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股研究社
2025 年,或许注定是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爆发年。
此前,特斯拉宣布将于 6 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 " 完全无人监督 " 的 Robotaxi 服务,并计划 2026 年量产无方向盘车型 CyberCab。
不仅如此,马斯克旗下 AI 公司 xAI 完成 60 亿美元融资,剑指算力超级工厂,试图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注入新动能。
全球网约车巨头优步(Uber)与 Lyft 则通过合作 Waymo、Mobileye 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此外,两大巨头于近日先后交出一季报,自动驾驶业务均取得进展显著。中国玩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不甘落后,与联手优步将 Robotaxi 服务拓展至中东与欧洲市场。
技术与资本的狂潮下,Robotaxi 与 AI 的融合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夺的制高点,一场万亿级市场的全球竞速已然展开。
技术竞速进行时,AI 算力与数据闭环的 " 护城河 " 之争
Robotaxi 市场上,最大的热门之一——特斯拉已经与 xAI 形成 " 软硬合围 " 之势。现阶段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就来自其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的数据积累与 AI 算力支持。
据悉,其 FSD V12 版本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已经实现 " 拟人化 " 驾驶决策,可灵活应对施工路段、动物穿行等复杂场景。
相关数据显示,特斯拉 FSD 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 16 亿英里,按照规划,FSDV13 自 10 月推出后,必要接管里程数将提升 6 倍;预计在 2025 年一季度,FSD 将在欧洲、中国监管批准后陆续落地。
此外,马斯克还强调,xAI 与特斯拉的技术共享将缩短 FSD 迭代周期,推动 Robotaxi 的 "ChatGPT 时刻 " ——即技术成熟度跨越式提升。
不仅如此,xAI 还将协助开发特斯拉的其他功能,包括电动汽车内部类似 Siri 的语音助手,以及为其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提供动力的软件。
与此同时,全球技术路径也持续分化为两大阵营——成本派和生态派。
美国市场中,Waymo 依托谷歌生态,已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实现每周 15 万次自动驾驶出行,并扩展至机场等高价值场景。
中国玩家则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将单车硬件成本进一步压缩,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 80%,激光雷达成本下降 68%;文远知行则通过阿联酋全境运营许可,成功落地中东最大商业运营 Robotaxi 车队,目前已累计进行超 1700 天的商业化运营。
全球玩家加速布局背后,Robotaxi 相关融资额激增。截至 2024 年 11 月,Waymo 估值已超 450 亿美元;优步也因自动驾驶合作股价年内上涨 46.05%(截至 5 月 13 日)。
据麦肯锡咨询报告与中金公司研究数据预测,2030 年无人驾驶出租车 Robotaxi 业务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 2 万亿美元。
技术突破与资本狂潮正在为 Robotaxi 行业构筑起新的护城河。特斯拉凭借 16 亿英里的 FSD 数据闭环与 xAI 的算力加持,逐步逼近 " 全场景泛化 " 的临界点;Waymo、小马智行等玩家则通过生态整合与成本革命,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或许,这场资本狂热的背后,"AI+ 出行 " 的蓝图正在成型。
从 " 硬件销售 " 到 " 生态服务 ",商业模式已然重构
当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路网,当资本押注从 " 可能性 " 转向 " 可盈利性 ",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已然浮出水面——传统汽车产业以硬件销售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正在被 " 数据驱动、服务增值 " 的生态模式颠覆。
而这场革命的核心逻辑在于:当车辆不再是终端消费品,而是可联网、可调度、可创收的智能节点时,车企的战场将从工厂流水线延伸至出行生态的每一个环节。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特斯拉的 " 共享经济 + 订阅制 "。对此,马斯克曾表示,Robotaxi 将彻底改变特斯拉的收入结构——车主可将闲置车辆接入 " 特斯拉网络 " 赚取收益,预计车辆利用率将得到显著提升,订阅服务也将贡献更为可观的收入。
而此前由特斯拉最早发明的 FSD 订阅制就已经为不少车企打开了新思路。若 " 共享 + 订阅 " 这一模取得成功,将进一步颠覆传统车企依赖硬件销售的盈利逻辑。
二是优步与 Lyft 的轻资产平台化战略。优步通过整合 Waymo、小马智行等第三方技术,减弱了自建车队的高成本风险。
其合作模式包括收入分成(Waymo)与车辆采购(比亚迪计划部署 10 万辆 Robotaxi),同时,优步在全球范围内超 1.3 亿的月活用户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规模化的落地场景。
而 Lyft 则联手 Mobileye 与丸红,计划于 2026 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从分工来看,丸红株式会社将拥有 Robotaxi 车队的所有权,Mobileye 负责提供自动驾驶技术。Lyft 则负责将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接入其叫车平台,并借助其子公司 FlexDrive 的车队管理经验来提供支持。
三是中国企业的 " 技术出海 + 本地化运营 " 突围。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以中东为跳板,借助优步平台进入阿联酋、迪拜等政策开放市场。
与此同时,沙特 "2030 愿景 " 与阿联酋 "D33 计划 " 将提供测试牌照与资金支持,中国车企有机会凭借 20 万 -30 万元的 Robotaxi 改造成本快速铺开。
可见,当特斯拉以 " 共享 + 订阅 " 重构车辆价值链条、优步 /Lyft 通过平台化战略降低技术落地门槛、中国企业以 " 出海 + 本地化 " 突破区域壁垒时,自动驾驶产业的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一技术竞赛转向 " 生态协同 + 场景渗透 " 的多维博弈。
政策、技术与全球化的三重博弈下,中国的机会在哪?
