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蓝鲸财经 昨天

“超级食物”抢滩低能量职场人

蓝鲸新闻联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朱媛媛数据可视化团队出品原创栏目《蓝鲸视界》,聚焦公共议题的可视化表达,用数据透视社会发展。首期内容围绕现制茶饮行业新趋势,展 " 超级食物 " 如何影响职场人的消费习惯,乃至产业发展。

" 疯狂星期六 " 的补贴席卷外卖平台,让现制茶饮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单狂欢,而写字楼里 " 低能量职场人 " 也在从另一种绿色补给中寻得慰藉。

当咖啡因无法唤醒疲惫的神经," 想喝奶茶 " 遭遇 " 担心长胖 " 的心理拉锯,源自 " 超级食物 " 的饮品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安慰。无论是 " 纤体瓶 " 瓶身标称的营养含量,还是 " 加菜 " 咖啡给予的精力快充," 超级食物 " 不仅精准狙击职场人的代谢焦虑,也成为了职场人调适身心机能的最佳补给。

本文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朱媛媛数据可视化团队

明星爆款打开想象空间

地中海沿岸的苦涩野草、北方绿化带的廉价点缀——羽衣甘蓝,曾因粗糙口感和泥土腥味被食客嗤为 " 味觉宁古塔 "。但 2024 年夏天,一场由茶饮巨头主导的 " 绿色闪电战 ",彻底改写了它的命运。

奥运会期间,喜茶将奥运冠军与 " 羽衣甘蓝 " 绑定推出 " 夺冠纤体瓶 " ,这抹苦味绿叶瞬间镀上金光——首月销量 350 万杯、原料消耗 10 万斤,让原本滞销的 " 绿化带边角料 " 晋升新科 " 超级食物 "。

一杯 " 纤体水 " 乘着健康风口成为明星爆款,在助推 " 超级食物 " 概念破圈的同时,也让市场竞争急速升温,众多跟风者迅速入场:奈雪的茶敏锐嗅到商机,火速推出 " 瘦瘦小绿瓶 ",上线首日便登顶美团外卖趋势榜;茶百道凭借 " 轻畅羽衣甘蓝 " 系列单季度狂销 180 万杯。

短短一年,超 10 个品牌扎堆上线 30 余款羽衣甘蓝饮品,更有瑞幸咖啡、乳制品企业伊利、零售企业盒马、山姆等跨界而来,推出含有羽衣甘蓝成分的果蔬茶、轻盈奶茶、NFC 复合果蔬汁等产品。其中,咖啡跨界 " 加菜 " 风头最盛,Tims 番茄美式被评 " 像酸甜果蔬汁 ",古茗羽衣甘蓝咖啡带热带水果尾韵,反常规搭配不仅满足 Z 世代的猎奇心理,更被职场人视为 " 膳食纤维急求包 "。

" 超级食物 " 的标签不仅让羽衣甘蓝走上逆袭之路,也曾 " 带火 " 过许多 " 小众食物 "。实际上," 超级食物 " 是一种非正式的术语,主要用来描述一些具有特别高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食物,这些食物通常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和其他有益成分,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或治疗各种疾病。

热度飙升的羽衣甘蓝在欧美健康圈内流行 5 年后进入中国,在茶饮业从 " 首秀 " 到爆火仅用了 18 个月,而牛油果比羽衣甘蓝早 20 年进入中国,却耗时近 10 年才在国内被普遍接受。社媒传播与茶饮工业化助推下," 超级食物 " 这一舶来品在国内渗透周期显著缩短。

想象空间一旦打开,更多 " 超级食物 " 饮料清单迅速集结,冷榨果汁、植物奶昔与功能性蔬果饮通过技术迭代扩大品类版图:巴西莓与沙棘凭借高浓度花青素和维生素优势,通过低温慢榨工艺锁住活性成分,催生出混合冷压果汁新品类;植物蛋白领域则诞生了黄金亚麻籽奶昔(亚麻籽粉 + 羽衣甘蓝 + 牛油果 + 杏仁奶)与生可可能量饮(生可可粉 + 燕麦 + 坚果酱),前者以 Ω -3 脂肪酸抗氧化,后者借可可多酚抗炎特性替代高糖饮品;蔬果也被打造成功能茶基,小麦草排毒、红菜头抗氧化、姜辣素抑制炎症、白桦树汁调节血糖,各式概念轮番登场。

