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 V 商业,作者丨安畅
北京北四环的西格玛大厦,曾被戏称为全国智商密度最高的建筑,也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办公地址。
回看如今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在 AI 领域的布局,几乎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开始。
从这里走出了日后执掌大厂 AI 的各路大神:张亚勤、周靖人、孙剑、何恺明、汤晓鸥、吴永辉、张正友等人。
大厂之间 AI 带头人的竞争,互为师生、同门,也演变成了一场师徒、师兄弟之间的较量。
从 MSRA 说起
AI 从一项先进技术走向落地应用,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是机器识别率首次超过人类。
2015 年 ImageNet 大赛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团队凭借 152 层深度残差网络,错误率首次超越人类水平,成为深度学习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实现这一成就的,正是当时仍在微软研究院的何恺明。
就在几天前,何恺明加盟谷歌 DeepMind,引发行业震动。凭借他在 AI 研究领域的举足轻重地位,从学术界再次转向企业,也让行业对未来充满期待。
何恺明的履历也颇为有趣,环绕在他身边的人与经历,几乎勾勒出了一幅中国 AI 的完整图谱。
从何恺明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上一波浪潮中 AI 四小龙所有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之间的关联。
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导师是孙剑,也就是旷视科技的首席科学家;研究生阶段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师从汤晓鸥,也就是商汤科技的创始人。
何恺明获奖的团队,成员就包括导师孙剑,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祥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任少卿。张祥雨现任阶跃星辰首席科学家,任少卿曾是 Momenta 联合创始人,现任蔚来智能驾驶负责人。
遗憾的是,孙剑和汤晓鸥分别于 2022 年和 2023 年因病去世,孙剑年仅 45 岁,汤晓鸥年仅 55 岁。
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出发,也能找到如今各大厂 AI 领军人物的足迹,他们几乎都在 2005 年前后 10 年的时间里相识,然后各奔东西。
阿里云王坚 1999 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2004 年任常务副院长,2008 年离开。
字节 AI Lab 的两位核心人物马维英和李航,也均在 2001 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更不用说原百度总裁、百度 AI 战略的重要提出者张亚勤,他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也是 MSRA 的主要筹办人之一。
何恺明拿下 ImageNet 大赛冠军那年,张亚勤刚刚离开微软加入百度。2016 年 11 月 30 日,在首届百度云智峰会上,张亚勤代表百度提出了 ABC 战略,即 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三位一体,开启了百度的 AI 时代。
百度和阿里,接班 MSRA
张亚勤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期间,王坚任常务副院长。
二人在 MSRA 的工作经历,在某种意义上也促成了百度和阿里成为国内 AI 的两个新的 " 黄埔军校 "。
张亚勤加入百度,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了 AI 业务体系的建立。此后,百度陆续吸引了众多大牛加入,包括林元庆、王劲、余凯、景鲲、吴华、徐伟等人。这些人离开百度后继续深耕 AI,有的成为大厂 AI 掌舵人,有的则投身 AI 创业。
阿里巴巴当下的 AI 领军人物是周靖人,他同样曾在微软工作过。周靖人于 2004 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微软担任研发合伙人。
2016 年,周靖人正式宣布加入阿里巴巴集团,负责达摩院智能计算实验室等工作,任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带领阿里云中美两地研发团队,总体负责阿里云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 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Technology)的科研工作,涉及大规模机器学习、语音、自然语言、图像及视频处理等技术。
2020 年在阿里内部组织调整中晋升;2022 年 12 月,正式出任阿里云智能 CTO,兼任达摩院副院长。同时,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的负责人也是周靖人。
2021 年 3 月,达摩院发布国内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 M6,当时周靖人正是项目主导人。
达摩院成立前后,阿里也曾吸引了众多业界大牛和科学家加入。
2019 年 3 月 18 日傍晚,阿里巴巴达摩院通过知乎账号宣布,原 Facebook(脸书)人工智能科学家贾扬清已正式加盟,担任技术副总裁,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
贾扬清曾评价达摩院:
" 我在阿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说同在伯克利读博的 Xiaofeng Ren(以前亚马逊的首席研究员),还有当年一起在清华摸爬滚打的盖坤(阿里的技术大牛靖世)等等。"
其中任小枫则是 2017 年 6 月从亚马逊加盟阿里巴巴,原职为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Senior Principal Scientist),在阿里担任人工智能核心团队 iDST 的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
当时,iDST 另一位副院长华先胜同样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他 2001 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同年加入 MSRA,2011 年赴美任微软必应搜索引擎首席研发主管。
