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果财经
商业的本质就是市场刚需加上产品牛逼。这话大致的意思来自长春高新 2024 年的股东大会。
7 月 2 日,长春高新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研发的 1 类新药——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商品名:金蓓欣)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上市。消息如同巨石投湖,在资本市场上激起巨大涟漪,推动长春高新股价罕见涨停。
一款 " 防火系统 ":重塑一个被 " 灭火器 " 主导的巨大市场
要理解金蓓欣的战略价值,首先需要审视其所处的市场——一个需求巨大但现有解决方案存在明显缺陷的领域。
痛风,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2021 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其拥有超过 1466 万的确诊患者,而潜在的高尿酸血症人群更是高达 1.77 亿。
然而,与庞大的患者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治疗手段的相对落后。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乃至激素,其核心作用更像是一个个 " 灭火器 " ——它们能在痛风急性发作时,迅速扑灭疼痛的 " 火焰 ",但对于预防下一次 " 火灾 " 的发生却收效甚微。
而且,反复发作背后所代表的持续性炎症状态,会显著增加患者心脏、肾脏等关键器官的长期健康风险,痛风患者发生心梗、卒中及慢性肾病的风险远高于常人。
问题的根源,在于一种名为白介素 1- β(IL-1 β)的促炎细胞因子。它像是炎症反应的 " 总开关 ",在痛风急性期和间歇期都处于高水平,持续驱动着对身体的损害。传统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这一根源性问题,因此只能停留在被动 " 救火 " 的层面。
金蓓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 " 灭火器 " 升级为了先进的 " 防火系统 "。
论 " 灭火 " 能力: 在急性发作的 72 小时内,金蓓欣的镇痛效果与强效激素复方倍他米松相当,证明了其强大的快速起效能力。
论 " 防火 " 能力: 这一点是其真正的颠覆性所在。数据显示,单次给药后,金蓓欣能将患者在 12 周内的首次复发风险降低 90%,在 24 周(6 个月)内降低 87%。
这种将 " 快速强效镇痛 " 与 " 卓越的长期复发控制 " 相结合的特性,意味着它有望将痛风的临床治疗范式,从 " 发作后被动镇痛 " 的恶性循环,转向 " 主动进行长期炎症管理 " 的良性轨道。
这一临床价值的突破,直接对应着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传统药物因其局限性,仅支撑起一个约二三十亿元的市场规模。而随着金蓓欣这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健康风险的创新药入场,市场有望被极大地激活。
浙商证券预测,到 2030 年,中国痛风药物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08 亿元,更有乐观的测算认为,创新药有望将这一市场的天花板推高至 300 亿元。对于长春高新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可以承载巨大期望的蓝海市场。
一个新故事,等待大局逆转
金蓓欣的获批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它恰好出现在长春高新最需要一个新故事的时刻。要理解这份迫切性,必须回溯公司过去三年的艰难历程。
长春高新的崛起与困境,和 " 单一产品依赖 " 脱不开关系。其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市场运作,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都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 印钞机 ",为公司贡献了八成以上的营收,也一手铸就了其 " 东北药茅 " 的辉煌。
比如 2022 年,生长激素被正式纳入集采,虽然长春高新以相对温和的降价中标了部分项目,但 " 躺着赚钱 " 的暴利时代宣告结束,产品的利润空间被明确压缩。
比如竞争加剧,长期以来,长春高新在长效水针领域享有独占市场的红利。但近年来,特宝生物、诺和诺德等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继申报上市,市场格局即将从 " 一家独大 " 转向 " 群雄逐鹿 "。
再比如需求见顶,生长激素的核心用户是儿童,在新生儿数量趋势性减少,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下部分家庭支付意愿和能力下降的双重影响下,市场对其预期悲观。
这些因素的叠加,让长春高新在 2024 年交出了近二十年来首份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年报,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锐减 43.01%。而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并未有明显改善。资本市场早已提前预演了这一结局,这也是其股价自 2021 年高点以来持续下跌的核心逻辑。
当唯一的引擎动力减弱,整艘巨轮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速的风险。
面对这种局面,长春高新的管理层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公司的战略重心,开始向 " 多元化 " 和 " 创新研发 " 进行一次艰难而坚决的转移。子公司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疫苗曾在 2023 年被寄予厚望,但其业绩表现在次年便出现大幅滑坡,未能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
最终,所有的压力与希望,都聚焦在了创新药自主研发之上。由长春高新董事、总经理金磊亲自挂帅的金赛药业,成为了这场突围战的主力军。
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细节是,在公司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长春高新的研发投入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逆势上扬,近三年来从 16.6 亿元翻倍增至近 27 亿元,研发费用率也从个位数一路攀升至 16% 以上。
在创新药研发 " 九死一生 " 的定律面前,巨额的投入能否换来一个确定的回报,始终是未知数。而金蓓欣的获批,正是这场豪赌迎来的第一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胜利开牌。它用事实证明,长春高新的研发战略,能够结出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果实。
系统性的重构是否由此开始?
金蓓欣的上市,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首先,它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产品管线叙事。正如公司总经理金磊所言:" 以后见了长春高新别老提生长激素,要多提提金蓓欣。" 这背后,是公司急于摆脱单一标签,向市场展示一个更多元、更富想象空间的未来。
在金蓓欣之后,长春高新的研发管线中还储备了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晚期实体瘤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药品种,部分已获得美国 FDA 的临床试验许可。金蓓欣的成功,为后续产品的价值评估和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过去这段时间,长春高新动作频频:一方面通过数轮总金额近 10 亿元的回购和 A 股中鹤立鸡群的高比例分红,向市场传递稳定信心的信号;另一方面,则刚刚宣布启动 H 股上市的筹备工作。
而且,长春高新在 5 月 17 日的金赛药业研发日活动上,曾经披露一个消息,金赛药业今年会有 license-out。港股上市是否与此有关?我们不敢肯定,但长春高新今年必然还有大新闻。
回头看,长春高新在痛风市场面临的竞争其实并不算小。
在抗 IL-1 β 靶点上,三生国健的同类药物已紧随其后申报上市。而在更广泛的痛风创新药领域,恒瑞医药、一品红等国内药企巨头也已在新型 URAT1 抑制剂等不同技术路线上重兵布局。
刚刚过去的 6 月,卫材(中国)宣布痛风新药多替雷诺已经抵达浦东机场,预计这个月就有可能投入市场。有投资者之前比较激动:" 多替雷诺疗效非常明显并且具有快速降低尿酸的效果,并且几乎无毒副作用,长春高新还给金蓓欣花大资源干嘛?"
金蓓欣虽然拥有先发优势,但未来的市场份额,仍需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去拼抢,这是长春高新提前投入资源和人力的逻辑。
一款创新药从获批到真正成为 " 重磅炸弹 ",需要一个漫长的商业化过程。渠道的铺设、市场和医生的教育、以及最为关键的医保准入谈判,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硬仗。
金蓓欣不会在短期内弥补生长激素业务下滑所带来的业绩缺口,就像长春高新当年也花了 8 年才让生长激素卖过一个亿,走到今天的百亿规模。但作为长春高新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战略性胜利,这盘关乎其未来命运的棋局,已经因这枚关键棋子的落下,而变得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