健康代偿撑起大生意

轩祎毕业后入职了一家快消公司,对接国内外上下游客户不仅让她三餐无法定时定量,熬夜加班和项目截止日期的压力更是让她容易暴饮暴食,工作迈入第四年,体检指标亮起 " 红灯 "。健康焦虑让她决心从日常饮食入手,用 0 糖 0 脂平衡工作与生活。

像轩祎这样拥抱 " 超级食物 " 的 Z 世代大多生活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工作以服务业为主,住所与写字楼两点一线的快节奏生活让他们只能从工作缝隙中寻求 " 朋克养生 "。如今,他们开始践行 " 三增三减 ",即摄入更多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水分,减少摄入糖分、脂肪和纳。

控糖意识普及与营养补充刚需让这届职场人选择 " 主动养生 ",购买饮品时优先查看配料表,低糖或无糖成为首选标签,同时,拒绝人工香精、色素," 药食同源 " 的成分和 "0 添加 " 被列入优先级。

奶茶、果茶这类饮品之所为能被称为 " 小甜水 "" 快乐水 ",自然有其情绪价值,当面对日常 " 刮油 "" 美颜 " 或是 " 深夜加班 "" 熬夜追剧 "" 火锅聚餐 ",一杯 " 绿色茶饮 " 可以短暂赦免味蕾的罪恶感。

茶饮品牌纷纷发力 " 健康化 ",将常态化健康焦虑转化为即时消费冲动,用 " 低卡 "" 轻负担 " 的理念吸引到不少奶茶 " 摇摆区 " 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实现无痛戒糖,达到健康焦虑与悦己的平衡。风潮之下,即便很多消费者并不理解营养元素的机制原理和实际作用,甚至理性思考之下也并不认同含量有限的饮品能带来多大的正向效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积极选择那些 " 看起来就更健康 " 的产品。

事实上,这些 " 超级食物 " 饮品搭配西式轻食正成为很多年轻人喜爱的饮食解决方案,羽衣甘蓝 + 奇亚籽组合的热量在 100-200 大卡,饱腹感可以持续 3-4 小时,不仅成为健身人群的液体代餐,也符合职场人对 " 好喝不胖 " 功能的强需求。

除了体重管理,一些场景化的功能诉求也正通过 " 超级食物 " 得到满足,办公室场景下,含枸杞菊花的茶饮缓解眼睛干涩,添加桑葚成分的草本茶辅助减压,薄荷 + 红茶提神醒脑,陈皮 + 茯苓则用来改善肠胃紊乱,似乎每一杯都是对亚健康状态的精准干预,让 " 功能饮品 " 从概念落地为日常刚需。

此外," 超级食物 " 饮品还兼具情感价值。冲泡、饮用的过程被赋予 " 健康仪式感 " ——无论是富有设计感的瓶身,还是独立小包装的茶包,结合国潮水墨、古风 、纤体等元素,极富人文韵味;釉色琉璃杯与手作茶艺照,帮助职场人用晒图打卡将健康焦虑转化为社交货币;而地方特色原料如甘肃黄皮、贵州刺梨、云南树番茄借文旅出圈,也一度引发怀旧与地域文化共鸣。

同质化催生破局智慧

" 超级食物 " 背后也正经历争议缠身。营养专家指出,食品营养成分并非 " 含有 " 就是 " 有功效 ",羽衣甘蓝、奇亚籽、藜麦、姜黄、巴西莓、甜菜根等归根到底还是食物,并不治病。繁复的加工、切配处理后,必然存在营养流失,比如羽衣甘蓝榨汁后几乎丢弃全部膳食纤维,巴西莓加工成粉后抗氧化剂损失巨大,营养密度远低于新鲜浆果。而为了平衡口感,这些茶饮额外添加糖或果汁,反而容易导致整体热量 " 超标 "。