当百度和阿里向行业输出人才
作为唯二最早投入 AI 的企业,百度和阿里吸引了众多 AI 大牛加盟,但十年后也开始陆续向业界输送人才。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 2005 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并遇到人生导师王坚,3 年后随王坚加入阿里云。
还有贾扬清的阿里同事、清华校友盖坤,如今同样是国内 AI 领域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
2011 年博士毕业后,盖坤作为首批 " 阿里星 " 计划成员入职阿里妈妈,后升任阿里妈妈精准展示技术部资深总监,花名 " 靖世 ",被外界称为 " 算法天才 "。
入职当年,他提出分片线性模型 MLR,大幅提升了 CTR 预估准确度;此后长期专注推荐系统 CTR 预估领域,并发表多项研究成果,从 DIN、DIEN 到基于用户行为序列的 SIM。
2020 年盖坤入职快手,为规避竞业协议化名 " 于越 ",但 2022 年因违反竞业协议被阿里起诉并赔偿 200 万元。
2024 年 7 月 6 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快手发布可灵大模型,也是在那次大会上,盖坤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
" 我叫盖坤,在快手大家管我叫于越。"
快手的另一位大模型负责人张迪同样来自阿里,曾任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技术专家 P9,深度参与了搜推广业务向深度学习的技术演进。
除了快手,字节跳动也有不少 AI 技术人才来自阿里。
比如周畅。2024 年 10 月,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周畅被证实加入字节跳动。
公开资料显示,周畅 2017 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随后加入阿里,花名 " 钟煌 ",曾与团队推出一系列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并主导了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 M6,在参数规模和低碳训练方面取得突破。
说到 M6,不得不提到杨红霞。
2023 年初,阿里 M6 前带头人杨红霞加入字节 AI Lab,参与语言生成大模型研发。
她毕业于南开大学、杜克大学统计科学系,师从著名统计学家 David Dunson,曾带领 M6 从百亿级参数进化到千亿、再到万亿,并主导认知智能技术的落地与发展。
百度向业界输送的 AI 人才也不少。
张亚勤加入百度后,余凯、王劲等 AI 大牛陆续加盟,这些人离开百度后继续活跃在大厂或创业领域。
字节跳动不少核心人物同样来自百度。
字节的大模型相关负责人朱文佳、杨震原、洪定坤均出自百度系:
朱文佳曾任百度搜索部主任架构师,2015 年加入字节,2023 年组建字节大模型团队;
洪定坤此前担任百度贴吧技术经理,2014 年加入字节,2023 年 11 月任新成立 AI 部门 Flow 技术负责人,主导 AI 应用层开发,推出豆包、cici 等产品;
杨震原 2005 年加入百度,2014 年离开,曾任大搜索副总监负责搜索架构;同年加入字节,主导推荐算法和数据平台。
腾讯最早的 AI 建制同样与百度渊源密切。
2016 年姚星牵头成立腾讯 AI Lab,次年从百度挖来张潼,任 AI Lab 实验室主任。
张潼是机器学习领域专家,拥有斯坦福大学硕博学位,曾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终身教授、IBM 研究院研究员、雅虎研究院主任科学家,研究方向涵盖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等。
加入腾讯之前,张潼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及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
AI 大牛们,不停地 " 流动 "
字节 AI Lab 成立于 2016 年,最初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常务副院长马维英领导。2020 年年中,马维英离开字节后,由李航接任负责。
李航曾任日本 NEC 公司中央研究所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与主任研究员,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
李航的职位变动始于 2025 年 2 月 21 日:原谷歌 DeepMind 副总裁吴永辉加盟字节,出任大模型 Seed 基础研究负责人。
2025 年 2 月吴永辉加入后,李航开始向吴永辉汇报,目前李航已退休返聘,担任顾问职务。
吴永辉是谷歌大模型 Gemini 的重要贡献者。2023 年谷歌大脑与 DeepMind 合并后,吴永辉参与了 Gemini 的研发工作,Gemini 1.5 论文中显示其为核心贡献者之一。
字节不久前还经历了人事调整:搜索大模型负责人乔木被开除,而乔木的汇报对象正是吴永辉。
张潼离开后,腾讯 AI Lab 则由张正友接棒。入职腾讯前,张正友曾在微软及微软研究院工作长达 20 年。在腾讯期间,他领导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室 Robotics X,专注于推进人机协作领域的下一代机器人研究。
2017 年 5 月 15 日,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博士加盟腾讯优图实验室。作为杰出科学家,贾佳亚负责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以及 AI 与各类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与探索。
这是 2017 年以来,继张潼、俞栋之后,又一位加入腾讯的重量级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
贾佳亚的履历也颇具看点:其博士导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第四任院长沈向洋;而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期间,学生中就包括商汤科技 CEO 徐立。
所以说,中国的 AI 大模型产业,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微软亚洲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清华这些同僚、师生,以及师兄弟之间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