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4分钟前

立体广告的“出圈”与“出格”

文 | 数字品牌榜

前段时间,脉动将自家的立体广告投放到了全国各地的公交站,竟意外吵上了热搜。

有网友觉得,脉动这次的立体广告,创意是真好,凸出的巨型瓶身装置不仅还原产品,还非常新奇,纷纷拍照打卡发社交媒体。

也有网友觉得,脉动的立体广告是 " 缺心眼 "" 又蠢又坏 ",挤占了公交站台的座椅和棚内空间,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

随着脉动广告的 " 出圈 ",各地网友们也纷纷晒出了自己遇到的 3D 立体广告牌。

来源:小红书截图

脉动广告是好是坏咱们后文再论,榜女郎是真心觉得,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 " 脑洞 " 立体广告,以前更多地是活在国外的创意集锦里,是 " 别人家的广告 ",但这两年,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卷 " 到了我们日常的通勤路上、逛街途中。无论是饱受争议的脉动广告,还是今年 618 天猫推出的超级国补 1/5 站台,品牌越来越愿意砸下重金,把平面的 " 纸片人 " 广告,升级成会 " 抢戏 " 的 3D 大片现场。

这篇文章,榜女郎精选了部分品牌的立体广告案例,一起去看看它们如何 " 拿捏 " 年轻人。同时,榜女郎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大家能够避开立体广告传播的那些 " 雷区 ",让这种线下的 " 空间对话 " 真正聪明又有温度起来。

从地铁到商场,品牌把广告玩成了 "3D 大片 "

当线上流量内卷到极致,品牌们开始调转视线,重新审视线下媒介,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商场空间、网红街区等都成为品牌与用户对话的超级媒介。在这种情况下,立体广告也越来越受到品牌们的青睐。

一个可见的现象是,近两年,国内的立体广告投放以及网友们对立体广告的讨论度正越来越高。榜女郎整理了部分精彩的广告案例,如下:

天猫超级国补 1/5 站台

今年 618,天猫联合小米、海尔、华为、美的、格力等 20+ 品牌,在杭州凤起路地铁站打造了超级国补 1/5 站台立体广告,手机、洗衣机、电脑、花洒、棉被等用品部分嵌入墙里,部分破墙而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值得一提的是,利用 1/5 商品隐藏在墙里的立体装置,天猫将抽象的补贴政策具象化——上淘宝领国补,立省 20%,用户只需要为墙外看得见的商品部分付费,这样的信息传达也是非常高效清晰了。

来源:微博 @天猫超级品牌日

美团闪购 " 挤爆 " 墙面

今年 4 月,美团闪购也在上海徐家汇地铁站投放了一组吸睛 3D 立体广告,乐高、元气森林、趣多多、罗森等经典产品被放大,搭配被 " 挤爆 " 的墙面,极具冲击力地体现了美团闪购 " 到手快 拦不住 " 的品牌主张,巨物营销 + 立体营销,在吸引路人注意力上,绝对算得上是 " 王炸 " 组合。

阿迪达斯 " 偏要出头 "

阿迪达斯对立体广告的使用向来超前,2024 年,阿迪达斯就在三里屯的巨型艺术装置中放置了 500 件经典彩色复古版型外套,凭借巧妙的色彩搭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今年 3 月,阿迪达斯又玩起了立体营销,将一只经典贝壳鞋的鞋头嵌入墙内,上方 " 偏要出头 " 的广告文案,既与凸出的鞋头完美呼应,又传达了品牌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可谓非常巧妙。此外,阿迪达斯还在上海永源路带来 " 贝壳头街区 " 活动,以无数巨型鞋盒拼接出 " 贝壳头大楼 " 的外观,成为网友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获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

淘宝 " 橙包你的早出晚归 "

去年国庆长假后,打工人们迎来了最长的一个工作周,淘宝趁机在杭州地铁站投放了主题为 " 橙包你的早出晚归 " 的立体广告,将软乎乎的巨型淘公仔嵌在了地铁站的立柱上,希望为通勤时疲惫的打工人们提供一个可以 rua 一 rua、靠一靠、抱一抱的解压神器,抚慰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小情绪,受到了网友们的大量好评。

奥乐齐 " 菜市场文学 "

同样是在地铁立柱上做文章,奥乐齐用立体广告玩起了 " 菜市场文学 "。2024 年年初,奥乐齐在上海地铁站的立体广告引发了大量关注,奥乐齐将各种低价商品,如蔬菜、面包、牛奶等做成巨型装置,陈列在了地铁的立柱上,仿佛将路人拉进了超市现场,大而显目的价格标签直观清晰地体现出了产品的物美价廉,被网友们评价为 " 简单直接高效 ",将平价超市的标签植入了路人的心智中。

立体广告凭什么拿捏年轻人?

从传统的平面广告到越来越多的立体广告,对品牌和消费者来说,这不仅仅是广告玩法的升级,更是注意力稀缺时代的必然。

以前的优质立体广告,在榜女郎的印象中,更多地出现在国外的创意广告集锦中,但现在,这些让人觉得 " 脑洞大开 " 的创意就这样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毫无疑问,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广告,3D 的、立体的广告在预算投入上会多得多,但品牌为什么依旧愿意花更多的投入去为这样的空间创意买单呢?