此外,像羽衣甘蓝在内的 " 超级食物 " 饮品未取得 " 蓝帽子 " 保健食品标识,如果品牌一味强调纤体功效,可能涉及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而若饮品因草酸含量高导致消费者遭遇健康风险,商家未标注警示信息,可能也需承担责任。

赛道火热,品牌扎堆 " 超级食物 " 正使行业陷入新一轮同质化竞争:四大头部茶饮品牌半年内密集推出超 10 款同名饮品,中小品牌跟风率高达 70%," 纤体瓶 "" 轻畅杯 " 等雷同命名充斥市场,而宣传营销清一色采用 " 超模站台 "+" 健康 " 标签的组合,与早年牛油果、油柑的推广套路并无二致。这种 " 原料雷同、故事趋同 " 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了市场泡沫——奈雪的茶曾凭 " 霸气玉油柑 "3 个月创下百万杯销量,但热度仅维持半年,印证小众食材难以实现 " 长红 "。更严峻的是产业链风险:2021 年油柑因茶饮爆火后收购价飙升至 30 元 / 斤,供不应求刺激农户大规模种植,次年却因产能过剩暴跌至 2 元 / 斤,导致 40% 农户砍树止损;如今羽衣甘蓝、柠檬收购价持续攀升,供需错配矛盾隐现,种植端恐重蹈覆辙。

对此,品牌一边加大在产地直采、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建设,一方面也在原料革命、产品形态、工艺与供应链升级等方面多方突围,除了不断迭代核心原料,开发苦瓜、红菜头接棒羽衣甘蓝,还在陆续开发多元产品形态,将 " 超级食物 " 与益生菌、果蔬茶饮结合,推出罐装酸奶、奶昔、液体沙拉等产品,或加工成速溶冻干粉突破液体饮品贮存和体量的限制,同时,通过超高压冷杀菌锁鲜、速冻降低损耗等,满足职场人多元需求。

与此同时,部分职场人对 " 超级食物 " 的态度正趋于理性化。在创新药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晓睿虽非技术研发人员,却深受公司氛围影响养成自研食谱、自备午餐的习惯。" 我喜欢自己研究食谱,也未必会选择现在最火的‘超级食物’,因为有很多本土平替,营养价值也不差。" 在晓睿眼中,杏仁、花生、糙米、鹰嘴豆都可以达到进口牛油果、藜麦的营养含量,而价格仅为后者的五到十分之一。

可见," 超级食物 " 热潮背后正浮现消费分层与自制平替趋势:一线城市消费者聚焦产品成分与功效,高频搜索 " 原产地 "" 无污染 " 等关键词,热衷购买有机蔬果;二线及以下城市则更注重性价比与尝鲜体验,在小红书超 5000 篇 " 自制羽衣甘蓝蔬果汁 " 笔记带动下,更多消费者通过破壁机将羽衣甘蓝与香蕉、酸奶混合,低成本复刻网红饮品。这种分化印证了以羽衣甘蓝为代表的 " 超级食材 " 在产业本土化进程中正褪去 " 顶流 " 光环,逐渐回归普通果蔬属性。

高营养价值的 " 超级食物 " 与低能量状态的职场人似乎正形成某种深度绑定——无论品牌还是个体似乎都在与反内卷抗争。低门槛的茶饮消费领域,品牌通过品类创新打破低价内卷,推动本土化供应链升级,并向海外市场拓展;个体通过 " 随手养生 " 将自制蔬果汁、DIY 食谱等健康实践嵌入工作间隙,重建对身心的掌控感。不难看出,企业以研发深度替代流量依赖,职场人以微小行动构建正能量循环,无论是职场还是商战,内驱力始终是耗能战场的最强引擎。

(本文由陈旭涛、蓝晓玥、郎鑫玥、吴楒瑜联合撰写,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朱媛媛可视化团队原创,仅代表作者观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