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19小时前

巨头鏖战即时零售,该用“卷”尺衡量吗

佘宗明 / 文 7 月 14 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其日订单量再次突破 8000 万(不含自提及 0 元购)。7 月 12 日,美团宣布其即时零售订单量达到 1.5 亿单。加上京东此前官宣的其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 2500 万,该赛道日订单总量已达到了约 2.5 亿单。

伴随着日订单量不断创新高而来的,是这轮即时零售大战是否走低价内卷老路子的讨论。

尽管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都打出了反内卷的旗号,有意将巨额补贴跟内卷二字切割,但考虑到低价是内卷的突出特征,这一轮巨头撒钱的鏖战难免被部分人用 " 卷 " 尺丈量。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竞争?

有几点常识需要厘清:首先,内卷的伴生物是通向逐底竞争的无序价格战,但低价不一定就是内卷。市场上出现新模式后,企业为了培育用户习惯、扩大需求市场,经常会采取补贴策略,低价对应的可能是新消费习惯普及时无可避免的前期投入。其次,反内卷不等于反所有市场竞争,没必要将 " 内卷 " 的概念扩大化。

这一轮即时零售赛道的争夺,虽然各平台之间也打补贴战,但跟以往的价格战让商家承担成本不同,这次有的平台打出了 " 卷自己不卷商家,补用户也补商家 " 的口号,意在避免将补贴成本往商家侧转移,有意防止补贴战变成内卷。

而且,闪购模式的出现,本身就跟商家、消费者、平台等都 " 苦内卷久矣 " 的背景有关,算是平台在传统电商渗透率触顶,在以 " 全网最低价 " 为表征的内卷式竞争走到尽头之后的探索。它瞄准的不是存量争夺,而是增量创造。

闪购确实带来了新增量:在今年 4 月京东高调入局前,中国外卖市场日订单量总共为 1 亿左右(美团约 8000 万单、饿了么约 2000 万单),但现在,这方面的日订单量已达到约 2.5 亿单,这意味着有超 1 亿单的市场增量。市场增量本质上是 " 新模式带来新体验,新体验带来新需求 " 的产物。

不少人认为闪购的核心价值是 " 快 ",但快只是其撬动体验革新的触点,闪购带来的更重要的变化是 " 人—货—场 " 逻辑的重构:消费者可从 " 下单几天后收货 " 变为 " 即需即买即得 ",商品仓配会从 " 标准化货架 " 变为 " 本地化供给 + 全国仓调配 ",场景能从 " 单一购物 " 拓展至 " 即时服务 + 多重体验 "。

几大平台将此次战事视作不能输的一战,瞄准的显然不只是一个 " 更快的电商平台 ",还是一个 " 更懂用户需求的全场景消费生态和超级消费入口 "。

舆论习惯于将这次巨头鏖战看成 " 外卖大战 "" 即时零售大战 ",但无论是外卖还是即时零售,都是对其性质的窄化:传统外卖主要限于餐饮领域,零售指的通常也是实物交易,而闪购覆盖的需求面远超餐饮,既包括有形商品也包括无形服务。正因如此,有平台跳出了 " 外卖 "" 即时零售 " 层面,提出了 " 大消费 " 概念。

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了当前经济发展重要抓手的背景下,这场围绕闪购而起的激战可以在提振消费上发挥正向价值。

现在,消费券已成为促消费的常用手段。过去几年,从国家到地方都用消费券为杠杆,带动了消费热度提升。但国补适用面限于 3C、汽车类商品,而实物消费需求量很难立马扩容,耐用消费品需求频次更是偏低(上个月买了新手机,下个月大概率不会再买一部;今年买了空调,明年就很难再买一台),国补带来的消费增量必然存在天花板。

相形之下,服务类消费的频次提升空间巨大,理应成为提振消费的一大着力点。

这轮闪购补贴战就以奶茶、烧烤等高频消费场景为切口,带来了服务类消费需求的几何级增加。相当于平台充当了消费券发放者的角色,用补贴的杠杆效应带动服务类消费的升温。

但是,在以 " 供给侧让利 + 需求侧放量 " 撬动消费增量的同时,平台也要平衡好依赖补贴手段的利弊:补贴战的 " 利 " 在于吸引用户、扩大内需," 弊 " 在于压缩利润空间有可能挤压技术研发投入。这需要平台妥善拿捏分寸。

在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和稳定锚的当下,平台以新模式撬动内需库容不是坏事。就此来看,没必要以 " 低价 = 内卷 " 思维看这轮巨头鏖战,不如就让市场的归市场,让市场竞争的价值更多地向 " 促消费 " 溢出。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