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盛大开幕。作为此次盛会的特设论坛活动之一,"AI 智启新局:从技术革命到商业应用 " 专场活动 7 月 27 日举行,聚焦 AI 技术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战略跃迁。
此次活动以《以技载道 场景拓界》为主题,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主办,财联社、蓝鲸新闻、《科创板日报》承办。会上,云天励飞、广域铭岛、并行科技、国投证券、轻松健康集团、出门问问等公司的企业代表及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与会,就 AI 商业应用及场景拓展展开思想碰撞。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大模型作为核心驱动力,正重塑产业格局,从技术突破迈向商业深耕。本次活动汇聚行业精英,共探大模型攻坚落地之路,意义重大。
从芯片、工业软件到算力服务 AI 浪潮重构产业格局
在主题演讲环节,云天励飞董事长兼 CEO 陈宁以《聚力推理,智启新局——云天励飞以 " 芯 " 聚力,推动 AI 新时代》为题,分享了前沿洞察。
陈宁表示,今天人类正处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口。" 如果我们认为 2030 年有可能实现 AGI,那么最后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 AI 大算力芯片。如果中国有可能在 5 年之内在 AI 大算力芯片上实现突破,就有可能在 2030 年再次引领全球的科技和文明的发展,抢先进入 AGI、抢先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陈宁看来,大算力的 AI 芯片成为不仅是未来五年——甚至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在全球的科技经济地位的核心关键要素。过去 13 年的时间,AI 行业更多依托 GPGPU 推动各类的模型和 AI 算法发展。但到了 2025 年,在 DeepSeek 等开源模型对 AI 行业催化下,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开始由 AI 训练的阶段,进入到以 AI 训练和 AI 应用并举的时代,而 AI 推理及其底层的 AI 推理芯片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动机。
未来已有两个趋势已经明确。陈宁表示,其一是,在未来 5 年的时间 AI 会重新定义人类所有的电子产品,从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到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的 eVTOL,都会变成人类各类场景的超级个人助手,并以自然语言方式交互。其二是,在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变成我们的超级助手、外置大脑的过程中,会建设、存在一张无处不在的 AI 推理算力的网络,形同今天的电网跟无线通信网络一样,支撑所有 AI 赋能各类场景。
云天励飞是 "A 股 AI 推理芯片第一股 ",其核心技术团队 2014 年归国,公司于 2023 年登陆科创板。
据陈宁介绍,经过 11 年的发展时间,云天励飞打造了一条基于应用生产数据、数据训练算法、算法定义芯片、芯片规模化推动应用的数据飞轮,不仅研发和商用了五代以 NPU 为核心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并实现对各类智能终端和边缘计算赋能,在各个行业交通、教育、智慧城市、商业等应用领域大规模落地。未来将通过国产 AI 推理芯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助力中国在 2030 年抢先实现科技领跑。
广域铭岛首席战略运营官姜鸿亮,带来《工业智造新纪元:从效率驱动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工业智造新趋势。
姜鸿亮表示,过去几十年在工业制造领域,软件经历了四次明显的跃迁,无论是最早 ERP,还是过去十年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的 5G 和 IOT,许多技术变革引领了全新的时代。
"2025 年从我们自身以及客户需求都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包括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应用,正在真正地开启全新时代,企业将基于从数字原生到 AI 原生的转变,实现全新的生产力重构和价值重构。" 姜鸿亮如是称。
相较于 C 端天生就是原生的数字化,B 端——尤其是制造领域实现数据决策,过去被认为非常困难。但在 AI 大模型出现后,以往看来繁杂、需要大量时间处理的沉积十几年数据,其梳理、整合迎来全新机会。姜鸿亮表示,今天进入到新的 AI 时代后,企业智能决策有了真正的可能。
姜鸿亮认为,在 AI 激发以后,数据、知识、算力都有可能成为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全方位的效率提升,包括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服务能力等环节,都会带来全新的重构和升级。
姜鸿亮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面向未来,从今天到 2030 年,如何实现真正向 AI 原生跨越,有三步需要走。第一,要有深刻的工业知识机理沉淀和 know-how 沉淀;第二,要有大量海量标准数据,同时也要有能力去构建面向细分行业场景、高质量且精准的数据集;第三,在 AI 应用和模型使用方面,工业领域的大模型和工业垂类模型要可以高度解耦,实现可复用、相互衔接,即像垒积木方式真正实现分层和协同。
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围绕《基于用户视角的算力服务及算网服务》,在此次论坛中分享了他对算力支持 AI 应用拓展的深入见解。
陈健表示,有算力不代表能卖出去,市场当中算力错配成为目前一大现状。并行科技专注的算力服务与算力租赁有明显区别,算力租赁所有工作都是由用户侧完成,算力服务只需要关注在自己的业务需求,而不需要关心算力本身。随时间推移,算网服务可以保证用户需要算力的时候,不用考虑算力具体在哪儿," 按需使用算力 " 是并行科技长期坚持的核心目标。
据介绍,并行科技的客户,目前主要集中在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有工程计算需求的新能源车企和航空航天领域客户,以及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其中科研教育等国内中小用户市场,并行科技市场份额超过 20%。
陈健表示,国内大模型公司现在已经形成了 " 千卡跑三个月 " 的共同需求,并且会不定期提出这样的需求。这一需求是根据任务确定需要算力服务的边界条件,对算卡不一定有要求,只要能跑起来就可以,但是总显存、总带宽、总的存储空间要够。并行科技可通过算网模式,将算卡的利用率尽可能接近 100%。" 真有卡、真空闲、真可用、真好用,进而才能实现真降本。"
以技载道 AI 走向规模化落地
本次活动中的圆桌环节以 "AI 破局:如何跨越技术到应用的鸿沟 " 为主题,云天励飞、广域铭岛、并行科技、国投证券、轻松健康集团、出门问问等公司的企业代表及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进行了精彩观点分享,由国投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马良主持。
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从产学研结合的方向表达了 AI 发展的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进入 " 智能体时代 ",技术层面从基础模型阶段转向后训练和强化学习,围绕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的业务环节和产品创新展开。二是对行业的理解方式发生改变," 过去我们更关注能源利用效率、效能,现在则聚焦于信息服务、用户界面及评估 Agent 交付服务的方式。"
出门问问首席品牌官高佳认为,AI 不仅是其技术底层,更是贯穿技术、产品、商业化全链路的 DNA。出门问问当前并非仅将 AI 作为生产力工具融入产品功能,而是人机交互流动的价值体系。这是 " 从人机交互,走向人机共生 " 的过程,把 AI 作为 " 新物种 " 和 " 生命体 ",重构整个产品范式,甚至是人类生产范式。
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 " 推理时代 ":随着大模型技术迭代,其落地及调用成本不断降低,大模型正从专家工具转变为平民化基础设施;算力结构从以训练为主逐步转向训练与推理相结合,AI 原生硬件爆发式增长。
轻松健康集团执行副总裁马孝武表示,为加速 AI 在健康保障场景的规模落地,该集团已自主研发 AIcare 技术引擎,并基于旗下 Dr.GPT 健康大模型深入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医学知识体系,升级健康与保险生态。从售前智能沟通、推荐匹配,至理赔自动审核、智能健康管理。在其智能问诊、慢病管理、心理指导及医疗知识培训等多个场景中,均可依托 Dr.GPT 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