一方面,消费者的注意力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每天在线上线下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广告,但真正能被记住的寥寥无几,常规广告依赖重复曝光来强化心智记忆,在注意力涣散的当下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还能记得今早通勤的地铁站里投放了哪个品牌的广告吗?

而立体广告的魔力在于,通过立体的巨型装置,打破空间的单调性和无趣感,强行 " 截停 " 消费者的视线,达到对抗注意力荒漠的目的。能被消费者认真看一眼,品牌的传播目标便完成了一大半。

另一方面,立体广告天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打卡是当代年轻人的刚需,而精心设计的立体广告非常具有成为热门打卡地的潜力。

传统的平面广告中,消费者对信息的接收往往是被动的,但立体广告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互动技术、艺术表达或情绪唤醒,不仅仅能被消费者看到,更能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甚至自发打卡并分享,引发社交裂变。因此,立体广告不仅更容易触达用户,还更容易通过社交网络渗透到更广泛的圈层,从而实现破圈。打开小红书,榜女郎经常能刷到网友们分享的立体广告,毕竟,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即便是广告,对爱分享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不错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立体广告正在重构 " 流量逻辑 "。当线上流量内卷至极限,线下场景正成为品牌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的最后一片蓝海,线下媒介的价值也重新凸显,真实世界的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而立体广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碑,不仅让品牌叙事从 " 屏幕里的故事 " 变成了 " 可触摸的体验 ",更有可能通过网友二创反哺线上,实现线上线下双丰收。

因此,立体广告的兴起,本质上可以说是一场 " 沟通方式 " 的进化,它让品牌的线下广告从 " 自言自语 " 转向 " 与用户共舞 ",从 " 重复记忆 " 转向 " 体验创造 "。

避雷 " 又坏又蠢的广告设计 "

尽管立体广告的创意在多数情况下令人惊喜,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和城市空间负担,否则,品牌花大预算换来的可能不是心智占有的提升,而是网友们的毒舌评论—— " 又坏又蠢的广告设计 "。

一个反向案例是 3 月份时麦咖啡在北京朝阳门地铁站投放的 " 现磨咖啡早餐 " 的广告。广告中,一双手冲出电脑键盘,手举 " 麦咖啡 15 元早餐组合 " 的产品,原意应该是想精准瞄准通勤路上的打工人,但没想到精准踩到了打工人的 " 雷区 ",网友们纷纷表示很窒息。

另一个案例是最近引发广泛讨论的脉动户外立体广告。6 月,脉动在北京、广州、重庆、济南、石家庄、西安等多地公交站台投放了 3D 立体广告,广告上立体的巨型脉动引发网友拍照打卡,原本传播形势一片大好,没想到随后舆论出现反转,因为巨型饮料瓶挤占了公交站的座椅及避雨空间等,引发网友和众多官媒声讨,对品牌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因此,品牌在考虑进行立体广告营销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场景适配:别让创意成为 " 城市异物 "。

所有广告都是城市空间中的一部分,而且相比平面广告,立体广告对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更大,因此,广告是否会与城市空间有冲突是品牌投放前必须考量的问题。

比如,品牌需要考虑立体广告是否会占用公共设施,给居民生活带来障碍,这也是脉动广告 " 踩雷 " 的点;再比如,品牌要考虑广告与城市空间是否违和,如果在古风街区投放现代风广告,无疑会破坏城市的视觉美观等等。立体广告营销的关键在于找到创意突破和社会责任的平衡点,品牌在投放立体广告前不妨问自己一句:我们的创意是丰富了城市的景观,还是为城市增加了视觉噪音?

二、社交裂变:为广告植入分享基因。

真正成功的立体广告往往能引发自发的社交传播,这要求品牌在设计之初就植入分享基因。

比如,设计广告时预留好拍照打卡的角度,为用户共创和分享转发提供便利;除了立体,还可以为广告设置有趣的互动装置或互动环节,吸引观众参与,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必要时,可以借助明星或网红博主的流量势能,或在线上发起挑战赛等,促进线下线上的联动,最大化放大传播效果。

三、长效发展:关注可持续性。

一方面,是创意上的可持续性。立体广告不是一次性 campaign,而是品牌建设的空间触点。因此,好的做法是将立体广告纳入营销体系,定时更新玩法,既保持新鲜感,又维持长效运营。

另一方面,是 ESG 方面的可持续性。年轻人在赞赏创意之余,亦开始关注广告的可持续性问题,尤其是立体广告,对资源的调用会更多,这也促使品牌需要思考立体广告的生命周期管理,将立体广告的物料回收再利用去打造后一期的广告装置,形成正向循环,或许可以成为品牌 ESG 实践的一部分。

总之,立体广告不应该是 " 更贵的广告 ",而应该是 " 更聪明的沟通 " ——不依靠重复性的轰炸来强迫记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通过创意和诚意来交换关注。这样与消费者的对话,或许能产生更持久的共鸣。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