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态 LT
AI 是潮流,是所有人必须登上的列车。但到了 2025 年,这列高速行驶的技术列车开始驶入一段分岔路口。
有的大厂全速换轨,试图重新铺设通往未来的路径;有的则加装引擎,在原有轨道上强化每一分效率;还有大厂加紧改变调度系统,让既有列车在复杂网络中跑出新节奏。
AI 不只是工具,它正成为企业进化的分水岭。因为,这不再是一场比拼技术参数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增长逻辑、组织模式、战略自信的分野。
站上分岔口的 BAT 三巨头,正在走向三种未来。
AI 朝前走,路线如何分化
如果说前几年的 AI 应用更像是加装 " 外挂 ",为现有流程装上一个智能插件。那么,到了 2025 年,这场 AI 变革则正在以不同的战略路径选择逼近企业发展主干。
不同路径的背后,是不同的组织信仰与资源布局。天眼查综合媒体信息显示,驱动器逻辑,强调 AI 为我所用,效率优先,成本领先;中枢逻辑,关注 AI 如何增强系统协同,强调的是组织弹性;而操作系统逻辑,看起来是要将 AI 变为企业架构与生态的核心语言,走的是一条底层翻修的系统性路径。
这不仅是三家公司对 AI 认知的差异,更是它们所处组织结构、生态边界与资本愿景的自然延伸。从战略视角看,这场 AI 路线不同路径间的竞赛,正如一场三岔路上的马拉松,不是谁跑得最猛,而是谁修得最稳、布得最广、撑得最久。
于是,一场关于 AI 的企业分化图谱,就此浮现。
百度构建 "AI 城邦 ",腾讯修建 "AI 道路 ",阿里打造 "AI 骨架 "。
它们看待 AI 的方式,决定了它们如何使用 AI、组织 AI、沉淀 AI。
这一点。从三家大厂的财报中可见一斑。百度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一季度总营收达 325 亿元,百度核心营收 255 亿元,同比增长 7%;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 48% 至 76.3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 AI 相关的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其官方数据显示,智能云业务同比增速达 42%;文心 4.5 Turbo 输入价格降至 0.8 元 / 百万 token(较前代降 80%),X1 Turbo 价格再降 50%,直接拉动企业 AI 应用渗透率。
腾讯控股(00700.HK)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营收 1800.2 亿元,同比增长 13%,毛利 1004.9 亿元,同比增长 20%,经营利润(Non-IFRS)693 亿元同比增长 18%。
阿里巴巴第四财季(注:阿里巴巴财年与自然年不同步,2024 年 4 月 1 日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为 2025 财年),营收为 2364.54 亿元,同比增长 7%。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 298.47 亿元(约合 41.13 亿美元)。
结合公开资料,或能看出三家大厂的 AI 战略正朝着不同路径深化。对百度而言,AI 是底层的通用能力,必须像操作系统一样搭建得牢、用得稳;对腾讯来说,AI 是提升系统协同效率的调度中枢,讲究的是模块配比、接口整合与产品通感;而阿里则试图让 AI 驱动企业生态升级,在全组织范围内完成一场 " 语法级 " 的改写。
于是,三家公司分别扮演起 AI 基础设施建设者、生态调度者与系统重塑者的角色。路径不同,逻辑不同,但背后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即,AI 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用来 " 吃进系统 " 的。
而沿着底座、体系、引擎这条主线,BAT 三家是如何走上岔路,又如何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
谁先穿越 AI 驱动增长验证期
三家大厂 CEO 对 AI 战略的解读也颇有深意。
例如,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对外表示," 我们相信,AI-first 战略使我们能保持领先地位,在 AI 时代抓住长期增长机会。"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对外表示:" 我们预期,这些战略性的 AI 投入将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并为我们产生长期、可观的增量回报。"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则表示:" 我们的‘用户为先、AI 驱动’战略持续见效,核心业务增长继续加速 "," 我们将坚定聚焦核心业务,推动 AI+ 云成为我们长期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若进一步结合公开资料,对 BAT 三家的 AI 战略具体路径落地加以梳理,或会发现,他们的 " 铺路 "" 通车 " 方式也各有不同。
其中,百度的 AI 战略像是一次系统性基础设施的搭建工程。它没有把 AI 当作一把神兵利器,而是选择建一整套工具链和平台体系。文心大模型家族不断降低使用门槛,X1Turbo 提升训练效率,千帆平台打通模型与场景的连接通道,像一个模型 " 超市 ",让开发者按需 " 购物 "。这一布局像是一个正在成形的 AI 城邦,百度是建城者。