当下,特斯拉的 Robotaxi 网络试图将每辆汽车转化为 " 移动资产 ",优步的第三方技术整合凸显平台方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则揭示了政策红利与成本优势的叠加效应。
然而,这一进程中,盈利模式尚未跑通(如特斯拉 Robotaxi 仍处试点阶段)、技术长尾问题(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与地缘政策风险(数据跨境监管)仍是核心挑战。
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 " 合规性、技术成熟度、全球化资源调配 " 三大维度展开,形成更复杂的竞合网络。
而中国凭借政策先导性、技术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迂回布局,正在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尽管面临技术长尾挑战与地缘博弈风险,但中国在以下领域的战略机遇已清晰显现。
随着全球市场的监管分化,中美欧的 " 松紧带 " 效应既让市场有了喘息的机会,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变化。
美国得克萨斯州因宽松监管成为特斯拉 Robotaxi 试验田,仅需登记与保险即可上路;加州则因严格安全审查延缓 Waymo 扩张,欧洲则因数据隐私与就业保护争议,商业化进程滞后。
相较之下,中国正通过地方立法先试先行,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铺平道路。北京、武汉等地 2025 年实施的 L3 级自动驾驶条例,逐渐将 " 个人乘用车出行 " 纳入合法应用场景,标志着政策重心从 " 测试监管 " 转向 " 规模化应用 "。
长远来看,国内可通过政策组合拳(如税收优惠、路权优先)进一步激活企业参与车路协同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推动 L4 级立法突破,抢占全球标准制定话语权。
技术路径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 " 中国方案 " 正在实现双向突围。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将单车硬件成本进一步压缩,足见国内企业在成本层面的执行力。
本土化创新方面,华为 ADS 3.0 通过车路协同,在复杂路口通行效率上超越纯视觉方案;百度 Apollo 依托高精地图与路侧感知设备,已在全国 10 个一线城市实现 Robotaxi 试运营。
而且,技术维度的合格门槛也已从 "99% 上升至 99.99%"。此前,特斯拉 FSD 虽在常规场景表现优异,但在向加州提交测试数据的问题引发监管质疑。
对比来看,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整合 " 低成本硬件 + 车路协同 + 数据闭环 ",可率先实现 Robotaxi 规模化商用,并向东南亚、中东输出 " 中国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全球化布局方面,中国车企正以中东为战略支点,规避欧美技术壁垒;极越也与百度 Apollo 合作,计划 2026-2027 年推出 Robotaxi,试图以 " 中国方案 " 挑战特斯拉;北汽新能源也与小马智行签约,计划 3 年内在北京部署数千台无人车队,形成 " 城市级示范项目 "。
尤其在产业协同层面,中国企业如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已形成自主供应链(华为昇腾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有效削弱特斯拉的全球采购优势。而且,不少本土企业已与中东车企达成合作,形成 " 技术输出 + 硬件出口 " 的双向收益。
借力中东政策开放窗口期,中国企业可构建 " 区域运营中心 + 技术标准输出 " 的全球化网络,同时规避欧美数据主权争议。
结语
当政策制定者试图用 " 安全 " 约束技术狂奔,当技术企业挣扎于成本与体验的平衡,当车企在 " 造车 " 与 " 出行服务 " 间摇摆——自动驾驶产业的终局,或许不取决于某家公司的单点优势,而在于能否构建 " 政策可容、技术可靠、商业可持续 " 的三角稳定结构。
这场博弈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政策松绑、每一行代码优化、每一座城市试点,都在为新时代的出行图景添砖加瓦。