天花板,大 6 座 SUV 市场的 " 头部垄断 " 格局,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律被不少车企忽视。
从使用场景来看,这类车型虽在空间上具备优势,但在城市日常通勤中,其庞大车身弊端尽显。城市道路多狭窄,像早晚高峰时段,转弯、掉头困难重重,通行效率极低。停车问题也十分棘手,增加出行成本与焦虑,限制了潜在用户群体。
在消费需求层面,当下消费者购车日趋理性多元。年轻上班族多追求通勤便捷,青睐小型、灵活的车型;务实家庭即便有多人出行需求,考虑到车辆使用频率、经济性,也更倾向性价比高、尺寸适中的 SUV。
在有限市场容量下,众多车企扎堆大尺寸 SUV 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品牌在空间、配置上激烈角逐,却难形成差异化优势,价格战频发,压缩利润空间,让市场竞争愈发艰难。消费者面对众多相似产品,选择时更加谨慎,致使 " 大 SUV" 销量增长乏力。
从长远视角审视,大 6 座 SUV 市场绝非已至增长天花板、毫无拓展空间。不过,其未来增量极有可能源自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比如对品质、科技、舒适性等追求,而非单纯依靠车型数量的盲目堆砌。
高估自身能力
除了高估市场容量外,很多车企还高估了自身的能力。车企们的 " 折戟沉沙 ",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这种自信并非源于实打实的实力积淀,而是在行业快速发展中滋生的 " 短期成功幻觉 ",最终导致众多车型在市场中铩羽而归。
不少车企仅凭一款大 SUV 就想冲击高端市场,既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也缺乏用户口碑的积累。某传统车企推出的 "9 系 " 大 SUV,产品力直指问界 M9,却因品牌长期深耕 10-15 万家用车市场,消费者难以将其与高端挂钩,即便配置拉满,月销量仍难破千。
当下,部分车企陷入认知误区,竟把简单粗暴的价格拔高与品牌升级画上等号,全然忘却品牌价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优质用户体验的深厚沉淀,如此短视之举,最终只能落得个高定价却低销量的难堪局面。
以深蓝 S09 车型为例,它在空间、动力参数上并不逊色于头部车型。甚至是有了华为的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的赋能,比绝大多数同级产品的优势更明显,价格还更低的越级竞争力。但品牌溢价能力的缺失,让其陷入高性价比却低销量的困境。
实际上,"9 系 "SUV 的集体涌现,本质上是车企对高端化的焦虑体现。不少品牌试图通过推出 "9 系 " 车型拔高品牌定位,但忽视了高端市场的核心逻辑,不是命名数字的升级,而是技术研发与品牌调性的深度绑定。
为什么领克 900 能够脱颖而出?原因有三:技术研发上大力投入,先进架构与智驾系统带来卓越性能安全,契合高端需求;精准把握品牌调性,运动、时尚、豪华融合,契合中高消费群体审美;注重用户体验,售前售后贴心专业,尽显品牌诚意。
换句话说,当下不少车企在紧凑型、中型 SUV 这一相对基础且成熟的市场领域,都尚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又何谈有能力做好定位更高、要求更严的 " 大车 " 呢?说到底,这些车企未曾好好审视、反省自身真正的竞争力究竟何在。
所以说,车企在大尺寸 SUV 市场的失利,本质上是能力与野心不匹配的结果。技术研发的急功近利、品牌积淀的忽视、用户洞察的浅薄、服务体系的滞后,共同构成了能力短板。若想在这一市场立足,车企需摒弃短期投机思维,才能避免在高估自身的误区中持续消耗,真正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