智能云业务,是这座城邦的引擎。天眼查及百度 2025 年一季报显示,智能云业务表现强劲,同比增速达 42%。可以说,百度正在打通从模型研发到落地部署的任督二脉。昆仑芯三代万卡集群像是这套系统的燃料加注站,让企业训练千亿参数模型像加油一样便捷。百度用算力铺路,用平台通车,用产品生根。
腾讯走的则是另一条路线。如果说百度是 AI 城邦构建者,腾讯则像一个城市运营商,关注怎么让 AI 成为可交付、可复用的标准能力。它想做的,不是那艘飞向 AGI 的火箭,而是城市里的水、电、路、网,把 AI 变成基础设施,让每一位市民、每一家企业都能用得上、用得稳。
混元大模型是底座,但不是核心焦点。腾讯孵化了一群能服务、能落地的小能手,如 AI 写作、企业客服、健康助手、会议纪要、智能客服……而元宝这个 AI 管家,就像服务机器人,每天进化、接入微信生态,精准落点用户最常用的入口。
阿里选择的路径则不是建城,也不是修路,而是似乎要升级引擎。AI 不再是一个功能组件,而是整个平台运转的新逻辑。
C 端,通义 App 归属夸克事业群,从搜索产品转型为 AIAgent;B 端,钉钉不是加个 AI,而是变得更聪明。更重要的是,在云业务层面,阿里也试图完成从 " 卖算力 " 到 " 卖智能 " 的转身。借助通义大模型,阿里云推动选品、营销、决策自动化,试图重新定义 " 算力之上 " 的价值。
在模型方面,阿里呈现出的是一条开源 Qwen3、基于此构建 AI 生态飞轮的逻辑,模型不是终点,业务融合才是重点。
三者分别押注了不同类型的增长引擎,也描绘了三种不一样的未来企业范式。增长,不再只是结果数字的对比,而是路径选择之后的自然延伸。这就像是 AI 最终不是成为企业业务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整个企业的 " 主语 "。
而谁能先穿越 AI 驱动增长的验证期,或许谁就能先一步成为下一代科技企业的范式样本。
这不是 BAT 的独角戏
当百度在建 AI 底座、腾讯在织生态体系、阿里在换驱动引擎的时候,实际上也为整个产业界,提前演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 AI 落地模式。这场技术路线变革,已经开始在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组织中上演。
如果说 AI 是一场即将改变生产力底色的大迁徙,那么企业该选择坐哪辆车、开哪条路、修什么地基,本质上决定了它能走多远、扛多久、起多大风浪。
从芯片到模型,从平台到生态,百度的打法不是点状突破,而是系统布设。这种做法对资源、技术和时间的要求都极高,但一旦搭建完毕,就像修好了一座电厂,能持续向整条产业链输送能源。
这类路径特别适合那些本身就偏系统性工程的行业,比如城市基建、能源调度、工业制造、自动驾驶、企业软件服务等。
如果你是一个 ToB 厂商,客户买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整套集成方案,那么百度式的 AI 水电工打法,可能是对标的方向。
这是给产业链深、交付复杂、流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准备的打法。
腾讯的 AI 战略更像在造城市配套设施,不造最高楼,而是把水、电、网、路通到每一层楼。它不是在拼参数,而是在问,你的业务用得上吗?
这种路径适合的,就是 To C 和 To B 混合型、产品逻辑驱动的行业,像游戏、电商、社交、泛娱乐、智能硬件、教育培训、营销广告、知识平台等。
这类企业面对的是应用瞬息万变、用户体验优先的场景,重点不是模型做得多深,而是 AI 要插得进去、拔得出来、迭代得及时。你可以把腾讯的打法理解为 AI 应用的乐高积木,拼插方便、标准统一、更新及时、覆盖多场景。
如果你是一家内容平台、工具厂商、消费品企业,你的 AI 路线可能就应该像腾讯那样,从可用开始,再走向好用、常用,最后成为用户离不开的默认配置。
而阿里的选择,则更像是在造一台 AI 引擎升级机器,不是在已有系统上做优化,而是直接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定位上进行底层重构。
这类路径特别适合那些正在发生大转型的企业。比如,从渠道转向平台的公司、从硬件转向服务的品牌、从分销转向直营的新零售玩家,甚至是那些要从卖货转型为卖方案、卖系统卖智能的 B 端企业。
这是一种 AI 即文化的重写逻辑,不仅改工具,还改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不同路线,决定的是不同的企业进化速度。
从技术视角看,AI 路线选型是参数、框架与成本的排列组合;但从组织视角看,它本质是企业自我定位、自我演化方式的选择。
选哪条路,不在于 AI 的火热程度,而在于你组织的类型、生态黏性与进化目标。
BAT 走的每一步,其实都可以在行业中找到映射体。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企业自我定义的革命。
AI 不是万能的,但路线是有不同的。你把它放在哪,决定了它最终能为你创造什么。站在这条 AI 分岔口上,每一家企业都值得问一句自己,我是要接一根电线,还是要升级一个引擎。
写在最后
百度、腾讯、阿里在 AI 上的路径分岔,不只是一次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次企业内核的自我定义。它们不再争做同一类大厂,而是在用 AI 这面镜子,映射出三种关于未来企业形态的认知投影,有的修地基、有的织系统、有的升级引擎。
这其中的区别,正是 " 用 AI 做事 " 与 " 用 AI 成事 " 之间的差距。前者是工具理性,后者是范式革命。谁能将 AI 真正嵌入组织基因,谁就有机会在下一轮范式切换中掌握叙事权、制定游戏规则。
AI 时代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先造出适应新地形的结构。跑得快,可能领先一程;长得对,才能赢下周期。
风向已变,落点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